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友仙
(四川省榮縣中醫醫院,四川 榮縣 643100)
行經目疾又被稱為行經目痛,出自《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是指女性在行經期間,眼睛出現干澀、疼痛、頭暈目眩的現象。這是由于女性月經出血較多,導致肝經虛損的現象,最終導致患者的眼睛干澀且疼痛,難以睜開,黑睛上出現細小星點,漸成翳障的癥狀[1]。《銀海精微》稱“血室澀痛癥”,《眼科金鏡》稱“經脈目痛”,《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補遺篇》則稱“行經目痛”。行經目疾在臨證問診的時候常因粗心導致其被忽略。行經目疾的發病原因和演變跟患者月經的周期和流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本研究用中醫“心身同治”方案聯合桑菊四物湯治療行經目疾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間收治的行經目疾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年齡28~51歲,平均(32.16±7.14)歲;病程20~32個月,平均(23.66±4.68)個月;BMI為15.47~23.66kg/m2,平均(19.68±1.53)kg/m2。對照組年齡26~52歲,平均(33.17±7.11)歲;病程20~33個月,平均(24.68±4.69)個月;BMI為16.11~22.68kg/m2,平均(19.14±1.52)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中醫婦科學(1997年)》[3]中有關于行經目疾的診斷標準者,即行經期間,眼睛出現干澀、疼痛、頭暈目眩現象;②中醫辨證為肝血虛虧型(睛珠隱痛,伴有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唇舌色淡脈沉細),陰虛火旺型(睛珠疼痛,眼眶酸通和偏側頭痛,伴有面色蒼白舌質淡,脈弦細),肝熱犯肺型(白睛紅赤,頭目疼痛,羞明流淚,伴有澀痛難睜,黑睛星翳或凝脂,舌質較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而數)。
納入標準:①對研究使用藥物無禁忌;②經由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陰道出血;②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③伴有精神系統障礙;④中醫辨證不屬肝血虧虛,陰虛火旺,肝熱犯肺型。
對照組用桑菊四物湯治療。桑葉20g,菊花30g,當歸12g,白芍15g,川芎20g,生地15g,密蒙花20g,蒼術20g,澤瀉25g,梔子20g,木通15g,蟬蛻10g。風熱上犯加木賊15g,蒼耳15g,荊芥20g,黃芩18g。風行赤眼加赤芍12g,桃仁5g,紅花5g,甘草10g,川連10g。肝腎濕熱加川芎30g,蛇蛻15g,木賊15g。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飯后溫服。連續服用10劑。
研究組聯合中醫“心身同治”方案治療。遵守“以情勝情”的原則,根據行經目疾患者的情志特點設計“喜勝悲”“悲勝怒”的治療措施,選擇安靜診室,和患者聊天,誘導患者傾訴自身感受與想法,對疾病癥結進行了解,情志調節過程中對患者情緒變化仔細觀察,如果處于焦躁狀態可通過悲情故事進行引導,激發其宣泄情緒,并哭泣,通過哭泣來矯正因怒太過所致的氣機紊亂,促使病邪隨淚宣泄,一哭得舒。若患者處于悲傷、抑郁狀態可引導患者多想開心、高興的事情,促使患者能夠因喜生笑,最好能夠開懷大笑,通過笑來調節悲傷等不良情緒,每周行1次治療,連續8周。
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使用中醫婦科診療》[4]。在行經期間,眼睛出現干澀、疼痛、頭暈目眩為主要癥狀,無癥狀計0分,癥狀輕微計2分,癥狀較重計4分,癥狀嚴重計6分,共18分,分數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檢測血清LPA水平變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月經期間眼部沒有任何癥狀為治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在月經期間眼部有輕微癥狀為有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在月經期間眼部癥狀無緩解情況為無效。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15.46±1.75 4.26±0.54對照組 50 15.04±1.61 7.89±0.22 t 0.199 2.554 P 3.687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LPA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LPA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LPA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4.54±0.88 2.14±0.44對照組 50 4.35±0.94 3.06±0.94 t 0.251 1.568 P 2.519 0.000
行經目痛是女性在月經過程中眼部出現隱痛或者干澀疼痛[6]。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眼部干澀腫痛,難以睜開以及黑睛生翳。
中醫認為,行經目痛有3型。首先是肝虛血虧型,其癥狀為睛珠隱痛,伴有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唇舌色淡脈沉細[7]。是因為女性素稟虛弱行經血去過多,營血不足,清竅失養所致。其次是血虛受風型,其癥狀為睛珠疼痛,眼眶酸通和偏側頭痛,伴有面色蒼白舌質淡,脈弦細。是由于女性在月經來臨時血量過多,血損體虛,營血不能上充,風邪乘虛外侵所致。最后是肝熱受風型,癥狀為睛紅赤,頭目疼痛,羞明流淚,伴有澀痛難睜,黑睛星翳或凝脂,舌質較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而數,是由于肝有積熱,外受風邪,風熱相搏上攻于目所致。桑菊四物湯補血活血,疏肝明目[7],具有補血不滯、活血不耗之功。方中桑葉治天行赤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菊花、當歸、白芍補氣和血、調經止痛,川芎、生地、密蒙花、蒼術、澤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滋陰補血、益精填髓,梔子、木通、蟬蛻護肝、利膽。諸藥合用,可以補血活血,疏肝明目[8]。中醫“心身同治”方案是通過心理和身體共同治療,以此來達到更加顯著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