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張亞楠,陳 冰
1.河南省漯河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河南 漯河 462000;2.河南省漯河市中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3.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因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臨床癥狀以口眼歪斜,難以完成正常臉部動作為主。本研究用雙銀糾正湯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風熱證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8例,均為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接受治療的周圍性面癱風熱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男29例,女15例;年齡23~67歲,平均(43.41±6.25)歲;病程1~7天,平均(3.31±0.42)天;左側面癱27例,右側面癱17例。對照組男31例,女13例;年齡26~66歲,平均(44.36±5.72)歲;病程在2~7天,平均(3.27±0.37)天;左側面癱25例,右側面癱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神經病學》[1]中有關面癱描述,即某側面部表情肌肉癱瘓,額紋消失、口眼歪斜、吹口哨時漏氣;②符合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中有關面癱描述:多繼發于外感風熱,口眼歪斜,面部有異常感;③病程小于等于7d;④可接受針刺治療;⑤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經中醫辨證分型非風熱證;②因中耳炎等其余疾病引起的周圍性面癱;③妊娠期婦女;④存在其他嚴重疾病如糖尿病等;⑤存在嚴重精神障礙。
兩組均用針刺治療。所取穴位包含患側的風池、陽白、四白、地倉及頰車穴,雙側的取合谷、關沖及耳尖穴。待進針得氣之后對合谷穴采用平補平瀉法,其余穴位則使用捻轉瀉法,初次留針10min后再次行針1次,共留針20min。針對癥狀較為嚴重患者,可針對關沖、耳尖穴使用三棱針進行點刺放血,每1穴位需放血8滴左右,并使用電針治療儀對風池、陽白、頰車、地倉等穴位進行連續刺激,電流強度需根據各患者耐受程度決定,以有明顯疼痛感為標準,強度需設置在此之下。日1次,每周休息1天,持續治療4周。
治療組加用雙銀糾正湯。藥用金銀花10g,銀花藤15g,白芍10g,牛蒡子10g,木瓜10g,連翹15g,當歸15g,川芎15g,地龍10g,全蝎10g,炙甘草15g,細辛5g。加水浸泡1h于大火煎開后用文火煎煮30min,待煎煮3次之后混合藥汁服用,日3次。持續治療4周。
面部殘疾指數評分(FDI)[3],包含面部殘疾軀體功能指數(FDIP)及社會生活功能(FDIS)。FDIS分數越低則功能障礙越輕,FDIP分數越高則功能障礙越輕。
神經功能及中醫證候。神經功能評分參考House-Brackmann(H-B)分計量表[4],分數越低則神經功能恢復越快;中醫證候參考《國家標準應用·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5],分數越低則臨床癥狀改善越明顯。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治愈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大笑等動作時并無口眼歪斜情況,表情恢復正常。顯效為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靜止時表情基本正常,但于情緒激動時表情動作依然存在輕度歪斜。有效為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于情緒激動時癥狀有明顯歪斜。無效為臨床癥狀未發生明顯改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FDIS評分 FDIP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12.94±3.27 7.85±1.93*16.01±3.64 22.23±4.76*對照組 44 12.86±3.34 9.37±1.98*16.05±3.72 18.97±4.82*t 0.114 3.647 0.051 3.192 P 0.910 0.001 0.960 0.002
兩組治療前后H-B量表評分與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B量表評分與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B量表評分與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H-B量表評分 中醫證候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16.82±4.07 8.57±2.19*48.54±12.13 16.43±2.92*對照組 44 16.76±4.13 10.24±1.85*48.76±12.41 18.75±4.54*t 0.067 3.864 0.084 2.851 P 0.945 0.000 0.933 0.006
周圍性面癱通常由于人體受寒后病毒感染或是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所導致的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造成面部神經缺血、缺氧,以及面部神經骨性腔隙過于狹窄的緣故,造成面部神經受壓,引起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癱可發生于任意年齡群體,男性女性發病率相當。這主要是此類人的工作壓力較大,可能長期保持不良生活習慣,且日常鍛煉不足,容易受外界因素侵襲,出現面部神經炎癥狀,從而引起周圍性面癱。多為面部某一側發病,面部雙側均出現面癱癥狀較少。周圍性面癱屬于急性病,其發病較急,一般于發病后數個小時或是1~3天內就會到達癥狀高峰期,在病癥初期可能伴隨耳后乳突區疼痛,一側口眼歪斜是最為顯著的臨床癥狀,同時還會伴隨流涎、講話漏風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味覺喪失、唾液減少、聽覺過敏等癥狀,患側瞼裂增大,且鼻唇溝變淺變平,于示齒時口角會歪向另一側,于鼓腮等動作時,患側會出現漏氣情況[7]。
中醫把風熱證周圍性面癱稱為“卒口僻”,多因勞累過度引起正氣虧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而入,引起靜脈閉阻、靜脈失養所致。因此,治當散熱通絡、活血化瘀。針刺可治療風熱證周圍性面癱。針刺所選穴位中,四白可祛風通絡,陽白可改善額紋變淺及眼部閉合不全情況,地倉可改善患者鼻唇溝變淺情況,頰車可祛風清熱,風池可疏散風邪,合谷可提高患者面癱患側的面部神經運動誘發的電位波幅,關沖、耳尖具有祛風泄熱,放出邪血的作用。除針刺外,還可用電針對風池、陽白、頰車、地倉等穴位進行刺激,以更好地促進患者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以及面部神經功能的恢復[8]。雙銀糾正湯中金銀花清熱解毒,忍冬藤疏風通絡,白芍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木瓜舒筋活絡,連翹解毒瀉熱,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地龍通經活絡、清熱息風,全蝎息風鎮痙、通絡止痛,炙甘草滋陰養血、益氣通陽,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9]。諸藥合用,可清熱毒、疏風邪、活血絡。
針刺可祛風、推動經氣,從而推動氣血流通、驅除病邪;由多味中藥組成雙銀糾正湯清熱解毒、活血通絡,能有效調節患者面部肌肉興奮性,加快受損神經的恢復速度,兩種方法合用可有效減輕口眼歪斜等臨床癥狀,恢復正常生活能力。雙銀糾正湯組成藥物中忍冬藤被確認其提取物具有刺激面部神經分支神經傳導興奮性的作用,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也有利于炎性介質的吸收。地龍則具有改善神經元缺氧狀況,從而加速受損神經修復,并提供外周神經再生速率。比較于單一針刺治療而言,雙銀糾正湯聯合針刺可更為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加快面部神經恢復。
綜上所述,雙銀糾正湯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風熱證療效比較于單一針刺治療風熱證周圍性面癱療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