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峰
摘? 要:近些年,因為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加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不斷出現離異家庭兒童、留守兒童或二婚重組家庭兒童等,特殊家庭的學生內心敏感,絕大多數學生又深受父母補償式溺寵,給教師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新的挑戰。在班集體德育中,特殊家庭學生的德育環節至關重要,這部分小學生因為特殊的家庭成長環境,在性情、個人行為上均有特殊性,有的表現為缺乏信心和過多自尊感等性格問題,需要教師的悉心關愛和用心培養。這種在特殊家庭中成長的學生在學習、個人行為、心理狀態層面會出現多種問題,也需要更多呵護,在小學德育工作中,需要對這種特殊家庭學生給予正確引導和幫助,使他們可以在教師的關愛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小學階段;特殊家庭;學生德育;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6-0020-03
On the Moral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from Special Families in Primary Schools
ZHANG Fengfeng? (Huangjiayuan Primary School,Kongtong District,Pingliang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people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temptations,coupl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some bad atmosphere,there are children from divorced families,left behind children or children from second marriage and reorganization families. Students from special families are sensitive in heart,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are deeply spoiled by their parents' compensation,which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and new challenges to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 moral education,the moral education link of students from special families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special family growth environment,th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particularity in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 behavior. Some show personalit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confidence and too much sense of self-esteem,which need the careful care and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This kind of students growing up in special families will have a variety of problems in learning,person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state,and also need more care. In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give correct guidance and help to students from this special family,so that they can grow up healthily and happily under the care of teachers.
【Keywords】Primary school;Special families;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Innovative strategies
1.特殊家庭學生德育發展中的不足
(1)存在心理問題
第一,自卑而敏感。
因為家庭原因,他們的自信心往往比不上其他學生,有的特殊家庭學生甚至覺得自己矮人一頭,擔心他人談起自己家中之事,害怕老師、同學們瞧不起自身,因此,對他人看待自身的心態尤其敏感,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第二,孤單的心理。
特殊家庭的父母常要扮演雙向人物角色,而這類雙向人物角色的權威性遭受一定程度上的傷害,缺乏一個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的人。這種學生通常不肯與正常的家庭環境的學生相處,而喜歡和同種類家庭中的學生相處,在他們的身上有極強的同病相憐的趨向。
第三,青春期叛逆。
特殊家庭的學生由于非常期盼家庭回歸完整,導致了特殊家庭學生心理上存在對父母的不信任、厭煩和負面的抵抗心態。這類抵抗心態造成了學生的青春期叛逆提前來臨,而家長束手無策。
第四,警惕心高漲。
特殊家庭學生在經歷家庭解體前后糾紛后,心理成熟較為早。當見到同學在父母的愛護下無拘無束地生活,心中便會有一種挫敗感。當不自信、自卑、壓抑感、憎恨的心理狀態交織在一起,就會有可能對他人、對社會存在不信任的負面情緒,為了求得心靈的平衡,非常容易尋釁生非、聚眾斗毆等,容易有過激行為。
(2)不良生活習慣
特殊家庭的事務比較瑣碎,不容易被一般家庭學生理解,所以特殊家庭學生容易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主要表現為不守信用、愛撒謊;不在意其他人的體會,愛搗亂;不在意整體利益,獨來獨往;有一部分存有偷盜狀況;有一部分吸煙、飲酒,甚至聚眾斗毆,興師動眾,和社會人士交往過密等。
(3)缺乏善心和責任感
一部分特殊家庭的學生,因為自己的經歷和父母的緣故,導致了心里缺乏善心和責任心,不愿意投入真感情,擔心再次遭受傷害,不敢相信他人,自己也不愿意做一個善良的人。
2.特殊家庭學生班集體德育對策
在對待特殊家庭學生的德育問題上,教師要動腦子、想對策、下苦功,走進學生心中,掌握學生的真實需求,用善心和溫暖為學生療傷,用細心引燃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優秀班級溫暖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1)擺脫負能量,愛來療傷
特殊家庭學生性情上的缺點、不良的個人行為、學習上的落后,一般因為內心的傷害而產生。教師只需選準學生內心中的渴望,用善心去治傷,便會獲得這種學生的信任。要做學生的真心朋友,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把握學生的內心期待,與學生真心實意地溝通交流,必須注重溝通方式。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站在學生的視角去剖析問題,去正確引導,學生才會相信你,才會說實話,才會傾訴。要做好親子教育的指導工作,許多特殊家庭的父母對學生德育引導無可奈何,也十分急切地希望幫助到學生。當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情況之后,要與父母以誠相待,溝通交流,具體指導家庭教育,共同參與學生成長,協調減輕父母與學生之間的分歧,排除學生的心理疾病。教師要做好學生內心的治療師,正確引導學生換一個方向思考,引導學生理解父母也有自己的選擇和生活,引導學生感受優秀班級的暖意和感受愉悅,長此以往,特殊家庭學生才有望擺脫心理問題,治療心理創傷。
比如,班里有一位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從小失去父親的關愛,學生沉默寡言,性情并不開朗,但一直能見到他的笑容,學習也較為勤奮,而且喜歡幫助其他學生,還是班里文明行為監督崗的組員。但這學年教師卻發現這個學生變得更沉默了,工作失誤也多,課堂上也看不到他舉手回答問題了。課后,教師找他閑聊,詢問他是否碰到了困難或是有哪些心事,教師講了很長時間,學生才逐漸打開心扉,支支吾吾地告訴教師,他媽媽給他找了個繼父,他不理解媽媽的這個選擇。教師給他講了媽媽生活中的艱辛,希望他一定要學著去了解自己的母親,還告訴他要努力學習,集中精力,不要給母親添壓力,過后教師又叫來學生的媽媽、爸爸,把學生最近的情況和學生的心事向父母講述,進行了家校溝通交流,還專門和學生繼父打電話開展溝通交流,期待他能多關注學生,早日創建起和睦的家庭成員關系,愛學生。根據多次聊天溝通、交流,這名學生焦慮不安、抵觸溝通的心理狀態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學習狀態逐漸好轉。可見,特殊家庭學生成長中對自身很不自信,繼父的到來給學生帶來了各種不適,又讓學生愈加內向和沉悶。教師及時地進行各類問題的溝通和交流,正確引導學生的發展,深入了解學生的心事,和父母一起協助學生逐漸開啟心扉。
(2)感受班集體溫暖,插上自信的翅膀
一個和諧的優秀班級將成為特殊家庭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搖籃,因此,在對待特殊家庭學生的問題上,大家要大力支持和關注。要在生活中多關注,每日見面時一個激勵的笑容,節假日一個簡單的問候,生日時一份小小禮品,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他們肯定會報之以李,以實干精神來感謝教師、同學的關愛。教師要常常了解他們學習中的困難,學生干部運用碎片時間為他們填補差距。當他們稍有發展時,教師應立即予以夸獎,讓他們品嘗到取得成功的愉悅,鼓勵他們不斷發展。要在情感上多溫暖,及時理解他們心里的煩悶,給予他們認清前路的辦法,并指出詳細的規劃,提高他們的耐挫能力和獨立精神。
有自信的人,能夠化平凡為杰出,化平凡為奇妙。因此,在對特殊家庭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們要為他們插上自信心的翅膀,讓他們展翅翱翔。要讓他們適當地承擔一些班集體的義務,教育特殊家庭學生做好班集體中的分內事,感受到自身是班集體中不可以缺失的一分子。要發掘他們的一項專長或者優勢,并為其構建展現專長的服務平臺,使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成功時大家的鼓勵。要幫助他們明確自身的理想,為未來努力,融合他們的專長,協助其勾勒一個美好的前景。
(3)堅持不懈有韌性,做好教育疏導工作
每一個特殊家庭的學生都有其相應的成長歷程,作為一線教師,應當善于發現班里的特殊學生,要高度重視這些性格內向、個人行為出現偏差、責任意識差、心理不健康、學習不認真和厭學的學生。要多方面調研,掌握特殊家庭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實際家庭氛圍,做好詳盡的記錄。在了解了詳細的家庭背景后,要有目的性地依據每一個此類學生的差異狀況,制訂關愛計劃方案和心態變化的防范措施,優化執行流程,在平常的課堂教學和各種各樣校園活動中,自覺找尋干預點,對特殊家庭學生進行高效正確引導,一旦選準干預點,取得進步,就需要鍥而不舍,做好微小的變化的正確引導,針對這種學生身上細微的發展和進步,也要立即激勵夸獎,從細處見變化、從細處促成長。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身的亮點,教師的德育更需要把握住突破口,因人而異、適時地開展教育轉化工作。作為教師,特別是要特別留意這些特殊家庭、心理狀態非常敏感的學生,更要善于發掘和捕捉這種學生身上的亮點,要敢于把握住其心理狀態產生糾紛的大轉折。例如,教師班里有一位隨班就讀的腦癱兒童,她性格內向、不喜歡說話,因腦癱而自小兩腿肌肉萎縮,骨骼發育畸形造成四肢無力,不可以像普通人一樣走動,常常摔倒,并且講話緩慢、邏輯思維反應慢,拿筆做作業也較為艱難,而且這一小姑娘幼時父母離婚,再婚后把她交給年邁的姥姥養育照料,十分可憐。但就是這樣一個學生,一直在靜靜地學習,勤奮追逐著別的同學學習的步伐,教師和同學們沒有歧視、不取笑,在協助她學習的同時,把握住她默默地勤奮、不向運氣低頭、堅強不屈學習的亮點,對她表彰和激勵,使這個學生慢慢尋找自信心,性情也不那么內向了。在德育工作上,一方面,做細做實她的日常生活照顧,組織學生成立善心工作組,做好上、放學的專車接送相助工作和協助她處理飲水、如廁等困難;另一方面,在做好心理狀態危機關注工作中,想辦法使她獲得大量關愛。積極協助她塑造自信心,消除羞恥感、無力感,拉近她與同學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她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團體大家族的溫暖。此外,針對班里的離異家庭學生,需要給予大量的關愛,多和學生閑聊、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協助他們一起解決煩惱;針對留守學生,多和父母溝通交流,積極拉近留守學生和父母的心理距離,使他們不容易害怕孤獨和憋屈:針對頑皮、約束偏差的學生要提升時間觀念教育,協助其慢慢改變自制力差的不良習慣。總而言之,積極主動關愛特殊家庭少年兒童,堅持不懈,采取不同的標準,把握住教育機會,適度進行德育,才可以使特殊家庭學生的德育獲得較好的實際效果。
(4)潛移默化影響,力促全面發展
環境影響人的方方面面,所以特殊家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發展方向也與處于什么樣的學習環境相關。教師能否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良好的班級環境是學生是否可以形成好的人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取得優異學習成績的重要前提。班風反映了班級成員的整體精神面貌與人格特征,在課堂上,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班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帶動。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學習了解紅色經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課余時間,教師開展了一些關于紅色經典的競賽游戲,增加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意識,同時,更能加強紅色經典教育,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任務不重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中增加紅色經典搶答小競賽,使特殊家庭的學生也有很強的好勝心,會追求勝利和榮譽感,會渴望關注和贊揚。對于答對紅色經典知識較多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獎勵。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對紅色經典有更充分的記憶,進而加強德育。
在課堂上,教師會合理規劃出時間,讓學生講述一個優良的品德在當今時代中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會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師的課堂形式多樣,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更好地達到預想的效果。教師開展過故事分享會,分享身邊平凡人的不平凡事,通過身邊的真實的故事分享,為學生更好地樹立榜樣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投入學習當中。可以讓使特殊家庭的學生模擬盲人的生活,學生蒙上布條開展一節課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頻繁看手機帶來的后果,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有更好的學習狀態,或者帶領學生外出,參與農事勞作,讓學生明白父母的辛苦,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更好地理解父母和珍惜糧食。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可以讓使特殊家庭的學生真正理解德育的意義,在實踐中感知理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優良品質,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教師們的教學目標明確的指出教師要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道德修養,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開展教學,促進特殊家庭的學生的道德修養全面發展。所以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強德育,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德育,在課堂管理過程中,教師多和學生溝通,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觀點,從而引導學生開展對話,向教師打開心扉,教師尊重學生觀點,鼓勵學生交流,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曾經的一次課堂上,教師和特殊家庭的學生分享自己讀書時候的故事,講一講自己小學時是如何學習的,也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特殊家庭的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更容易對教師訴說自己面臨的困難,也更容易參考教師的意見,對教師進行課堂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善于德育反思,及時調整策略
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階梯,教師需要常常反思自身的管理方法,反思和特殊家庭學生溝通交流中存在的不足,反思特殊家庭學生的關愛是不是真實、切實落實,以便能夠立即吸取經驗,更改對策,長期、細致地堅持不懈,做好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工作中。
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工作,由于家庭對一個學生的發展的影響是廣泛的,特殊家庭環境決定了他們獲得的家庭關愛較少,感情上存在疑惑,性情發生改變,處事方式隨意。而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同時,家也是學生受到影響最大的地方。因此,當學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時,與學生家長的接觸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學生家長認識到如何在德育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為特殊家庭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適宜的環境。使學生在課內、課后、校內外都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學生習慣的形成和維護。家長與教師,甚至學校的溝通,是文化教育和學生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比在校的時間更長,家庭的影響因素又時刻存在,師德再深也無法替代爸爸媽媽對學生的愛,也不能徹底取代學生的原生家庭。因而,要改變學生身上的這種不良習慣,改變他們心里的孤寂和無奈,一般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就取得成功,不太容易獲得一勞永逸的德育效果,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應常常反思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方式與成果,積極主動吸取經驗,及時調節、正確引導,長期堅持不懈做好關愛工作,引導和保護特殊家庭學生,在小學德育環節利用主題活動,培養學生擁有樂觀的心態和健康的思想觀念。
3.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是推動學生健康成長的園丁,小學時期是確立一個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關鍵階段,針對這些成長在特殊家庭的學生,每一位教師都有義務給予他們關懷,溫暖他們的心靈,推動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教師要用深情去關注扶助這種學生,逐漸完善他們性情方面的缺點,協助他們塑造積極進取的思想觀念,產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從而可以走出孤獨,逐漸可以和班里別的學生一起健康成長,變成快樂的人,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覃飛年.基于班主任視角的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德育實踐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1).
[2]王春妮.不可忽視家庭教育在學生德育過程中的特殊作用[J].家長,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