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土英,黃定鵬,劉國華
(1.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醫院五官樓5樓內五科,廣東 東莞 523660;2.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廣東 廣州 510010)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淺表性炎癥疾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屬慢性胃炎的一種,隨著病情發展,出現噯氣、上腹部不適、泛酸、腹脹等癥狀,影響生活質量[1-2]。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誘發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目前,現代醫學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主要以根除Hp治療、抑酸治療等對癥治療為主[3]。本研究用益氣和胃湯輔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4例,均為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各37例。對照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26~67歲,平均(46.58±3.41)歲;病程1~3年,平均(1.58±0.82)年;體質量指數22~25kg/m2,平均(23.89±1.87)kg/m2。研究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26~68歲,平均(47.01±3.11)歲;病程1~3年,平均(1.60±0.84)年;體質量指數21~25kg/m2,平均(24.02±1.12)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實用內科學》[4]中慢性淺表性胃炎相關診斷標準,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適、噯氣、惡心等癥狀,癥狀隨病程進展而加重,并經胃鏡及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經14C呼氣試驗,幽門螺桿菌(Hp)檢測呈陽性。中醫符合《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年)[5]中脾胃虛寒證診斷標準,胃脘隱痛、脹滿、泛吐清水、氣短乏力、少氣懶言,納少、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喜暖喜按,舌質淡苔白,脈細緩。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參與研究前1個月未服用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藥物;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胃部手術史;②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對研究藥物過敏;④依從性差,無法完成研究。
兩組均給予西藥治療。口服阿莫西林膠囊(福州海王福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0304),1次4粒,日2次;克拉霉素片(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60227),1次2片,日2次;奧美拉唑腸溶片(信合援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046),1次2粒,日2次,均于餐前服用。
研究組加用益氣和胃湯。藥用大棗10g,白芍15g,干姜10g,桂枝10g,飴糖30g,炙黃芪30g,炙甘草6g。消化不良加陳皮10g,雞內金24g;大便稀溏加附子6g,茯苓、山藥各15g;脘腹脹氣加延胡索、炒香附各10g;便秘加火麻仁、肉蓯蓉各10g;反酸加瓦楞子30g。水煎煮取汁200mL,于早晚服用。服藥期間合理飲食,禁食寒涼、辛辣食物,忌煙酒、咖啡、濃茶。
兩組均連續用藥14天。
Hp轉陰率:于用藥30天后采用14C呼氣試驗檢測Hp是否轉陰。
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及治療14天對胃脘隱痛、脹滿、氣短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等癥狀進行評估,依據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賦予0、2、4、6分,總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炎性反應遞質水平:治療前后炎性反應遞質水平變化,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3mL,于離心機(3000r/min)上離心10min后將血清分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6(IL-6)、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
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腹瀉。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體征及癥狀全部消失,Hp轉陰,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所有炎癥均消失,中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大于等于95%為基本痊愈。體征及癥狀基本消失,Hp轉陰,胃黏膜炎癥好轉,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94%為顯效。癥狀及體征好轉,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炎癥好轉,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69%為有效。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及Hp轉陰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及Hp轉陰率比較 例(%)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胃脘隱痛 脹滿 氣短乏力 少氣懶言 食欲不振治療前 對照組 37 4.93±0.58 4.85±0.63 4.82±0.64 4.50±0.73 4.61±0.69研究組 37 4.90±0.61 4.79±0.62 4.90±0.63 4.53±0.74 4.60±0.70 t 0.217 0.413 0.542 0.176 0.062 P 0.829 0.681 0.590 0.861 0.951治療后 對照組 37 2.97±0.78* 3.04±0.70* 2.88±0.72* 2.79±0.69* 2.75±0.73*研究組 37 1.02±0.75* 1.21±0.68* 1.03±0.65* 1.11±0.52* 1.03±0.49*t 10.962 11.406 11.601 11.828 11.90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反應遞質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反應遞質水平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反應遞質水平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IL-17 IL-6 TGF-β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7 11.69±0.42 8.36±0.49* 5.91±0.73 4.12±0.53* 2.01±0.21 1.09±0.18*研究組 37 11.62±0.39 5.14±0.41* 5.79±0.62 2.98±0.31* 2.06±0.19 0.72±0.16*t 0.85 35.28 0.88 12.99 1.24 10.75 P 0.20 0.00 0.19 0.00 0.11 0.00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中醫“痞滿”、“胃痛”等范疇。以胸膈脹滿、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記載“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胃為倉稟之官,主受納、腐熟水谷,喜潤惡燥,其氣以和降為順,不得郁滯。飲食不節、喜愛肥厚食物等均可損傷脾胃,導致胃氣壅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另胃屬土,肝屬木,當憂思惱怒時,易氣郁傷肝,肝氣橫逆,則克犯脾胃,致使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而引發胃痛。由此可見,慢性淺表性胃炎雖病位在胃,但與肝、脾存在密切聯系,加之該病癥病程較長,涉及多個臟腑,病機演化較為復雜,其根本依舊為“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治療當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7]。
西醫認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應以消除病因為首要條件,為保護胃黏膜不受侵害,臨床以清除Hp作為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重要方法。阿莫西林為青霉素類抗生素,可抑制細菌的細胞壁合成而發揮殺菌作用,在短時間內使細菌成為球狀而破裂、溶解;克拉霉素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口服后藥物經胃腸道快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有助于改善Hp感染;奧美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藥物進入機體后與H-K-ATP酶相結合,促使泵分子失活,使得新的泵分子無法合成并進入細胞膜,阻斷胃酸分泌。但是,長時間服藥易產生較多的不良反應,對用藥依從性造成影響[8]。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不良反應少,Hp轉陰率高,表明與西藥治療相比,聯合益氣和胃湯治療有助于緩解病情,改善各中醫癥狀,提高Hp轉陰率,安全可靠。益氣和胃湯方中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白芍柔肝補血、養血益陰,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桂枝助陽化氣、溫通經脈,飴糖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炙黃芪補中益氣、利水消腫、補脾益胃,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胃、溫中健脾、宣通氣機、溫中散寒之效[9]。
綜上所述,益氣和胃湯輔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助于緩解病情,改善癥狀,安全性高,利于消除Hp,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