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雯,劉恩遠
(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醫院針灸科,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坐骨神經痛是沿坐骨神經循行及其分布區域內的,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麻木為臨床主要表現的周圍神經疾病。研究表明,坐骨神經痛的發病率約30%,而且主要發生在40~60歲中年人群[1]。坐骨神經痛屬于中醫“偏痹”、“腰腿痛”、“腰痛”、“痹證”等范疇。由感受外邪或素體本虛,致風、寒、濕、熱、瘀阻于經絡及肝腎虧虛、脈絡失養所致。每因腰部受涼、負重及久坐誘發而加重。常表現為腰部及下肢膀胱經和膽經循行部位出現放射樣抽痛麻木。中醫治療有較好效果[2]。本研究用子午流注納支針法治療坐骨神經痛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酒鋼醫院中醫針灸門診及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3~70歲,平均(45.21±4.77)歲;平均病程(3.97±2.09)年。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9~69歲,平均(43.18±5.32)歲;平均病程(3.51±1.73)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放射性疼痛,即腰、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及足外側疼痛,咳嗽、噴嚏或用力時疼痛加劇;②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有壓痛點,如患側腰部及環跳、委中、足三里、承山等穴;③坐骨神經牽扯征陽性,如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④坐骨神經支配范圍內有不同程度運動、感覺、反射各植物神經障礙;⑤影像學數據排除腰椎結核和腫瘤。
治療組:依據中醫虛實辨證,實證在每日申時(北京時間15:00~17:00)治療,根據子午流注納支法開本經子穴束骨、子經子穴陽輔,手法采用捻轉瀉法。配穴取秩邊、環跳、承扶、殷門、風市、陽陵泉、委中、昆侖、腎俞、腰陽關,手法用平補平瀉。虛證在每日酉時(北京時間17:00~19:00)治療,開穴本經母穴至陰、母經母穴曲池,手法采用捻轉補法,穴取秩邊、環跳、承扶、殷門、風市、陽陵泉、委中、昆侖、腎俞、腰陽關,手法平補平瀉,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一療程。
對照組:選擇在申時、酉時(北京時間15∶00~19∶00)以外時間治療。主穴取秩邊、環跳、承扶、殷門、風市、陽陵泉、委中、昆侖、腎俞、腰陽關。根據虛實辨證采用相應的補瀉手法,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采用中華醫學會疼痛分會監制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評分。
采用改良的腰椎功能評定表(JOA)進行評分。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顯效:患肢活動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試驗為陰性。有效:患肢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為陰性。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改善,患肢疼痛顯著甚至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71.27±8.42 8.25±3.97*△對照組 30 70.65±7.97 17.64±4.5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JOA)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JOA)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JOA)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6.83±2.03 27.27±1.03*△對照組 30 7.02±1.97 23.42±1.12*
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證”范疇。病因病機主要為先天不足、素體虛弱、勞累過度,或久病體虛、氣血耗傷、肝腎不足、腠理空疏,致使風寒濕邪乘虛侵入。局部組織因炎性刺激充血、腫脹、滲液,導致組織纖維化并粘連[3]。《靈樞·經脈》論述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癥時有“腰似折,髀不可以屈,腘如結,踹如裂”的記載,形象地描述了臨床表現。治療多注重經絡辨證,以足太陽膀胱經病為主[4]。針灸治療總治則是通經活絡止痛。針灸具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平衡陰陽的作用。研究證實,針刺腧穴可以消除局部的壓迫或是強化局部的循環,影響神經通路和神經遞質的產生,發揮針刺陣痛的效果[5]。而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有其獨特的優勢,由此延伸出不同辨證的方法,不同穴位的組合,不同針法的應用[6]。
“天人相應”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為“子午流注”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華佗中藏經》言:“陽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陰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陰陽盛衰,各有其時,更始更末,無所休止。”流注是指人體氣血的周流和灌溉,即氣血隨十二時辰的轉移而流動灌注于全身。子午流注強調人與自然都有時間的制約,認為人體氣血隨時間不同而出現周期性盛衰。據此創立的“子午流注”針法,定時開穴,調和陰陽,以糾正機體氣血的偏盛偏衰,為針灸治療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7]。研究表明,子午流注針法對神經系統的調節有優越性,主要原因與神經系統與時間的變化關系更為緊密,因而子午流注針法更具療效[8]。
子午流注包括納干法和納支法。納支法最早見于《針灸聚英》,是以一日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絡按時開穴,在運用中又細分為補母瀉子法與一日六十六穴法。即“十二經病井滎輸經合補虛瀉實”法。子午流注納支取穴法又包括本經取穴法、子母經取穴法、表里經取穴法三種。而無論哪種方法,都是以子午流注納支法十二經脈在十二時辰的氣血流注盛衰為指導思想[9]。氣血“迎時”而至為“盛”,“過時”而至為“衰”,“瀉則乘其盛,補則乘其衰”。應當是經氣最旺時施瀉治療實證,而最衰時施補治療虛證效果最佳[10]。
隨著近年來子午流注針法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降低了子午流注針法學習的難度,對子午流注針法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1]。用其治療坐骨神經痛與對照組對比,結果表明子午流注納支針法按時開穴可明顯提高療效。證明子午流注以時間推移的變化為推算經絡穴位、氣血開闔的依據,應用于臨床非常有效。今后的臨床研究中,應該把重點放在子午流注針法治療取穴的研究,在子午流注納支取穴法加入對疾病的證候分型[12],并在此基礎上對操作手法進行改進,使子午流注針法在強調時間效應對針刺效果影響的同時,注重個體化差異,根據患疾病的陰陽虛實,結合生物鐘節律靈活選穴,打破原有五輸穴選穴的思維定勢,按其特點選取效穴結合特色針灸手法治療,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