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朋,李愛芳,郭明月
(河南省鄭州大橋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12)
產后發熱屬于產褥期常見并發癥,患者產褥期內發熱持續不退,可引起頭暈、夜間盜汗等癥狀,甚至誘發多種并發癥[1]。目前,常用抗生素治療,雖可減輕病情,但抗生素的使用,可對患者和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2]。中醫治療從整體出發,以和解為主。本研究用加味當歸補血湯輔治產后發熱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2例,均為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年齡22~37歲,平均(28.63±2.17)歲;體重59~74kg,平均(63.19±4.18)kg;體溫37.9℃~40.5℃,平均(38.65±0.47)℃;孕周37~41周,平均(38.96±0.34)℃;初產婦31例,經產婦10例。觀察組年齡21~38歲,平均(28.67±2.19)歲;體重59~76kg,平均(63.22±4.19)kg;體溫37.5℃~40.5℃,平均(38.69±0.48)℃;孕周37~40周,平均(38.76±0.32)℃;初產婦30例,經產婦11例。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產后發熱相關診斷。產后1~2天持續發熱,體溫超過37.5℃,且持續2d以上,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伴隨產道感染、乳腺炎、切口感染等,精神狀態異常,對研究用藥過敏,肝腎功能障礙。
兩組均予以抗生素治療。頭孢哌酮鈉(成都倍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737)3g,溶于250mL生理鹽水內靜脈注射,日1次;奧硝唑片(南京圣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76)0.25g,日1次口服。后期依據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
觀察組加用加味當歸補血湯。黃芪30g,當歸6g,氣虛加黨參15g、大棗15g、炒白術12g,血虛加阿膠10g、熟地黃10g、砂仁3g,濕熱加佩蘭10g、青蒿10g、廣藿香12g。便秘加生何首烏、火麻仁,乳脹加蒲公英、路路通。水煎,日1劑,分2次服用。
兩組均3天為一療程,用藥2個療程。
測定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T%)、C反應蛋白(CRP),并以血沉分析儀測定紅細胞沉降率(ESR)變化。
退熱時間、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用藥期間惡心、嘔吐、腹瀉發生情況。
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愈:體溫復常,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正常。有效:體溫降低,臨床癥狀減輕,實驗室指標逐漸恢復正常。無效:體溫、癥狀和實驗室指標均無改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WBC(×109/L) NEUT%(%) CRP(mg/L) ESR(nm/1h)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11.28±1.43 7.12±1.05 85.73±6.15 69.35±5.28 23.05±3.76 4.13±0.56 37.45±4.52 14.23±2.25對照組 41 11.36±1.38 9.23±1.14 86.38±6.21 74.12±5.47 22.98±3.81 5.24±0.78 37.18±4.49 18.14±2.53 t 0.258 8.717 0.476 4.017 0.084 7.402 0.271 7.395 P 0.797 0.000 0.635 0.000 0.934 0.000 0.787 0.000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d,±s)

表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d,±s)
組別 例 退熱時間 癥狀消失時間觀察組 41 4.03±0.85 5.68±1.07對照組 41 5.79±1.12 7.43±1.21 t 8.015 6.937 P 0.000 0.000
對照組出現2例惡心、1例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7.32%;觀察組出現1例嘔吐、1例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產后機體虛弱,易受多種致病菌侵襲,引起機體感染,從而導致發熱持久不退,并誘發頭暈、腹痛等癥狀[5-6]。抗生素可有效抑制致病菌增殖,促使致病菌逐漸凋亡,從而減輕機體感染程度,加快體溫恢復正常。
中醫認為,虛、瘀、邪毒和外感是引起產后發熱的主要原因,產后大量失血可引起血虛,陰血暴虛,營陰本虛,陰不斂陽,使得陽無所依,陽氣浮越而發熱,或氣血驟虛,易外感風邪,相互搏結則共同作用引起發熱[7]。治療應從整體出發,以補氣生血為基礎,兼治氣虛、血瘀等。加味當歸補血湯中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當歸活血止痛、補血調經,改善機體血液循環,加快體內病菌清除[8]。合并氣虛加黨參生津養血、補中益氣,大棗養血安神、補中益氣,炒白術燥濕利水、健脾益氣。血虛加用阿膠滋陰潤肺、補血止血,熟地黃補精益髓、養血滋陰,砂仁溫中、行氣、化濕。濕熱加用佩蘭清暑解表、芳香化濕,青蒿清透虛熱,廣藿香和中止嘔、芳香化濁。全方以補益氣血為基礎,根據兼癥加以補氣、活血、化濕,共奏養血、清熱、化濕功效。
加味當歸補血湯輔治產后發熱效果較好,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