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鄭州 451150)
缺血性中風是中老年群體高發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機體腦部血液供應發生障礙,引發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以神經功能缺損為主要臨床表現,發病時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產生并發癥,影響預后恢復效果及生活質量[1-2]。近年來,西醫在治療該病癥中主張采用對癥治療的方式,通過口服藥物改善臨床癥狀,而中醫通過分析病癥類型給予針對性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3]。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痰瘀阻絡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受治療的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痰瘀阻絡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8~78歲,平均(67.83±2.94)歲;病程16~29d,平均(22.57±2.73)d;合并高血壓20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9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5~80歲,平均(68.04±2.15)歲;病程16~30d,平均(22.80±2.77)d;合并高血壓19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中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相關診斷標準,經頭顱CT及MRI掃描可見責任梗死病灶,已排除其他病變及腦出血,局灶神經功能缺損,部分患者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等;中醫符合《缺血性中風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5]中痰瘀阻絡型診斷標準,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偏身感覺異常;頭暈目眩、痰多而粘、惡心嘔吐;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滑。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可耐受本次治療;③發病2周(無神志昏蒙者)或1個月(有神志昏蒙者)至半年之內;④自愿參與,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功能損傷;②病情不穩定,存在認知功能障礙;③對所用藥物敏感;④無法完成本次治療。
兩組均行常規西醫治療。急性期給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及神經保護治療,恢復期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代謝治療,拜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mg,日1次;奧拉西坦注射液(湖南健朗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83419)2.0g與100mL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治療,日2次。同時給予適當的功能康復訓練。
觀察組加用化痰活血通絡湯加減治療。藥用三七粉3g(沖服),全蝎5g,膽南星6g,川牛膝10g,天麻、法半夏各12g,郁金、炒白術、石菖蒲各15g,雞血藤30g。肝腎陰虛加黃精15g,枸杞子、熟地黃各20g;氣虛加黨參15g,黃芪30g。加水煎熬取汁400mL,于早晚服用,日1劑。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中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評估患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偏身感覺異常等,依據癥狀無、輕、中、重度賦予0、2、4、6分,癥狀越嚴重則總評分越高。
神經功能:采用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定,滿分42分,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則總評分越高[6]。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I)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日常生活能力,BI評分越低,提示生活能力越差。ADL共包括10個方面,滿分100分,總評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NIHSS評分下降幅度大于等于90%,且病殘程度0級為臨床治愈。NIHSS評分下降45%~90%,病殘程度1~3級為顯效。NIHSS評分下降18%~45%為有效。NIHSS評分下降幅度小于18%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語謇澀 偏身感覺異常治療前 觀察組 45 5.38±0.24 4.99±0.31 4.81±0.42 4.79±0.43對照組 45 5.40±0.26 4.97±0.35 4.79±0.41 4.81±0.42 t 0.379 0.287 0.229 0.223 P 0.706 0.775 0.820 0.824治療后 觀察組 45 1.31±0.34 1.05±0.41 1.12±0.46 1.04±0.32對照組 45 1.97±0.40 1.86±0.58 2.06±0.52 2.15±0.44 t 8.434 7.650 9.083 13.686 P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NIHSS及ADL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及ADL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及ADL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NIHSS評分 ADL評分 B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5.84±2.43 7.13±1.45 43.26±6.58 72.64±6.93 43.95±6.13 77.93±8.54對照組 45 15.69±2.15 11.85±1.76 44.03±6.34 60.47±6.82 43.87±6.20 56.79±7.33 t 0.310 13.885 0.565 8.396 0.062 12.601 P 0.757 0.000 0.573 0.000 0.951 0.000
缺血性中風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當斑塊破裂或不穩定時,將隨著血液一同進入腦部血管循環,從而形成阻礙,造成腦部供血障礙及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大量數據表明[8-9],約15%的缺血性中風患者于治療后需長時間臥床或住院治療,給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對于缺血性中風恢復期需給予積極治療干預以促進生活質量的改善及預后恢復。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擴張腦血管等為主要治療方向。
中醫認為缺血性中風雖病位在腦,但與心臟、腎臟、肝臟及脾臟間存在聯系,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肝腎陰虛或氣虛,標實為風火痰瘀。因此,治療以活血通絡、熄風化痰為原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NIHSS評分較低,ADL及BI評分較高,表明與單純西藥治療相比,聯合化痰活血通絡湯加減治療有助于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增強臨床效果。化痰活血通絡湯方中三七活血散瘀,全蝎搜風通絡、熄風鎮驚,膽南星清火化痰,川牛膝補肝益腎、強筋健骨、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天麻熄風鎮驚,法半夏燥濕化痰,郁金行氣活血,炒白術健脾燥濕、和中益氣,石菖蒲理氣活血、醒腦開竅,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經活絡。諸藥合用,共奏熄風活血、化痰通絡之功。此外,大部分缺血性中風恢復期屬虛實夾雜證,可在基礎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治療。枸杞子、黃精、熟地黃滋肝補腎、強筋健骨;黃芪、丹參健脾益氣,脾健則可化痰,氣運則血液運行更加順暢。現代藥理研究表明[10],膽南星、天麻、法半夏具有抑制血栓、降血脂的功效,同時還可避免血液再灌注引發的損傷;雞血藤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梗死灶周圍循環的開放;全蝎抗血栓、抗凝及擴張血管。由此可見,在藥物作用下利于改善腦缺血、缺氧區血液循環,促進血栓溶解。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痰瘀阻絡型療效較好,可緩解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