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楠
(河南省周口人合醫院內科,河南 周口 466100)
本研究用加味補陽還五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氣虛血瘀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8例,均為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59例。對照組男38例,女21例;年齡最小58歲,最大76歲,平均(66.58±5.71)歲;病程1~8年,平均(4.51±1.16)年。觀察組男39例,女20例;年齡最小57歲,最大78歲,平均(67.38±5.86)歲;病程1~9年,平均(4.53±1.26)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符合《內科學》[1]冠心病診斷標準;②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辨證為胸痹心痛之氣虛血瘀證,有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神倦乏力、納呆、口唇發紫等證候,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沉細或澀;③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臟疾病;②合并肝腎功能障礙;③嚴重精神及認知功能存在障礙;④哺乳、妊娠期;⑤對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均予基礎治療(吸氧、利尿、擴張血管等)。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山西萬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3241)100mg,1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7)10mg,1日1次;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山東益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718)40mg,1日1次。
觀察組加用加味補陽還五湯。藥用黃芪30g,赤芍15g,地龍15g,當歸15g,紅花10g,川芎10g,桃仁10g,丹參30g,山楂30g,葛根20g,三七10g。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日1劑。
兩組均持續治療4周。
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中醫證候(胸痛、胸悶、氣短懶言等)積分評定,分值0~3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2]。
據《中醫病證診療常規》[3]。臨床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大于90%為顯效。臨床癥狀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大于30%為有效。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用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mmol /L,±s)

表1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mmol /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TC TG HDL LDL治療前對照組 59 6.36±2.15 3.18±1.05 1.25±0.38 3.19±0.96觀察組 59 6.40±2.19 3.29±1.16 1.27±0.42 3.25±0.90 t 0.100 0.540 0.271 0.350 P 0.920 0.590 0.787 0.727治療后對照組 59 5.09±1.36*2.08±0.77*1.73±0.49*2.15±0.65*觀察組 59 4.11±1.27*1.23±0.59*2.24±0.51*1.53±0.53*t 4.045 6.731 5.539 5.678 P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59 14.37±3.29 9.15±1.47 11.127 0.000觀察組 59 14.12±3.19 5.10±1.86 18.763 0.000 t 0.419 13.122 P 0.676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冠心病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多認為與血脂異常有關[4]。目前用硝酸酯類、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具有降脂、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5];阿托伐他汀對肝臟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等的抑制效果明顯,并可對血脂水平予以有效調節,同時還可使血清中的炎癥因子水平明顯降低,減輕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度,活化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6];單硝酸異山梨酯片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效果明顯[7]。
本病屬中醫“胸痹”、“心痛”等范疇。陰陽、氣血虧虛,稟賦不足,血瘀、痰濁為病機。外邪入侵、飲食不節為病因,氣虛血瘀,心絡閉阻,不通則痛,發為胸痹。治當以補氣通絡,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為主[8]。加味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補氣益氣,丹參活血化瘀、止痛,當歸活血通絡,紅花、赤芍、山楂、桃仁、三七、川芎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葛根清熱除煩、升陽解肌。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強心、調節血壓等作用[9]。當歸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10]。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氣虛血瘀型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