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安徽合肥 230011)
手指指端缺損在生活中屬于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缺損涉及范圍存在一定差異,大多為指端皮膚、皮下脂肪層、甲床等部位。當出現組織缺損后,對手指的正?;顒拥染鶗a生較大的影響,增加患者生活負擔,使其心理上發生較大的變化,導致治療難度上升。指端修復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能夠盡可能地保留手指的長度和關節的活動度,恢復指端的外觀和感覺神經。比較常用的修復手術方法有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和指端側方轉皮瓣兩種,可通過術后實現指端外形的恢復、恢復指端的感覺神經和伸屈等功能,但兩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1]?;诖?,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與指端側方轉移皮瓣治療手指指端缺損的臨床治療效果差異?,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58例手指指端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單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9例。兩組患者從受傷到就診時間均在3 h內,創傷原因均為切割傷和交通事故傷。觀察組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 (42.3±5.2)歲。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齡17~67歲,平均年齡 (42.2±5.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相關外科診斷為手指指端缺損,且為單指缺損;②患者均符合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及指端側方轉移皮瓣的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患者無溝通能力;②合并有其他臟器方面疾病者;③患者資料缺失;④患有嚴重的慢性基礎疾病者;⑤存在軟組織感染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使用止血帶,對患肢止血,并對創面做好清創和常規消毒等工作。對指端邊緣進行修剪,如指骨缺損修整指骨殘端,切斷創面神經殘端。對照組采用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手術。根據患者的創傷情況,設計皮瓣,大多為U形,將缺損面積較小的側指動脈體表投影作為參考,并使用鋸齒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顯露血管神經和指屈肌腱腱鞘淺層皮瓣,對指動脈分支結扎,盡可能地保留血管神經主干和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如在皮瓣內,則對創面覆蓋,令手指微曲并進行縫合。做好術后處理,對其包扎并制動。觀察組采用指端側方轉移皮瓣術。根據創面的實際情況對皮瓣進行設計,皮瓣締部與創面邊緣寬度超過5 mm,皮瓣尖部不超過指關節橫紋。使用鋸齒切開皮膚,操作中需保留皮下筋膜,對皮膚從底部進行分離。將皮瓣旋轉180 °覆蓋在創面,對其縫合,然后包扎,使用鋁板工具固定。在術后均做好常規換藥等工作,并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使用燈烤保溫,并對患肢的顏色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在術后,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鼓勵患者進行早期主動和被動活動練習。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隨訪3個月,并對療效進行評價。①顯效:皮瓣存活良好,未發現壞死組織,血液循環檢查恢復正常,外形良好,膚色與正常手指趨同,而且彈性較好;②有效:皮瓣存活,未出現壞死組織,血液循環改善明顯,外形良好,膚色與正常手指接近;③無效:皮瓣未存活,存在壞死組織,血液循環較差,外形改變不明顯。治療總有效率 (%)=顯效率+有效率。計算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指端兩點辨別覺(檢查患者手指,患者閉眼,頭部轉向一側,檢測器兩針尖沿著指腹一側縱向測試,測試兩點之間的距離由大變小,計量兩點之間的距離,取最小能區分兩點的檢查數據為結果,標準為1~10 mm,數值越大,表明患者辨別覺越差)。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包括冬季發涼、痛性瘢痕、外觀不滿意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與對照組的93.10%比較,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
2.2 兩組患者指端兩點辨別覺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指端兩點辨別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05),而在治療后,兩組指端兩點辨別覺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指端兩點辨別覺比較(,mm)

表2 兩組患者指端兩點辨別覺比較(,mm)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9 8.66±1.20 5.20±1.10*對照組 29 8.54±1.02 6.30±1.70*t值 0.362 5.220 P值 0.719 0.000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2例,對照組3例,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
手指指端缺損屬于外科的常見疾病類型,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導致該疾病出現的原因較多,包括交通事故、機器損傷、刀割傷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2]。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以修復手術為主[3]。
修復手術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和指端側方轉移皮瓣兩種。其中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可對指端組織實現修復,對指端的血供可實現改善,而且手術操作比較簡單,是臨床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方法。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手術方式具有麻醉手術簡單,操作快捷的優勢,對患者產生的創傷非常小,能夠縮短手術的時間,在手術操作中的成功率更高,且患者的住院時間較短,可以在基層醫院中開展。而指端側方轉移皮瓣也是治療指端缺損的主要方法,其相對于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方式來說,區別在于是否包含指動脈,該手術方式在治療中的優勢明顯[4]。因皮瓣的解剖層淺,使得患者受損傷的程度較小,能夠保留其更多的解剖層,對主要血管破壞程度較輕。且在手術操作中的步驟更為簡單,切取等操作難度更低,供應區皮膚與創面周圍皮膚的皮膚顏色、韌性等更為相近,可提升皮膚組織的耐磨度,且在外形上更為美觀,能夠滿足患者的美觀需求[5]。在修復完成后,指端出現腫脹的可能性非常低,可減少二次手術的發生率,因此該手術適用范圍比較廣泛。但是該術式的皮瓣中存在單側動靜脈,增加了組織量,使締部組織增厚,導致血液回流不暢通,從而增加了皮瓣中的淤血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對皮瓣的美觀度產生影響,導致皮瓣壞死等情況的出現。
指端側方轉移皮瓣相對于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的治療優勢主要在于[6]:①指動脈島狀皮瓣中的血流進出量不相等,多根指動脈皮支直接進入到皮瓣中,導致動脈供血增加,皮瓣中的靜脈數量減少,只能依靠靜脈回流,所以在綜合作用下,導致皮瓣中的血液、組織液滯留嚴重,升高靜脈壓力,會提升瘀血、水皰的發生率;②指端側方轉移皮瓣在血液回流中,不存在深靜脈倒灌,皮瓣內的血液供應和循環良好,靜脈壓受到影響的程度較低,而且皮瓣與正常皮瓣更為接近,可提升皮瓣的存活率;③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的供應區較近,符合寧近勿遠的原則,是皮瓣選擇的理想觀念,手術區域較小,而且瘢痕輕微,降低對美觀的影響。在手術操作中,需要對患者的創面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并遵循手術治療的相關要求,例如對指腹嚴重創傷患者則不應使用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手術治療,避免住院時間過長,對患者不利[7]。另外,皮瓣蒂部寬度要在0.5~1 cm,蒂部過窄會導致血供不暢,對皮瓣的存活率產生影響,蒂部過寬會導致皮瓣扭轉困難,增加手術的難度,在皮瓣的設計上,以U形或者舌型為主要原則,蒂部與缺損面要重合,降低移位和閉合的難度。皮瓣供應區要保留更多的軟組織,避免供應區出現指端外漏等情況,一般選擇小指尺側作為皮瓣供區,可降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減輕敏感度,避免對創口的愈合產生影響。在術后縫線操作中,不能過緊,盡可能無張力縫合創面,術中要感覺到張力的存在,并在微曲的狀態下實現縫合[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指端兩點辨別覺低于對照組 (P<0.05);而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 (P>0.05)。這也表明了指端側方轉移皮瓣在治療手指指端缺損中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和指端側方轉移皮瓣作為治療手指指端缺損的有效方案,均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但從指端辨別覺等方面比較,指端側方轉移皮瓣更具備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