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晶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汝州 467599)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Vertebro Basilar Insufficiency Vertigo,VBIV)是臨床常見神經系統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1]。目前臨床多用尼莫地平治療,能緩解血管痙攣狀態,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但單一用藥治療效果欠佳[2]。VBIV屬中醫“厥證”“眩暈”范疇,多由于痰濁中阻、氣血不暢、瘀阻經絡所致,治當化痰降濁、除濕祛瘀、止暈通絡等[3]。本研究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聯合莫尼地平治療VBIV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2例,均為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單一組和聯合組各51例。單一組男26例,女25例;年齡45~78歲,平均(61.25±8.01)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47±0.85)年;伴有高血壓24例,糖尿病21例,高血脂18例。聯合組男25例,女26例;年齡46~79歲,平均(62.03±7.95)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2.59±0.82)年;伴有高血壓25例,糖尿病22例,高血脂1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疾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伴有體位改變引起的發作性視物模糊及自身旋轉感,且伴有內耳疼痛、肢體無力、昏厥、猝倒等一過性缺血癥狀,合并腦干損傷癥狀如咽部或角膜反射減退及頸椎片、血液流變學、血脂檢查異常。符合痰疲阻竅辨證分型,主癥為頭痛、眩暈、耳鳴、頭重,次癥為胸悶、惡心、納差、健忘、失眠、暈厥、肢體麻木,舌有瘀點瘀斑苔膩或白,脈弦、澀、滑,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由腦部腫瘤、貧血、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卒中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眩暈,前庭周圍性眩暈,合并梅尼埃病、脊椎病變、心腦血管疾病。
兩組均保證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并注重勞逸結合,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應維持原方案治療。
兩組均用尼莫地平(河北天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559)20mg,口服,1日3次。
聯合組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白術9g,姜半夏9g,天麻10g,山藥10g,陳皮7g,黨參10g,澤瀉15g,茯苓10g,黃芪15g,炙甘草7g。合并嚴重嘔吐者加旋覆草10g、代赭石6g,合并脘悶納呆者加砂仁6g,合并嚴重耳鳴者加石菖蒲6g、郁金7g。加水600mL,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溫服,1日1劑。
兩組均連續用藥1個月。
眩暈、乏力等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運動敏感度指數(MSQ評分)降低90%以上為痊愈。癥狀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MSQ評分降低70%~90%為顯效。癥狀有所減輕,中醫證候積分、MSQ評分降低30%~69%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為無效。
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自身旋轉目眩、自覺頭暈昏沉、神疲乏力等12項,每項0~3分,總分0~36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眩暈狀態,采用MSQ評分評估,包括體位改變時引起眩暈的嚴重程度(0~5分)及持續時間(0~3分),總分0~8分,分數越高眩暈狀態越嚴重。
血流速度,包括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采用德國DWI公司提供的經顱多普勒彩超測定。
動脈供血情況[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內皮素(ET-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MSQ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MSQ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MSQ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中醫證候積分 MSQ評分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 51 23.25±3.65 6.25±1.21 6.25±0.87 2.01±0.40單一組 51 24.11±3.71 10.64±1.59 6.38±0.91 3.68±0.57 t 1.180 15.691 0.737 17.127 P 0.241 <0.001 0.463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速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速度比較 (c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速度比較 (cm/s,±s)
組別 例 LVA RVA BA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 51 21.56±3.59 33.41±4.18 21.56±3.57 35.87±3.79 24.56±3.47 36.21±4.21單一組 51 22.01±3.67 29.68±3.87 21.98±3.69 29.41±3.67 24.21±3.71 31.10±4.08 t 0.626 4.676 0.584 8.745 0.492 6.225 P 0.533 <0.001 0.560 <0.001 0.624 <0.001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供血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供血情況比較 (ng/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供血情況比較 (ng/L,±s)
組別 例 CGRP ET-1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聯合組 51 13.38±3.28 34.12±4.56 156.28±13.59 115.48± 9.87單一組 51 14.01±3.37 27.89±4.02 158.14±14.27 132.53±11.01 t 0.957 7.319 0.674 8.235 P 0.341 <0.001 0.502 <0.001
VBIV是由于椎動脈管壁發生粥樣硬化,導致椎基底動脈狹窄,血流速度減慢,腦部供血不足,從而發生神經功能障礙[4]。因此,基本治療原則為擴張動脈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及腦部血液供應。
尼莫地平是臨床常用擴張血管藥物,能拮抗鈣離子并選擇性擴張腦血管,緩解痙攣狀態,從而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但單用治療周期較長,短期內治療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陳曉東等[5]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VBIV總有效率可達到94.7%,能改善眩暈程度及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
中醫認為,VBIV病機為經絡受阻、氣血不暢、腦竅受損失利,應以補氣祛瘀、燥濕健脾、化痰祛濕為主要治則[6]。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姜半夏可化痰祛濕、和胃止嘔,白術、茯苓可健脾益氣、祛濕利水,天麻可除濕化痰、平肝熄風,山藥、黨參、黃芪可補氣生血、益氣健脾,陳皮可化痰理氣,澤瀉可健脾除濕,炙甘草可和中[7]。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祛痰通絡、平肝熄風之效,從而緩解眩暈。
藥理研究證明,半夏白術天麻湯中有效成分能擴張小動脈及微血管,減小血管阻力,從而加快血流速度,改善椎基底微循環及血管功能,緩解血供不足引發的眩暈[8]。
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莫尼地平治療VBIV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