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超 古玉芳 張茜
湖北工程學院
為適應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以及社會對高校人才需求的多樣化趨勢,2014年3月教育部明確提出50%的普通本科院校要逐步轉變為應用型本科院校[1]。就實際情況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化轉型面臨諸多困難及障礙,尤其顯著的便是社會日益增長的對高素質技能型復合人才的需求與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勝任力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2]。為解決這一問題,地方本科院校的首要工作便是著力構建以勝任力為基礎的“雙師型”教師能力模塊。
勝任力一詞源于拉丁語,就其內涵而言是一個復合性的概念集合[3]。一般而言,勝任力是指擔任某種特定工作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的總和[4],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更進一步的明確指出勝任力包括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等多個因素[5]。從勝任力的視角出發,就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這一職位而言,其勝任力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和傳統型教師一樣,地方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也必須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這一點是由教師這一職業的本質所決定的,毋容置疑。只是應當引起注意的是,和傳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理論講授不同,“雙師型”教師的授課應當更多的體現出應用性,這就對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授課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畢竟,相對于純粹的理論知識,應用型知識的講授需要更多形式的轉換、變通與銜接,這些都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好地進行課程設計和課堂引導,從而能夠將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地落實到應用層面。這種在授課過程中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運用能力是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最為基本的崗位勝任特質,同時也是“雙師型”教師其他勝任能力的基礎。
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化轉型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方面,體現在教學領域最明顯的表征就是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突出,而就現實情況而言,這一任務基本上也是由“雙師型”教師來承擔。具體而言,“雙師型”教師的角色已經由從前的知識傳授者向知識引導者轉變,這一轉變對教師提出了“能講”與“會做”相結合的新要求,從而達到“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做”的新高度[6]。因此,除去最為基本的課堂教學能力之外,地方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還必須同時具備較高的實踐技能,這一能力是“雙師型”教師崗位的核心勝任特質之一,同時也是“雙師型”教師與傳統教師最為顯著的區別,更是“雙師型”教師篩選與評價的重要標準。
如前所述,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要求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這就意味著“雙師型”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與同行、業內人士及社會人員進行廣泛接觸,了解本學科、本專業發展的最新態勢,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最新變化。這些都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具備較高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夠與社會需求進行無縫對接,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服務社會,突出地方本科院校的屬地化和應用化特色。此外,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種創新,涉及到的因素多,影響范圍較大,面臨的困難及障礙也比較多,需要院校、系部、教師、學生、校內有關部門以及校外機構和人員的積極配合。一般而言,在這個磨合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矛盾與沖突,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能夠起到有效的溝通與協調作用,有效緩解各方的利益沖突,以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實施。
就地方本科院校課程實踐的形式而言,一般分為兩大類,即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前者基本依賴于校內的實訓室,后者則大多體現為項目的形式,也就是說,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實訓基本是以實訓項目為載體。這一點對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原因也較為明顯,校內實訓因為受場地、設施、經費、人員及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實訓的模擬及仿真程度較低,實訓效果也不太理想,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校內實訓的差異化程度較低,難以長久保持學生的積極性。為解決這一問題,地方本科院校或多或少的都會實施校外實訓,即以實訓項目的形式與校外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將學生下放到真實的一線生產環節或經營管理環境當中,以便學生切實感受到實踐與理論的差異,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及應用能力,真正做到應用型人才的有效培養。而地方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作為校外實訓項目的直接參與者和管理者,毫無疑問必須具備較高的項目管理能力,能夠合理分配項目實施所需的各類資源,制定項目實施的整體計劃與階段性步驟,對項目實施的進度及質量進行有效監督,針對項目實施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有效評估及預防,以保障校外實訓項目的順利進行,切實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模及質量。
除了來自于院校、學生及社會的期望及壓力之外,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還必須要有源自于教師自身的內在性訴求。實際上,和傳統教師比較起來,“雙師型”教師有著更高的職業素養要求,尤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結構化轉型的重要時期,迫使“雙師型”教師必須時刻緊跟社會層面對高校人才培養需求的最新變化,關注我國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改革的最新動向。這些都意味著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必須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良好的自我發展能力,擴充自身的知識結構與視野,了解學科及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學技巧及實踐技能,加強與不同院校、不同企業的深度交流及合作,唯有如此,才能長久保持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質量。
雖然“雙師型”教師的提法已經出現了較長的時間,但其實踐尚且處于摸索的過程當中,這既給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同時也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創造了更多的實現途徑,國家層面更是鼓勵地方本科院校因地制宜地創新“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模式與路徑。因此,就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個人而言,豐富“雙師型”教師的職業內涵,擴寬自身的職業技能,是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具體而言,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在教學和實踐環節應當能夠做到大膽實踐,勇于嘗試,創新課堂教學、課堂實踐、校內實訓、校外實訓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徑,尤其是要綜合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結合當代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性,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及實踐體驗。這種創新發展能力對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而言必不可少,因其不僅決定了“雙師型”教師自身的職業發展高度,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化轉型發展的持續性。
綜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化轉型發展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教師隊伍建設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基礎,這兩大因素綜合在一起,直接決定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事關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成敗。為此,基于勝任力的基本理論,結合“雙師型”教師的職業特點,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必須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勝任力模塊。其中,以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基礎勝任力是對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最為基本的能力要求,同時更應該成為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招募的底線。此外,以人際溝通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為核心的擴展勝任力是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質量保證,這一勝任力能夠很好地體現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含金量。再次,以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為核心的潛在勝任力意味著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的總體高度,理應成為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終極目標。總之,終其一點,地方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與建設,必須依賴于以上的勝任力模塊,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招聘、培養、考核、激勵等多個方面都要以這三大勝任力模塊為基礎,從而有效保障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質量,切實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真正實現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化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