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月嫦,林倩雯,林小雪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兒科,廣東 陽江 526500)
本研究用甘露消毒丹加減輔治小兒流行性感冒濕熱并重證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50例,均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11歲,平均(6.15±1.06)歲;病程2~6d,平均(3.90±0.51)d。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3~12歲,平均(6.20±1.12)歲;病程2~7d,平均(3.94±0.55)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年版修訂版)》中關于兒童乙型流行性感冒的診斷標準,抗體檢測結果呈陽性,急起高熱、顏面潮紅,存在不同程度全身關節酸痛、頭痛、渾身發冷等。符合相關中醫診斷標準,舌質紅苔厚膩或白膩、脈濡數。病情屬于輕度,年齡2~14歲。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嚴重營養不良,嚴重器質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體質或對相關藥物過敏。
兩組均用常規治療,多飲水,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予以吸氧、補液。同時予以磷酸奧司他韋顆粒溫水沖服,體質量小于15kg者30mg,體質量為15~23kg者45mg,體質量為24~40kg者60mg、40kg以上者75mg,均1日2次。連續治療4天。
觀察組加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滑石20g,黃芩10g,綿茵陳10g(后下),石菖蒲8g,浙貝母10g,藿香10g,連翹8g,白豆蔻6g(后下),薄荷6g(后下),射干6g,神曲6g,山楂10g,青蒿8g(后下),薏苡仁15g,北杏仁10g,厚樸10g。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溫服。根據年齡、體質對用量適當調整,持續治療4天。
治療前以及治療12h、24h、48h、72h后的體溫。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
中醫證候進行評分,主要包括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0分、2分、4分、6分。
用SPSS 2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痊愈:臨床癥狀、臨床體征在治療48h內消失。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在治療72h內消失。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在治療96h內消失。無效:治療96h后臨床癥狀仍未得到改善。
兩組同期體溫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同期體溫比較 (℃,±s)

表1 兩組同期體溫比較 (℃,±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2h后 治療24h后 治療48h后 治療72h后對照組 25 38.91±0.22 38.15±0.16 37.59±0.12 37.14±0.09 36.50±0.04觀察組 25 38.94±0.24 37.40±0.10 36.62±0.08 36.54±0.06 36.49±0.02 t 0.461 19.875 33.629 27.735 1.118 P 0.647 0.001 0.001 0.001 0.269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緩解時間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s)
組別 例 高熱緩解時間 咳嗽緩解時間 鼻塞流涕消失時間 腹痛緩解時間對照組 25 1.57±0.20 2.10±0.25 2.25±0.37 2.40±0.50觀察組 25 0.81±0.13 1.25±0.20 1.43±0.24 1.51±0.29 t 15.930 13.275 9.297 7.699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日間夜間治療前 治療后 t/P 治療前 治療后 t/P對照組 25 11.14±3.51 6.26±0.22 6.938/0.001 12.25±3.68 7.05±1.85 6.312/0.001觀察組 25 11.26±0.31 3.61±0.13 113.787/0.001 12.30±3.72 5.30±1.04 9.061/0.001 t 0.170 51.851 0.048 4.123 P 0.865 0.001 0.962 0.001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小兒流感屬中醫“溫病”范疇。小兒腠理疏松,濕熱之邪致病,阻礙氣機,易傷脾胃,脾胃為后天生化之源,是故宜護不宜伐,宜運不宜滯。小兒為純陽之體,易郁而化熱,故在清熱利濕的同時,消積化滯亦不能忽視。吳鞠通云“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故以清熱、利濕、消食、化濁為法。甘露消毒丹加減方中青蒿清透邪熱、辟穢化濕,滑石利水滲濕、清熱解毒,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薏苡仁淡滲利濕以健脾,白豆蔻芳香化濕、利氣寬胸、暢中焦之脾氣以助祛濕,杏仁宣利上焦肺氣,連翹、薄荷、射干、浙貝母透邪散結、消腫利咽,神曲、山楂清熱、消食、化滯和胃,厚樸行氣除滿,茵陳清腸道之余熱,石菖蒲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諸藥合用,清熱利濕,化行氣,解毒利咽,清上、化中、滲下,使濕邪得去,毒熱得清,氣機調暢,諸癥自除。
藥理研究表明,甘露消毒丹有免疫調節的功能,其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激活巨噬細胞和T、B及淋巴細胞[1]。另外黃芩具有抗病毒,緩解炎性病理損傷等藥理活性[2]。連翹中的有效成分連翹酯苷也具有極強的抗菌、抗病毒活性[3]。茵陳蒿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4]。藿香中的黃酮類物質具有抗病毒活性,可抑制及消滅上呼吸道病原體[5];滑石既能吸附刺激物減輕局部刺激來保護黏膜,同時又能吸收組織異常分泌物與炎性滲出液促進組織修復[6-7]。
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小兒流行性感冒濕熱并重證型療效較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