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張宇潔,木尼熱?艾海提
(新疆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學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氣管黏膜、支氣管黏膜以及周圍組織發(fā)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以中老年為主要發(fā)病人群,且男性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多認為其發(fā)病可能與香煙、粉塵等有害顆粒和氣體以及病毒、支原體、細菌等物質(zhì)的感染等有關。發(fā)病后多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反復性咳嗽、咳痰、氣短、或伴有喘息等癥狀,急性發(fā)作期可有喘息、痰量增多及呼吸困難等表現(xiàn),甚至引發(fā)肺性腦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本研究用加味止咳散輔治慢性支氣管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52例,均為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6例。觀察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45~75歲,平均(60.25±0.37)歲;慢性支氣管炎病程1~3年,平均(2.05±0.27)年;急性期病程1~3天,平均(1.83±0.71)天。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43~77歲,平均(60.46±0.25)歲;慢性支氣管炎病程1~4年,平均(2.34±0.52)年;急性期病程1~3天,平均(1.79±0.90)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1]:①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每年發(fā)病至少持續(xù)3個月且疾病持續(xù)2年及以上并排除其他氣道性疾??;②X線檢查,表現(xiàn)為肺紋理增粗且紊亂,圖像顯示以雙下肺野明顯出現(xiàn)網(wǎng)狀或條索狀、斑點狀陰影;③血液中白細胞總數(shù)或者中性粒細胞增高;④痰培養(yǎng)可見大量革蘭陽性菌或大量革蘭陰性菌。
中醫(yī)診斷標準[2]:辨證為痰濕蘊熱犯肺證,發(fā)熱口渴、咳嗽、惡寒、煩躁、胸痛、胸悶、氣喘或氣急、痰黃而稠,脈滑數(shù),舌紅苔黃。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接受治療;③處于急性加重期;④患者及家屬認可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呼吸障礙疾?。虎趪乐厝硐到y(tǒng)疾?。虎鬯幬镞^敏;④不屬痰濕蘊熱犯肺證。
兩組均給予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99)0.25g加于氯化鈉溶液100mL稀釋后靜脈滴注給藥。鹽酸氨溴索(山東雨裕欣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47)15mg,靜脈滴注給藥。同時配合吸氧、平喘、止咳化痰等常規(guī)治療。連用7天。
觀察組加用加味止咳散。藥用紫菀12g,百部10g,白前9g,陳皮15g,桔梗8g,款冬花10g,蘇子11g,炒杏仁9g,甘草8g,金銀花6g。陰虛加麥冬、沙參各20g,肺氣虛加黃芪、黨參各20g,腎氣虛加五味子15g,氣喘者加麻黃12g、葶藶子15g。水煎40min,取藥汁250mL,分早晚2次溫服。連續(xù)7天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
治療前后胸片、炎癥指標變化、肺功能變化。
炎癥指標:IL-6、腫瘤壞死因子及C反應蛋白。
肺功能指標:1s用力呼氣容積(FEV1)、1s用力呼氣容積肺活量(FVC)和呼氣峰值流速(PEF)。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咳嗽、咽干口燥、喘息、咳痰)積分,重、中、輕、無分別記3~0分。
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臨床控制:咳嗽、喘息及咳痰等主要癥狀全部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0%。顯效:咳嗽、喘息及咳痰等主要癥狀明顯改善,但未達到急性發(fā)作前的水平,證候積分減少70%~89%。有效:咳嗽、喘息及咳痰等主要癥狀有所改善,但不明顯,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IL-6(pg/mL) 腫瘤壞死因子(ng/mL) C反應蛋白(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6 0.84±0.23 0.27±0.05 610.03±50.47 342.19±30.75 7.52±0.36 4.12±0.28觀察組 26 0.88±0.37 0.58±0.06 610.39±50.23 384.29±30.57 7.41±0.53 5.89±0.36 t 0.841 6.547 0.538 9.845 0.641 8.467 P 0.239 0.039 0.316 0.002 0.425 0.01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FEV1(L) FVC(L) PEF(L/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6 1.42±0.21 2.98±0.35 2.21±0.23 3.95±0.38 2.13±0.43 3.86±0.49觀察組 26 1.45±0.23 2.12±0.23 2.15±0.17 2.46±0.34 2.15±0.35 2.38±0.53 t 0.538 7.584 6.824 9.354 2.341 8.548 P 0.361 0.026 0.418 0.002 0.628 0.016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狀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咳嗽 咽干口燥 喘息 咳痰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6 2.90±0.56 1.15±0.21 2.79±0.47 1.14±0.16 2.83±0.54 1.12±0.20 2.79±0.54 1.14±0.19觀察組 26 2.87±0.53 1.34±0.24 2.81±0.50 1.36±0.20 2.81±0.55 1.35±0.23 2.81±0.56 1.35±0.24 t 0.198 3.038 0.149 4.379 0.132 3.848 0.131 3.498 P 0.844 0.004 0.883 0.000 0.895 0.000 0.896 0.00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fā)病,是氣管黏膜、支氣管黏膜以及周圍組織發(fā)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3]。因多數(shù)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年齡較大,機體功能下降,如疲勞、受涼等誘發(fā)因素與機體整體或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時,即可發(fā)病,目前臨床多予以急性發(fā)作期廣譜抗生素治療,但長期、反復應用會導致耐藥性的產(chǎn)生,使得治療時間增加、效果下降[5]。中醫(yī)認為,外寒內(nèi)飲、痰濕內(nèi)聚、燥熱傷肺是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病機,治療應以宣肺、化痰、平喘等為主。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病后,炎癥因子會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升高。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炎癥指標均有改善,且觀察組治療后IL-6、腫瘤壞死因子及C反應蛋白水平均較對照組低,說明觀察組的治療方式對炎癥控制的效果更好。左氧氟沙星屬于喹諾酮類光譜抗菌藥,抗菌作用較強,可通過對細菌脫氧核糖核酸旋轉(zhuǎn)酶活性的抑制,實現(xiàn)細菌脫氧核糖核酸合成、復制的阻止,最終促使細菌凋亡[5]。因而,西藥對炎癥抑制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從實驗效果來看其效果要偏低于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藥。觀察組接受治療后肺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中醫(yī)證狀積分較對照組低,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單用西醫(yī)治療或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的肺功能,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勢更為顯著。加味止咳散方中紫菀、百部,為君藥,入肺經(jīng),能夠達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白前為臣藥,可增強君藥止咳化痰的功效;陳皮、金銀花等作為佐藥,能夠理氣化痰;款冬花可止咳化痰,潤肺下氣;蘇子歸肺、大腸經(jīng),可平喘止咳、消痰降氣;炒杏仁消炎、潤肺、化痰止咳[6-7]。金銀花抗菌、抗病毒性作用較強。甘草與桔梗合用可起到止咳作用。同時針對陰虛者加麥冬,氣喘者加麻黃、葶藶子等宣肺平喘之品,辨證加減,可進一步調(diào)節(jié)機體狀態(tài),促進疾病緩解。諸藥合用,在增加肺部通氣量的同時達到止咳目的。
綜上所述,加味止咳散輔治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可改善炎癥情況,促使肺功能恢復正常,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