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蓓蕾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多因素共同導致的膽紅素產生增加或排泄減少均可引發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生理性黃疸多于出生后2~3周內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者可遍及全身,嚴重情況下可因膽紅素腦病而損傷中樞神經系統[1]。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46例。參照組男27例,女19例;日齡6~27天,平均(13.26±3.14)天;胎齡36~42周,平均(38.41±1.25)周。研究組男26例,女20例;日齡8~26天,平均(13.19±3.17)天;胎齡37~41周,平均(38.36±1.31)周。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實施西醫常規治療。給予藍光照射聯合苯巴比妥(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038)治療,藍光照射治療依照患兒體溫測量結果實施調節光療箱溫度,控制患兒體溫36.5℃~37℃,連續照射時間16h,間接8h后連續進行。苯巴比妥5mg口服,日1次。
研究組加用退黃利膽方治療。梔子、五味子、龍膽草、郁金各6g,敗醬草、茯苓各9g,茵陳15g,甘草3g。日1劑,水煎兩次濃縮過濾取汁30mL,分2~3次服用。
兩組均連續治療1周后評定臨床療效。
檢測治療前、治療后3天、治療后5天、治療后7天膽紅素指標水平。
黃疸消退且膽紅素降至正常水平范圍為顯效。黃疸明顯減輕,且膽紅素水平下降幅度超50%以上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 (μmol/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 (μmol/L,±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3d 治療5d 治療后7d參照組 46 314.52±43.67 246.48±35.81 205.69±25.43 155.62±19.68研究組 46 314.63±43.72 213.76±32.54 168.74±20.08 126.28±12.91 t 0.012 4.586 7.734 8.455 P 0.495 0.000 0.000 0.000
臨床研究表明,紅細胞破裂、肝細胞病變、溶血病等可造成膽紅素產生增加,而早產兒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降低、肝炎及膽道閉鎖等可造成膽紅素排泄減少,是引發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原因[3]。光療照射是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常用方法,操作簡單且副作用小。研究表明,藍光照射治療可促使膽紅素廣異構化及未結合膽紅素光照下分解,轉化為水溶性物質后可經由尿液排出,由此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4]。苯巴比妥為酶誘導劑,可誘導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生成,并同步提升其同未結合膽紅素的結合能力,但膽紅素水平下降緩慢。
新生兒膽紅素血癥屬中醫“胎黃”范疇。脾胃濕熱、寒濕內蘊及肝失疏泄是致病原因,治療應以清熱、利濕、退黃為原則。退黃利膽方可暢通肝氣,在提升胃腸蠕動能力的同時促使濕熱疫毒經由二便排除,達到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并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的目的[5]。退黃湯劑退黃利膽方中茵陳、梔子為君藥,茵陳可保肝護膽,梔子可清熱利濕、瀉火除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茵陳主要成分為對羥基苯二酮,在促清濕熱、利肝膽及加速分泌物排泄中具有重要作用[6]。諸藥合用,共奏化濕健脾、清熱解毒、利膽退黃之功。
綜上所述,中西藥合用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較好,可降低血紅素水平并提高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