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鴿,劉雪景
(河南省洛陽市中醫院西工院區,河南 洛陽 471000)
氣虛血瘀型是中風急性期及恢復期常見證型,治療的關鍵在于益氣活血、疏通經絡。本研究用通脈舒絡液輔治中風后肢體麻木氣虛血瘀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風后肢體麻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8~79歲,平均(57.63±2.95)歲;病程1~6個月,平均(2.95±0.69)個月;腦出血12例,腦梗死18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9~80歲,平均(57.54±3.06)歲;病程1~6個月,平均(3.01±0.70)個月;腦出血14例,腦梗死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第4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①腦出血:常伴劇烈嘔吐、頭痛和血壓升高,發病急驟,多有腦膜刺激征,少數可伴有偏癱及腦神經等局灶體征;意識障礙或清楚,可伴有神經癥狀。②腦梗死:發病時無明顯嘔吐和頭痛;多于安靜狀態下發病;發病緩慢,發病后1~2天內輕度障礙或意識清楚;有椎-基底動脈系統和(或)頸內動脈系統和癥狀和體征。③中風后伴有神經功能受損或伴有肢體麻木表現,如發冷、發熱等。
中醫診斷符合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醫中風病后肢體麻木的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識昏蒙,舌強語謇或不語,偏身麻木。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經MRI或CT診斷確診;③病程均在1個月以上;④生命體征平穩,能正常交流;⑤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或嚴重器質性疾病;②近3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臨床研究;③過敏體質;④嚴重心、肝、腎疾病;⑤合并惡性腫瘤。
兩組均給予降壓、降脂治療,缺血性中風予以抗血小板聚集等對癥治療,同時進行康復訓練(即肌力、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和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訓練)。早期功能訓練采用抗痙攣姿勢,進行肢體按摩,主、被動運動訓練肢體,健側作主動訓練,患側作被動訓練,盡快提高和平衡肌張力,改善功能活動能力,訓練患者床上半臥位至坐位。中期肌張力增高,采用拮肌活動,以便促進更多分離動作,肢體功能有所恢復后加行主、被動關節運動,坐位平衡訓練,糾正和抑制異常運動模式,提高正常運動模式和協調能力。恢復期加強對運動技能的控制,改進反復活動,提高動作的速度,運用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張力,反復訓練伸肘、腕和指間關節,立位平衡、下肢負重。每日1次。以上康復項目,循序漸進,每日2次,每次4~60min。
治療組加用通脈舒絡液口服治療。藥用黃芪30g,太子參、銀花藤、雞血藤各20g,川芎、牛膝、茯苓、枸杞子、陳皮各10g,白術、地龍各9g,當歸6g,甘草3g。日1劑,每次服125mL,分2次服。
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功能、神經功能及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4周分別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Barthel指數)[3]、四肢感覺功能評測量表(Fugl-Meyer)[4]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評價。Barthel指數包含10個方面,分值0~100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評分呈正相關;Fugl-Meyer包含5個方面,分值0~100分,肢體功能與評分呈正相關;NIHSS共11個條目,分值0~42分,神經功能與評分呈負相關。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對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氣短乏力等癥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所有積分相加得到總積分,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肌力達4級,語言清楚,肢體麻木基本消失,社會功能基本恢復,生活可自理或已能重新工作。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肌力在原基礎上提高2級,肢體麻木減輕,肢體活動度增大,社會功能明顯恢復,但生活精細活動稍差。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改善,肌力在原基礎上提高1級,肢體麻木略有減輕,肢體活動有一定好轉,社會功能有所恢復。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功能、神經功能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功能、神經功能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功能、神經功能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Barthel指數 Fugl-Meyer NIHSS 中醫證候總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55.33±6.25 66.23±7.52 72.46±7.02 81.45±7.33 25.22±4.41 16.90±3.74 11.75±2.05 3.95±1.11治療組 30 55.29±6.30 77.16±7.68 72.51±7.14 86.32±7.42 25.39±4.37 12.30±3.54 11.62±2.11 1.65±0.78 t 0.025 5.570 0.027 2.557 0.150 4.893 0.242 9.286 P 0.980 0.000 0.978 0.013 0.881 0.000 0.810 0.000
由于中風后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可以部分修復,但肌肉的學習和記憶是一個緩慢的、反復的過程,中風后存在的口角歪斜、偏癱、運動遲緩、四肢抽搐等后遺癥,需要給予正確的方法,告知正確的運動姿勢,進行長時期、反復的康復訓練,才能加速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和運動能力,促進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健康一側的腦組織功能代償或重組,充分發揮腦的可塑性,重建肢體的運動能力,從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中醫認為,中風病位在心腦,與肝腎密切相關,病因病機主要是勞欲過度、內傷積損、飲食不節、氣虛邪中、情志所傷導致氣血逆亂、陰陽失調。中風后肢體麻木主要是經絡氣血阻滯、氣血逆亂失調引起,故應以益氣活血、疏通經絡為基本治療原則。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較高,NIHSS評分、中醫證候總積分較低。表明用通脈舒絡液輔治效果較佳,能緩解各項癥狀和體征,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通脈舒絡液方中黃芪、白術補氣健脾行血,太子參補氣健脾并補陰,三者合用意在瘀去絡通,補氣健脾并助行血;忍冬藤疏風通絡,雞血藤舒筋活絡、行血補血,川芎行氣活血,牛膝通經活血,地龍熄風通絡,當歸補血活血,茯苓、陳皮健脾化痰,枸杞子補肝腎精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疏通經絡之效,發揮標本兼治的作用,同時具有活血不傷正、補氣不壅滯的優點。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川芎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同時具有保護腦細胞的作用,可修復受損腦細胞功能;當歸具有改善動脈粥樣硬化和降血脂的作用[7]。
綜上所述,通脈舒絡液輔治中風后肢體麻木氣虛血瘀型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