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任文政
1.四川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院;2.四川省公安廳
十八大以來,尤其是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對生態建設日益重視,生態扶貧的投入和扶貧成效明顯上升。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享受發展紅利,助推貧困戶經濟增收,脫貧摘帽。本文擬對臥龍特區生態補償扶貧、生態產業扶貧等兩種主要實踐模式的績效進行比較評估分析,并提出反思性的見解。
(一) 聘用生態護林員實現精準脫貧
臥龍特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均有1人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實現覆蓋率100%,年工資9600元,基本上可以帶動一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區域建檔立卡貧困戶占據生態護林員總數的33.33%。通過參加生態護林,貧困戶獲得了可觀的工資性收入,極大地增強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 天保補助增加貧困戶收入
保護區內的天保補貼為人均690元,保護上的政策措施采取村民與保護區簽訂保護合同,保護區檢查其履責情況后兌現經費的模式。臨近的汶川縣三江鎮天保補貼人均490元,可以看出,保護區在這天保補償方面投入力度很大,兜住了貧困戶經濟收入的底。
以臥龍保護區耿達鎮耿達村為例,2018年耿達村年人均純收入15625元。耿達村全村共有耕地519.11畝,退耕還林地約1 200余畝,退耕還竹地251.12畝,集體林地1 127畝。林地主要以日本落葉松、紅杉、金竹等。2012年種了200多畝茵紅李,2020年收了幾百斤,市場上賣到4-5元一斤。林下還種有重樓和十多畝赤芍,重樓、天麻、貝母、佛掌參等,規模都不大,林地收益占比不大。通過精準扶貧,耿達村成立了羊肚菌合作社以及養蜂合作社。有2戶貧困戶加入羊肚菌合作社,2020年,羊肚菌種植面積30多畝,總產量達7000余斤,收入達320000元。養蜂合作社,目前有20多戶,800多個蜂箱。此外,耿達村通過招商引資,成立農產品初加工廠,并優先聘用貧困戶。預計可帶動數百戶貧困戶脫貧。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臥龍保護區充分利用林區空氣清新,自然景觀優美的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等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及延長林業產業鏈的多元化產業扶貧模式。耿達鎮利用“熊貓家園,康養耿達”的特色,大力發展以休閑避暑為龍頭的“春賞雪,夏避暑,秋賞葉,冬避霾”全季節生態旅游產業。貧困戶通過販賣雞、豬等生態農產品,最高年收入達40000元。
但我們也要看到保護區村民市場意識單薄,面對市場經營或投資問題往往束手無策。2016年初次收獲羊肚菌就遇到市場的不認可,一是附近縣鄉開始大量種植,二是人工種植的羊肚菌品質與野生羊肚菌相差甚遠。如何做好品質、如何做大市場,村民總是力不從心,只好選擇放棄。
有關部門發布的信息顯示,十八大至今,林業收入約占山區貧困人口純收入的20%,重點地區甚至超過50%,說明林業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4)精準扶貧以來,林業生態扶貧以其覆蓋范圍廣、精準程度高等特點,既增加了貧困戶收入,也保護了生態環境。當然,我們可以看出,天保、退耕還林等工程本質上講,還是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對山區群眾的一種精準轉移支付,生態補助投入越大,扶貧成效就越加明顯,而生態產品本身的公益屬性,生態扶貧機制帶來的生態增值,也保障了國家生態安全。另一方面,生態扶貧補償機制依賴于財政投入的可持續性,建立健全各類財政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擴大公益林等覆蓋面,適時提高補償標準,從更大范圍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針對此情景,筆者認為在林業扶貧工作中,要堅持多種模式綜合發展的方針,堅持林業生態可持續化發展的導向。由于林業扶貧產業尤其是林業第一產業投入大、投入周期長而見效慢,所以在堅持林業生態補償扶貧的同時,要進一步發揮林業生態產業的重要性,體現其可持續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著重從林下種植業、林下養殖業等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等構成利好因素發展,加強森林康養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