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幫文 張東
摘?要:21世紀技術和文化上的大變革,革新人類生存與消費方式的同時,也為消費主義等社會思潮提供了發展契機。隨著媒介載體與大眾文化的深刻變化,消費主義出現新形式和新特點,表現為城市化進程中的都市病癥、數據統治中的購物成癮、虛擬空間中的消費泛濫、公共突發事件中的消費權利扭曲。在發展趨勢上,消費主義呈現出抹平消費者階層、性別和年齡差異,空間上的泛區域性和去中心化,時間上的解構歷史和重塑當下等特征,導致了極具時代性的消極影響。面對消費主義新變化,重構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引領消費意識形態、建構有序消費市場、培養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幸福觀是揚棄消費主義、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之必要。
關鍵詞:消費主義;資本主義;消費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6-0082-07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智庫專項課題“近年來社會思潮動向及應對策略研究”(2020TCT009);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基于議題設置的自媒體公眾表達機制與規劃研究”(19YJA710055)。
作者簡介:尹幫文(1993-),男,湖南邵陽人,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東(?1977-)?,男,四川達州人,重慶郵電大學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副院長,博士,研究方向:網絡社會問題和教育評估與管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為社會發展奠定物質條件的同時,也推動著中國逐步邁入現代意義的消費社會。消費社會引發眾多社會癥候的同時似乎仍經久不衰,其秘密在于資本的操控和消費主義的規訓功能,故而,要突破消費社會的歷史局限性,揚棄消費主義,必須深刻認識并總結消費主義在當代的新變化,并剖析其是如何可能的。
一、當代消費主義的新變化
(一)城市化進程中的都市病癥
改革開放后,資本涌入我國對外開放城市,市場競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讓城市瞬間充滿了活力。早期城市雜糅了住宅、工業、商業和行政管轄等多功能于一體,人口流入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城市職能分工不斷細化,以此提高城市化效率。于是,工業區和住宅區逐漸從商業區分離出來,沿海開放城市出現了一批商業大都市,并迅速成為國際化經濟中心。隨著對外開放范圍擴大,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也迅速發展。城市崛起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生產、改善了人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摩天高樓、燈紅酒綠充斥著高消費的都市誘惑,通過電視和網絡等途徑,這種高消費的享受型生活方式傳遞到社會每個角落。越來越多的人在消費主義的刺激和引誘下,盲目向往“高品質”都市生活,將城市的高消費模式視作理想的人生目標和生活狀態,轉而卷入城市。人口聚集意味著城市和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但社會生產水平和城市空間的極限難以在短期內容納和消化這些人口,最終,爆炸式人口增長使潛蟄的城市病爆發了。首先,城市中高樓林立,建筑之間架構著交通網絡,汽車從奢侈品變成生活用品,造成了城市空間的過度擁擠,公共場所人滿為患。其次,工業垃圾、汽車尾氣和生活廢品直接造成環境污染,對城市治理和規劃帶來挑戰。再次,無力購房的普通市民、農民工、高校和技校畢業生,面對房租房價的飆升,被迫廉價聚居,像存在于日本消費社會的“蟻族”社群逐漸出現在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最后,為了能在城市中生存和消費,“上班族”奔波于公司和住房之間,將薪資付諸高額消費而無暇顧及其他,整個城市十分忙碌且井然有序,但人們對物質財富的瘋狂追求和享受導致了城市的精神荒漠、人文危機和社會冷漠等病癥。此外,消費主義善于利用女性的消費本能,并加以充分發揮,一些女性通過非法消費身體提供色情服務,獲取金錢以購買和消費光鮮亮麗的奢侈品等等。消費主義在短期內蔓延到中小城市甚至農村,所謂“高品質”生活標準對整個社會婚姻和家庭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成為當代婚齡普遍提高、離婚率劇增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年一代被迫成為“房奴”“車奴”,青少年和兒童則盲目追求商標和品牌符號,形成不良攀比之風。
(二)數據統治中的購物成癮
當代技術革命的顯著成果是數字科技的發明與普及,這種創造帶來最突出的影響是革新了消費品的樣態與形式。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45%,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427%、351%和29%[1]。網民規模表征了電子產品使用率和相關商品消費現狀,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傳統媒介逐漸隱退,大數據時代到來了。一方面,用戶和數字終端互動構成了數據生產源,人們通過使用電子產品和互聯網不斷地生產數據,但這種數據生產勞動卻是無償的。例如,打開網址、輸入字條、篩選網頁等一系列活動所產生的海量數據,都將免費提供給數字平臺。因此,數據壟斷和數據統治在勞動層面形成了當代的數字剝削,造成了數字貧困和數字鴻溝。另一方面,這種數據統治轉化為商業價值,實現數據集中和壟斷的利潤目的,通過數據對消費領域施加影響。掌握數據意味著掌握消費習慣和消費動向,從而也掌握了商業生產的主動權。企業通過數據收集篩選,分析出當前的消費現狀,并預測短期內的消費趨勢,進而大規模生產相關商品,借助廣告文化對時尚和潮流進行商業化定義,誘導人們產生相應的消費行為。以電子產品為例,產品設計者開發了產品的娛樂功能,預設了商品的耐磨損度和使用期限,影響用戶使用體驗,使其定期進入市場購買換代新品。與“消費主義開始在生活的更多方面產生影響”,并且“滲入到大多數節日中”[2]一樣,當代消費主義不僅迅速融入各種傳統節日,還生產了許多非理性購物節日來誘發消費,致使人們在這種謀劃性消費中逐漸購物成癮。于是,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為了趕時髦、追求時尚過度消費電子產品,手機、平板電腦充斥生活、工作、課堂和各種公共場所,進而形成了“網癮”少年、“低頭族”和“青年宅”等社會怪相。
(三)虛擬空間中的消費泛濫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變革了人們的生存方式,拓寬了生存邊界,網絡空間甚至被冠以人類生存的“第五空間”之名,集聚了生產、生活和消費等社會功能。消費主義也在媒介載體的革新中突破了狹義的消費范疇,發展為泛濫的網絡消費主義。這首先表現為異化的網絡消費活動。如“雙十一”等虛擬節日的瘋狂購物、網絡空間的偶像消費、購物網站和短視頻APP上的網紅帶貨消費、網絡主播打賞消費等。其次是網絡詐騙。犯罪團伙以謀取金錢利益為目的,借助郵件、釣魚網站和語音電話等載體,用虛構事件或隱瞞真相的方法,欺詐他人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再次是網絡消費主義休閑。這種“網癮”休閑喪失了馬克思所規定的休閑時間“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3]的積極意義,是人們逃離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虛擬避難所,人們在網上聊天、“刷劇”和網絡游戲上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實質上加速了身心的雙重損耗。此外還有網絡色情。受傳媒廣告文化的“指導性自戀”影響,人們“解剖”著自己的身體,“使它在時尚市場上表現出幸福、健康、美麗、得意動物性的可見符號”[4],身體成為有利可圖的商品,通過色情網站和色情直播,一部分人以出賣身體的方式來滿足他人的目欲,從而獲得金錢利益。最后是網絡暴力。后真相時代,人們僅僅占有碎片化的經驗材料,就急于占據道德制高點,對事件評頭論足,對他者發表誹謗、污蔑、侵犯和煽動性言論,使用圖文、音頻、視頻在網絡上對事件主體進行人身攻擊,以此確立自身在事件中的主體地位,獲得某種虛假身份的滿足感。
(四)公共突發事件中的消費權利扭曲
人們受消費主義的影響其消費行為不僅表現在奢侈品消費上,甚至連衣食住行也追求“自我”、標新立異。為了在飲食上滿足好奇和“獨樹一幟”,追求所謂的營養價值來體現自身社會地位,忽視野生動物的未知危害,高價食用攜帶病毒和寄生蟲的奇異野生動物,造成了病毒從動物到人體的傳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另一方面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世界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而消費主義在疫情期間表現得淋漓盡致的則是西方,由于其奉行自由主義的基督教主流文化,一旦面臨突發公共事件,個人和政黨利益受到沖擊,泛民主思潮極易導致西方民主上升為民粹主義;加之建立在資本惡性競爭之上的政黨體制和政黨制度存在內在缺陷,使得在這場疫情治理大考中出現社會動亂和治理失靈現象。部分民眾趁機以“自由人權”為名非法舉行游行示威,破壞公共秩序,制造社會混亂,扭曲消費權利,砸、搶名牌商場以滿足個人的消費欲望。這例證了消費主義在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事實,以及疫情期間引發社會動蕩的消極意義。
總之,消費主義的新變化以科學技術更迭為基礎,具有時代性、技術性和歷史性特征。在消費目的上,當代消費主義標榜個性消費的個人中心主義、追求物質消費的享樂主義和崇尚自由消費的自由主義;在消費內容上,以符號消費、性與身體消費、超前和分期消費、娛樂消費以及快餐文化消費為主;在消費場域和載體上,受經濟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數字化推動,已形成國際消費主義和網絡消費主義。
二、當代消費主義的生成機理
(一)“單向度”的消費邏輯
“單向度”是赫伯特·馬爾庫塞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和消費文化時所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維護資本邏輯良性運行所必要的單一肯定的思維邏輯和理論體系。受單向度思想和單向度社會的雙重塑形,哲學失去了批判性質,而生存其中的人們則喪失了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所有的東西被給予和接受,只有肯定的單一向度,這種“單向度”的消費邏輯構成了當代消費主義存在和運行的內在機理。消費主義首先對“成功”的意義進行了轉譯和粉飾,指認擁有巨大金錢財富、通過消費占有大量商品以獲得社會身份和地位,就是現代意義的成功。把這類具有強大消費能力的富人定義為“成功人士”,對此類人群的消費行為和習慣通過廣告文化的認同形式廣泛宣傳,以偶像代言的方式讓消費文化得到鮮活體現,使人們帶著肯定和接受的單向度邏輯投入消費活動。由于人人渴望成功并實現價值,于是,部分青年學生為了成功的面子,不顧家庭經濟狀況,要求父母購買系列蘋果產品作為升學禮物;明星緋聞和商業巨頭言論總能讓人們津津樂道,而民族英雄與模范人物的事跡卻鮮為人知。在這個“消費英雄”取代生產英雄的消費時代,人們更愿意相信“馬云:以后人們每周工作3天每天工作4小時就可以了”這種高談闊論,也不愿反思在數字時代冠以馬云“爸爸”稱謂的商業英雄崇拜[5]是否具有合理性與合倫理性。
(二)景觀豐裕的消費空間
消費社會的主要特點是社會大生產導致的商品堆積,這個豐裕的商品空間就是居伊·德波意義上的“景觀社會”,它為消費主義營造了容身之所。在現代城市中,高樓大廈直抵云霄,城市表面交通網絡密布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城市景觀,人們為了在城市中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取得“成功”,房子和車子是最低標準。這為房地產公司和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而城市中的另一部分忙于工作卻無力購買車和房的人,則逐漸在人口聚集的城市中被邊緣化。資本為了迎合“成功人士”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系統的商品體系或者說“物體系”逐漸形成,它充斥于城市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高檔小區、豪華汽車、昂貴服裝、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形成的商品景觀刺激著人們的欲望,暗示人們成功人士的身份需借助系列高檔品體現出來的重要性,以此滿足人們炫耀的虛榮心理,這看似是真實的成功,卻也是消費主義的詭計。另外,消費主義還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在網絡空間構造了另一個商品體系。由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集成了符號、圖像、視聽等體驗性極強的功能,加上支付手段和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任何實物和商品,都能以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和現實感呈現在網絡購物平臺上供人們消費。借此,“作為景觀的商品”在現實場域和虛擬空間之間實現了“既在場又不在場”的存在,社會生活則顯示為一個龐大的“景觀的聚集”[6]。
(三)日常生活的消費異化
列斐伏爾認為:“在現代世界里,日常生活已經不再是有著潛在主體性的豐富‘主體;它已經成為社會組織中的一個‘客體。”[7]日常生活中這種主體到客體的易位和顛倒表明資本對人們的微觀操控已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層面,日常消費活動亦是如此。消費主體作為客體被操控,是通過資本邏輯對人的“需要”進行消解與重構來完成的。馬克思的需要理論“從歷史唯物論的人學角度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級,它們分別為‘生存性需要‘享受性需要和‘發展性需要”[8],消費的根據是現實的使用價值,因而也是逐層的需要滿足和相應的價值實現。而被資本和消費主義制造的虛假需要在于啟示人們追逐商品的符號價值與“成功”的虛假意義,消費的基礎和動力異化為符號價值,由人們無意識或者潛意識的消費欲望驅動,因而也是無窮盡的。虛假需要的創制與消費文化的結合,遮蔽了人的真實需要,使消費者的主體性在消費活動中逐漸喪失,“需要”的異化使消費無法獲得真實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從而導致了消費欲望的在場與消費主體核心價值的缺席。
三、當代消費主義的發展趨勢
(一)群體層面:抹平階層、性別和年齡差異
消費主義影響的對象往往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群體。就傳統消費主義而言,在階層上,由于收入水平差距大,富人和中產階級占據大量社會財富,更具消費能力,也更容易受消費主義侵蝕;在家庭和性別上,因家庭分工與性別心理差異,女性更加高頻和樂意接觸各種商品,所以女性群體尤其是家庭主婦是消費主義瞄準的主要對象;在年齡上,中年群體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以及對社會地位和成功的強烈渴望,在消費行為和消費取向上更青睞于具有某種符號價值的商品,在消費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消費主義傾向。消費主義文化作為媒體文化,與政治話語一樣,具有特定的政治和文化意識形態認同功能,通過塑造同質化的消費群體,“有助于特定的政治團體和方案確立其統治權”[9],這使得當代消費主義的影響正在抹平消費群體的階層、性別和年齡差異,逐漸形成泛群體式和全員參與的消費現象。“自由、平等”的現代性政治隱喻在消費上找到了合理表達方式,消費公平和消費自由營造了虛假和表面的平等及自由觀念,制造了一種在消費場域沒有階層對立和壓迫、人人平等的幻想和錯覺;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和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人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消費活動,女性不再是家庭消費的主要力量;無意識的嬰兒從出生之日起,就承擔了父母炫耀自身社會地位的代理人,裝扮、玩具、飲食和教育等消費都表現得高人一等,而老年人群則受消費主義影響,迷信于各種所謂保健和養生消費。
(二)空間層面:泛區域性和去中心化
消費主義作為文化和思想形態必須通過消費市場和消費活動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從蔓延的空間性和歷時性來看,近現代消費主義有著強烈的地域性和區域性,這是由社會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水平局部差異決定的。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歷史性因素造成經濟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心更加具備消費活力,從國際社會看,近現代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主義更為明顯;從城市格局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消費能力更強、消費主義更深刻;在現代中國,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發達城市更早受到西方消費主義的滲透和影響。消費主義的資本本質不滿足于城市空間規模對市場的限制,于是通過現代交通運輸業和物流體系突破了這種空間上的狹隘性。此外,當代互聯網技術和電子信息產品的普及也有效規避了這一短板,加之生產力和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費欲望得以蔓延至大城市以外的各個角落,使當代消費主義延伸至中小城市、城鎮和鄉村,在空間和地域上表現為無中心或去中心的消費主義趨勢。
(三)時間層面:解構歷史和重構當下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人們必須在已有的物質精神基礎上認識和推動歷史辯證發展,在未來社會中實現人的全面自由與解放,客觀上要求人們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和發展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而當代消費主義反其道而行,通過附帶意識形態的消費文化解構各國民族精神、族群文化以及國家歷史,甚至提出“我消費故我在”的荒誕言論,企圖以當代的消費主體取代思想和價值主體,把人們的關注點聚焦在當下即時的物質消費和享受,妄想通過占有商品確證自我的存在。作為主體的人在消費中逐漸自我異化,成為資本運行的被消費者,形成了商品與物的虛假滿足與真實的精神空虛鴻溝。這時候,“高生產和高消費處處都成了最終目的。消費的數字成了進步的標準。結果,在工業化的國家里,人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仆,成了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10]。人的價值好像是通過物的、商品的形式實現了,事實上恰恰相反,人的價值甚至人本身被商品洪流吞噬了。
四、針對消費主義新變化的反思與應對
消費主義的弊端在于本質上割裂了消費與生產的辯證關系,盲目推崇和刺激消費,遮蔽勞動生產對人類發展的本真意義。而馬克思認為消費直接是生產,“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生產和彼此消費[11]。消費只在極其微小的論域中是一個經濟學范疇,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活動,消費在于滿足當前的需要和生產出更高的新的需要。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全球普及,媒介技術已轉變成大眾日常生活領域的普遍性實踐”[12]。消費主義借助新型載體廣泛傳播,異化了消費的生產性意義、撕裂了消費與生產的原生關系,使消費者陷入了商品拜物教的生存困境。面對消費主義新變化造成泛在的消費心理變異和諸多社會問題,必須予以深刻反思和正面應對。
(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生產與消費的辯證統一
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要素之一,美好生活以日常生活為基礎,具有生存論維度;又超越日常生活,是突破單純的物質享受并追求美感滿足的新型生活范式,具有追求個性發展的美好自由向度;是逐級滿足現實需要和創造新需要的消費過程,也是消費者作為主體不斷得到澄明和實現自由的生產歷程。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必然訴諸供給側,但問題在于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供給端存在短板和不足。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13]。一方面,在生產實踐中堅持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在新能源、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牢牢掌握自主權,保護知識產權,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而建立起抵御西方社會思潮滲透的思想堡壘和科技壁壘,避免“需求外溢”。另一方面,依靠科技驅動生產,既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又堅持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能動因素,在技術實踐中把握主體與客體尺度的辯證關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完善生產關系,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貫徹到生產與消費諸環節。微觀層面,隨著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新的消費道德和消費倫理逐漸形成,表現為“消費先行于積累之前,不斷地向前逃逸,強迫的投資、加速的消費、周期性通貨膨脹(節約變得荒謬)”[14]。消費先行于生產是當代消費主義超前和過度消費的內在邏輯,超前消費的債務鴻溝造成了個人生產與消費的新斷裂。這種斷裂潛藏著經濟危機,同時也造成了當代人文危機,因為預支消費意味著預支未來勞動和未來生命。因此就個人消費活動而言,應該揚棄這種先行消費的預支模式,使個人勞動生產和消費活動形成良性平衡,擺脫消費主導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在勞動實踐中發展和完善自身。
(二)揚棄消費主義思想文化,引領消費意識形態
消費主義通過廣告、影視作品和商業新聞等載體,實現了與大眾文化的深度融合?!拔幕M主義與資本主義具有內在的、天然的聯系,本質上是資本與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因而其在生成根源、存在形式、價值導向、根本目的上都具有濃厚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色彩?!盵15]消費主義從最深處刺激著人們無動機和無意識的欲望,并作為意識形態,借助經濟和文化全球化趨勢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的消費關系,導致消費空間轉化為意識形態斗爭場域?!爱斚笳鞣a經由大眾傳媒所控制成為工業技術操控的對象后,人的一切關注則被掏空,人的感性生活已經成為虛假的景觀產品機械投放地。這是一種徹底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象征貧困?!盵16]即被圖像和符碼轉譯的消費文化導致了信息時代人們精神和文化上的普遍貧困,人的價值和“需要”被異化了,人們被迫沉淪和流俗于商品世界,成了海德格爾語境中“無根”的生存群體。資本借助消費文化廣泛操控人們已成事實,囿于消費主義對心靈和意識的改造,使得消費者難以自覺到這種隱性操縱。所以,這種趨勢的改善和逆轉必須訴諸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治理和引導。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立符合國家利益的新型國際秩序,堅定維護我國在國際社會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其次,在信息技術時代,“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17]??茖W設置議程和議題,篩查網絡消費文化及其作品,牢牢掌握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和主動權,依靠網絡媒介載體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青少年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最后,創新消費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創造符合人們精神需要的大眾文化作品,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三)凈化消費空間,建構有序市場
消費主義極力倡導消費上的自由主義、利己主義和個人中心主義,暗示人們以個人價值和欲望沖動為準則來塑造價值觀念,這種錯誤的價值導向造成價值需求和表達上的歧途,導致生產和消費領域產生諸多社會矛盾以及失序行為。比如,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山寨商品涌入電商,迅速擴大了銷售范圍,加之商品評價體系的不完善,虛假的商品評價混淆著消費者的視聽、誤導消費,使虛假宣傳和虛假評價中展示商品與實物存在巨大落差。這些混亂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此外,消費平臺技術缺陷導致的信息漏洞,使網絡和電信詐騙有機可乘;支付環境、虛擬貨幣以及物流運輸的安全性等問題加劇了消費者的焦慮心理,而這些現象和問題在當代消費環境中仍然廣泛存在。因此,需要外部機制和內部倫理共同規范消費市場。首先,必須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相關商品偽造、質量不合格的生產商進行相應問責和懲戒,保護消費者基本權益;加強技術引導、建立安全機制、促進公平交易;對銷售偽劣產品者給予制裁,尤其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潛在危及消費者人身健康安全的銷售渠道和平臺嚴格管控。其次要加強消費者相關教育,使其強化消費權利保護意識,對侵犯消費權益的企業和平臺絕不容忍和姑息。最后,全民參與的消費必須全員監督,要加快推進形成消費倫理,把建設有序消費空間的責任落實到生產者、銷售商和消費者各方主體,提升主體素養,凈化消費空間。
(四)引導消費觀念,樹立正確價值觀與幸福觀
消費主義的作用機制具有隱蔽性和循環性,目的在于解構消費者的價值觀念。價值觀的瓦解使人們在不知道自己是否真實需要某物時,就盲目投入消費活動,并把對物的占有產生的滿足感與人生幸福等同起來。與資本主義國家片面強調個人欲望、忽視人的社會價值相反,社會主義中國把實現人的價值作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終極旨歸,以主流價值觀引導真實需要,使人們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實現社會價值,從而體會到真正的幸福感。面對時代變化和載體變異,消費主義等社會思潮愈發復雜和隱蔽,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危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所以,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科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消費思想武裝人們尤其是青年的頭腦。使人們辯證認識生產與消費的互生關系,深刻理解消費是實現價值的中介而非生存和發展目的,從而認識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價值和利害關系。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年的消費觀念,建構合理的幸福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人們共同價值的集中反映,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引導與實現人發展的價值目標,是國家、社會和個人價值的內在統一,與西方普世價值觀有著本質區別。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以及理性消費觀念養成必須依托學校教育,尤其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媒體時代,要充分挖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式與方法,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防止網絡消費主義蔓延。三是弘揚中國精神當代價值,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中華傳統美德,把中國精神深植于“四個自信”之中,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從而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征的消費倫理,抵制消費主義侵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結語
不可否認,消費主義對我國國家現代化進程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要警惕消費主義無限激發人的欲望把消費活動和經濟發展引向另一個極端的消極影響。消費和消費主義之間存在原則性界限,對消費主義的批判和反思并不是阻礙和限制消費,而是思考如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完成引導性消費向生產性消費的轉變,使人們在生產和消費的辯證運動中確立主體地位、滿足美好生活向往、實現人生價值。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文化碰撞愈發激烈,技術創新主導著世界發展趨勢。為此,要全面認識技術發展的特征和趨勢,深刻總結西方社會思潮的主要特點和變化規律,重視技術和文化發展的機制和規制建設,推進經濟發展型國家向制度規制型國家轉變,防止消費主義等社會思潮的蔓延,實現經濟建設與人的發展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彼得·N.斯特恩斯.世界歷史上的消費主義[M].鄧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6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2.
[4]?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3.
[5]?潘祥輝,楊鵬.“馬云爸爸”:數字時代的英雄崇拜與粉絲加冕——一種傳播社會學分析[J].探索與爭鳴,2018(9)?∶65-75+141.
[6]?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張新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3.
[7]?Henri?Lefebvre.Everyday?Life?in?the?Modem?World[M].New?Brunswick?and?London:?Transaction?Publishers,1994?∶59-60.
[8]?侯耀文.馬克思需要理論視域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7.
[9]?道格拉斯·凱納爾.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02.
[10]?陳學明,吳松.痛苦中的安樂——馬爾庫塞、弗洛姆論消費主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15.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0.
[12]?孫瑋.媒介化生存:文明轉型與新型人類的誕生[J].探索與爭鳴,2020(6)?∶15-17+157.
[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1.
[14]?讓·鮑德里亞.物體系[M].林志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75.
[15]?殷文貴.文化消費主義的存在樣態及其意識形態批判[J].思想理論教育,2019(10)?∶62-67.
[16]?張一兵.心靈無產階級化及其解放途徑——斯蒂格勒對當代數字化資本主義的批判[J].探索與爭鳴,2018(1)?∶4-13+1+141.
[1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