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雨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結節性癢疹(PN)是一種皮損大多表現為結節性損害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瘙癢劇烈,好發于四肢,以小腿伸側居多,有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的特點[1],本研究用局部刺絡聯合鹵米松封包治療結節性癢疹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湖北省中醫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皮膚科門診及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21~65歲,平均(42.55±10.65)歲;病程1.5~6年。對照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19~62歲,平均(48.1±12.09)歲;病程1.5~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①符合結節性癢疹的診斷標準[2];②近4周內未外用藥物治療;③全身皮損無感染;④依從性好。
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②肝、腎功能不全;③心血管病;④孕期及哺乳期;⑤瘢痕體質。
兩組皮損處均外涂鹵米松(澳能),用保鮮膜封包6h,每周3次。
治療組加用局部刺絡。患者取合適體位,充分暴露皮損部位,常規消毒后用無菌手術刀片(11號碳鋼手術刀片)在局部皮損部位進行淺刺,出血量以自然血流停止為度。操作后再次局部消毒,24h后予以鹵米松封包,2天內勿沾水,每周刺絡1次。
兩組療程均為3周。
以結節的大小、結節的數目、結節的厚度、結節瘙癢程度為觀察指標,評分標準參考相關文獻[3]。①結節大小:無結節0分,結節直徑≤0.5cm為1分,0.5<結節直徑≤1cm為2分,1cm<結節直徑≤1.5cm為3分,大于1.5cm為4分。②結節數目:無結節0分,結節≤10個為1分,10<結節≤20個為2分,20<結節≤30個為3分,大于30個為4分。③結節厚度:不高出皮面為0分,高出皮面≤2mm為1分,2mm<厚度≤3mm為3分,高于3mm為4分。④瘙癢程度:不癢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痊愈:基本無皮損,無瘙癢。顯效:皮損消退大于等于70%,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損消退30%~69%,瘙癢減輕。無效:皮損消退小于30%,瘙癢基本無減輕。
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癥狀評分治療組 40 治療前 12.73±1.61治療后 3.48±4.37*△對照組 40 治療前 12.8±1.42治療后 6.25±5.62*
兩組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僅治療組出現3例局部皮損輕度紅腫感染的情況,考慮與24h內接觸水有關,予以外涂莫匹星羅軟膏,不影響后續治療。
結節性癢疹屬中醫“馬疥”范疇。多因素體濕熱,外因火毒濕熱侵犯肌膚,與瘀血互結,阻滯氣血經脈運行,結聚于皮膚腠理所致[5]。西醫認為主要與免疫、神經纖維、毛囊學說、情緒及心理因素等有關[6],治療主要用糖皮質激素、辣椒素、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及卡泊三醇等[7]。
鹵米松乳膏適用范圍廣泛,包括特應性皮炎、濕疹、銀屑病、結節性癢疹等,對于重度肥厚性皮損有良好的效果[8],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可能通過脂皮素蛋白介導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發揮作用,前列腺素與白三烯是引起炎癥的主要遞質,鹵米松通過抑制其而產生起到抗炎、抗表皮增生、抗滲出、抗變態反應和止癢作用[9]。其對結節性癢疹的治療有較好的效果,但要禁止濫用鹵米松乳膏,規范用藥,最大程度的發揮其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局部刺絡治療起到放血的作用。結節性癢疹表現出的堅硬結節、色沉及病程等都與瘀血有關,久病必瘀,瘀血日久,內聚于皮下,可形成結節;瘀血亦可導致血虛,血虛不能濡養肌膚,生風化燥,可引起皮膚粗糙、瘙癢;《靈樞·小針解》記載“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表明對血脈瘀阻的病證,可以局部刺絡放血以行血化瘀通絡。研究表明[10],刺絡放血有改善微循環、抗凝、抗炎等作用,利于組織的修復。另一方面,局部刺絡可以使結節厚度變薄。運用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皮損部位,利于外用藥物的吸收。
局部刺絡聯合鹵米松封包治療結節性癢疹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