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敏
(河南省扶溝縣精神病醫院中醫科,河南 扶溝 461300)
糖尿病胃輕癱(DGP)屬糖尿病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為糖尿病患者的50%[1]。有研究報道DGP主要與高血糖有礙胃運動,并累及迷走神經,從而延緩胃排空有關[2]。本研究用加減柴芩溫膽湯治療DGP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8例,均為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37~69歲,平均(52.83±4.36)歲;DGP病程1~9年,平均(5.12±1.25)年;空腹血糖平均(8.93±1.34)mmol/L。觀察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39~70歲,平均(53.42±4.23)歲;DGP病程2~10年,平均(5.16±1.19)年;空腹血糖平均(9.03±1.37)mmol/L。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3]相關標準。①有糖尿病史;②有脘腹脹滿、納差、嘔惡等癥狀。中醫參照《中醫內科學》[4]中DGP相關標準。喜食易饑、饑不欲食、脘腹痞悶、嘔惡噯氣、納呆便溏,心煩易怒、疲乏懶言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或細弱。
納入標準:①符合DGP西醫、中醫診斷標準;②禁食大于等于12h胃內仍殘留有食物,并進行胃排空實驗,存在液體、固體排空障礙;③無其他器質性消化道病變及潰瘍、幽門梗阻;④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嚴重糖尿病并發癥、其他嚴重器質性臟器功能障礙;②合并認知功能及交流障礙;③妊娠、哺乳期女性;④對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均予常規降糖治療,期間停用一切影響胃腸功能藥物。
對照組口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10mg,日3次。
觀察組用加減柴芩溫膽湯。藥用柴胡、竹茹、枳實、陳皮、大棗各10g,茯苓、白術、白芍、丹參各15g,黃芩12g,姜半夏9g,炙甘草6g。濕邪偏盛加蒼術、藿香、薏苡仁,氣虛加黃芪,腹脹嚴重加萊菔子、佛手,便秘加火麻仁、瓜蔞仁,納差加炒麥芽、雞內金,反酸加瓦楞子、烏賊骨。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各溫服150mL。
兩組療程均為4周。
中醫癥狀積分: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痞滿”的分級量化表對主要癥狀評分。①嘔惡:無癥狀、偶發、時常、頻繁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②脘腹脹滿:無癥狀、輕微、明顯、難忍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③納差:無癥狀,癥狀偶發、但不影響進食,癥狀明顯、進食量減少30%,癥狀嚴重、進食量減少大于等于50%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④胃排空時間:用X線鋇餐分別計算治療前1天及停藥后7天的平均胃排空時間。
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空腹血糖恢復正常且穩定,胃輕癱癥狀(脘腹脹滿、納差、嘔惡等)消除為顯效。空腹血糖降低大于40%,胃輕癱癥狀緩解為有效。空腹血糖降低小于40%,胃輕癱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脘腹脹滿 納差 嘔惡治療前 對照組 49 2.55±0.53 2.39±0.75 1.92±0.28觀察組 49 2.62±0.59 2.50±0.56 1.93±0.31 t 0.618 0.823 0.168 P 0.538 0.413 0.867治療后 對照組 49 1.85±0.69* 1.74±0.51* 1.22±0.37*觀察組 49 1.33±0.50* 1.03±0.79* 1.04±0.47*t 4.272 5.285 2.106 P 0.000 0.000 0.038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時間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時間比較 (d,±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時間比較 (d,±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9 6.65±0.78 5.51±0.71 7.566 0.000觀察組 49 6.71±0.82 3.79±0.40 22.403 0.000 t 0.371 14.774 P 0.711 0.000
DGP是由糖尿病所引發的自主神經病變,其發病機制與高血糖引起的胃腸激素調控紊亂,自身神經病變有關,當機體持續存在高血糖狀態時,可降低胃消化和胃竇收縮能力,從而出現脘腹脹滿、納差、嘔惡等癥狀[6]。臨床常予改善胃動力或促進胃排空的藥物治療,但療效不明顯,且多有不良反應[7]。
DGP屬中醫“消渴”“痞滿”“惡心”“嘔吐”等范疇。《赤水玄珠》載:“消渴……飲食減半……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千金翼方·十六卷》載:“食不消,食即氣滿……胃痹也。”多因消渴日久,耗傷脾胃之氣,致氣機升降失常,運化無力,食積中焦,久病阻絡致氣血不暢,痰濕之邪阻滯。標為食滯痰濕、血瘀氣滯,本為氣陰兩虛,為虛實夾雜之證。當以消食導滯,活血化瘀理氣,益氣滋陰,化痰為治則。溫膽湯出自《醫宗金鑒》,此方加柴胡、黃芩為柴芩溫膽湯。柴胡疏肝、宣通氣機,黃芩燥濕清熱,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陳皮、枳實理氣化痰,竹茹清膽和胃、除煩止嘔,茯苓健脾滲濕,丹參活血化瘀,白術健脾,白芍緩急止痛,大棗調和脾胃及抑制半夏之毒,甘草調和諸藥。藥理研究證實,枳實和白術可促進胃腸蠕動。半夏、陳皮可調節胃腸道激素分泌,同時可減輕胃潴留[8]。柴胡可促進胃、十二指腸排空及胃腸平滑肌收縮[9]。
加減柴芩溫膽湯治療DGP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