李 奇 劉志浩
(江陰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無錫 214415)
近年來,腹股溝疝的患病率越來越高,加之該疾病演變過程比較漫長,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1]。隨著醫療水平的逐漸提高,腹腔鏡技術不斷完善和成熟,并在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在腹股溝疝的治療過程中,實施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會損傷患者腹股溝區結構和功能,降低了其整體的治療效果。而實施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則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勢,且能夠有效改善腹壁切口的美觀度[2]。本文選取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江陰市第五人民醫院接收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與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的臨床效果及手術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江陰市第五人民醫院接收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按手術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 (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和觀察組 (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各45例,對照組中女性10例,男性35例;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 (71.33±1.98)歲;病程為1~3年,平均病程 (2.56±0.23)年。觀察組中女性9例,男性36例;年齡63~79歲,平均 年 齡 (71.29±2.01)歲;病程1~4年,平 均 病程 (2.49±0.19)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陰市第五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 (2012年版)》診斷標準[3];②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②排除合并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④排除存在疝修補術治療史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施行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首先對患者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使其取仰臥體位,并保持頭低腳高。在患者下腹正中位置作切口,并逐層切開患者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將腹白線切開后顯露出腹膜。首先將腹膜間隙分離,然后分離出腹直肌間隙,充分顯露出髂恥束、恥骨梳韌帶、髂外血管等結構,從腹股溝管牽拉出疝囊,高位結扎巨大疝囊后切斷疝囊,遠端實施徹底止血處理,然后置入聚丙烯網片。觀察組施行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具體操作方法:患者均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取仰臥體位,并保持頭低腳高。在患者臍下緣作切口,長度控制在12 mm,將患側腹直肌前鞘顯露出橫形切口,將腹直肌向患側牽開,清晰顯露出后鞘并進入,然后利用手指沿著腹直肌充分分離,將10 mm套管針(Trocar)插入,和氣腹機連接并注氣,將壓力控制在12~14 mm Hg (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后推剝分離腹膜前間隙,在恥骨和臍連線的位置放置1個5 mm Trocar,在患者腹膜前將腹膜前囊狀間隙逐步分離,將患者的腹股溝區微創解剖結構充分顯露出來,處理患者疝囊。從患者的臍部Trocar放置矩形補片,一般大小為10 cm×15 cm。在腹腔鏡下展平補片覆蓋整個恥骨肌孔區域完全覆蓋。在術后,常規沙袋壓12 h。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癥狀消失;有效:患者癥狀好轉;無效:患者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比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傷口感染、尿潴留、腹膜前血腫。③對比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手術情況以 ()表示并實施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以[例 (%)]表示并實施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 (97.78%)顯著優于對照組 (82.2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2.22%)顯著低于對照組 (13.3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
2.3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5 31.39±13.02 5l.49±9.38 9.59±4.62觀察組 45 8.22±4.19 32.19±8.23 6.28±1.64 t值 11.364 13.063 4.529 P值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
對于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來說,由于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排尿困難及咳喘等疾病高發,從而易導致腹壓明顯升高[4]。再加上老年患者的腹壁薄弱、肌肉萎縮,產生腹股溝疝的風險性較大[5-6]。有關研究表明,在腹股溝疝患者中,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17%[7]。在臨床治療中,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方式。而在發病期間,如果患者伴隨有重要臟器系統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危害較大,需實施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不能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而實施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則對提高老年腹股溝疝的手術安全性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指出,和實施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的對照組相比,實施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的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也均優于對照組,以上結果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針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可提高治療有效率,減少患者機體損傷,有助于機體恢復。究其原因,相對于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小,從而降低了患者的應激反應,也有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并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另外,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的實施,還節省了疝釘的應用,有助于減少手術消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不但提高了治療效果,還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