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堅,錢美芬
(江蘇省宜興市中醫醫院腫瘤科,江蘇 宜興 214200)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的發病機制復雜,作為多種因素參與的免疫性疾病,成人發病率5~10例/10萬,育齡婦女發病率高于男性[1]。常無明顯不適,多因見皮膚、黏膜、內臟等出血后檢查發現,治療ITP目的也是提高血小板計數,減少出血風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2]。現治療ITP-線用口服激素和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在激素撤退或逐漸減量激素時病情可反復。另外二線用藥如利妥昔單抗(CD20單抗)、促血小板生產素等價格昂貴[3]。ITP屬中醫“紫斑”、“血證”、“衄血”等范疇,2008年國內專家達成共識將其統稱為紫癜病。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可分為血熱妄行證、氣不攝血證、陰虛火旺證。我科用歸脾湯聯合激素治療ITP氣不攝血證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我院2015年9月至2020年8月門診或住院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藥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8~75歲、平均(62.68±8.34)歲;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8~75歲、平均(63.17±8.53)歲。兩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第3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的ITP診斷標準[4]:①反復血小板計數減少;②脾臟不增大或輕度增大;③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④血小板壽命縮短,或強的松治療有效,或脾臟切除后癥狀有改善,或抗體IgG增多,或抗體補體C3增多;⑤排除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癥。⑥診斷ITP的特殊實驗室檢查,血小板抗體的檢測、血小板生成素(TPO)檢測。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紫癜病(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中醫診療方案(2016年版)的相關內容,并臨床辨證為氣不攝血證。反復發生肌衄,勞后加重,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便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或細弱。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中醫診斷;②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腫瘤;②已服用抗抑郁藥物;③心、肝、腎功能不全;④服用糖皮質激素。⑤排除進入試驗前30天內接受過其他可能影響血小板基數的藥物;⑥對藥物已知成分過敏不安;⑦嚴重精神類疾病、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兩組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地塞米松(湖北天藥生產)40mg/d,靜脈給藥,4天。
中藥組加用歸脾湯。藥用白術15g,當歸12g,茯苓12g,黃芪20g,龍眼肉12g,遠志12g,酸棗仁25g,木香6g,黨參12g,甘草6g。出血多加仙鶴草、茜草炭、小薊等。用800mL水浸泡后煎至400mL,早晚飯后各服用200mL1次,連續服用4周。
兩組臨床治療過程中若出現嚴重出血傾向,可輸注血小板,具體劑量依血小板計數及臨床癥狀而定,同時予以抑酸、補鉀、補鈣等治療。
臨床療效:遵照《成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2016版)》。無效:血小板計數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或依然合并出血現象。好轉:血小板計數≥30×109/L,并且至少比基礎血小板計數增加2倍。治愈:血小板計數大于等于100×109/L且沒有出血。
中醫臨床證候療效: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南指導原則》。臨床痊愈:臨床癥狀與臨床特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臨床特征與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74%;有效:臨床特征與臨床癥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比較 (109/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比較 (109/L,±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中藥組 30 31.83±8.27 56.47±7.44 -10.99 0.00對照組 30 32.53±6.08 49.00±6.91 - 8.96 0.00 t-0.40 4.77 P 0.72 0.00
兩組中醫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療效比較 例(%)
歸脾湯是首見于宋代嚴用和的《濟生方》,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等功效,主要用于心脾氣血兩虛證及脾不統血證的治療。心脾兩虛及脾不統血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體倦乏力,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臨床表現與ITP相似。以往研究動物基礎研究顯示,歸脾湯可降低ITP小鼠脾臟中CD80和CD86的表達,有助于改善B淋巴細胞活性。
歸脾湯聯合激素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