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華 徐一丹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江蘇蘇州 215011
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振興策略的提出,鄉村旅游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鄉村的消費環境與消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旅游消費逐漸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并悄然改變鄉村的景觀空間。蘇南地區作為江蘇省旅游發展的成熟區域,因其便利的交通、成熟的經濟發展和特有的水鄉環境,使其率先受到外力的影響,呈現非自發的、異化發展的趨勢。
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外學者對旅游發展下鄉村景觀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區域,注重理論和模型的應用[1]、評估[2]與區域差異[3-4]。國內學者在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結構特征及其演變、空間結構整合與優化[5-8]等方面多有研究,如席建超等[9]對旅游影響下的鄉村聚落演變進行了研究;王繼慶[10]、馬勇[11]、何景明等[12]多關注于鄉村的旅游業發展。綜合來看,對于旅游消費下的鄉村景觀研究相對較少,在此基礎上的更新策略研究亟待補充。
鄉村景觀的變遷發展對鄉村的經濟與可持續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緊扣當前背景對蘇南鄉村的景觀進行更新規劃,既能營造高效、可持續的鄉村景觀,又能滿足鄉村的旅游發展訴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鄉村旅游消費是指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以村內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歷史文化為資源,主要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參與、度假和購物等的一種旅游形式,它可以為鄉村帶來社會、經濟等效益。
在旅游消費發展的推動下,傳統鄉村公眾場所逐漸被消費場所替代,鄉村內部原有公共場所因受旅游業開發、鄉村自身發展等因素影響,越來越需要被賦予符號并進行經濟商業等運作使之能得以延續和重塑。鄉村的景觀被塑造為消費的情境以滿足人們的欲望或需求。由旅游消費所帶來的鄉村景觀的改變造就了一種不同于傳統鄉村空間結構的鄉村景觀(表1)。

表1 鄉村景觀的旅游消費表征
在此背景下,蘇南鄉村的景觀更新規劃應該從自然、聚落及人文3方面入手,充分理解鄉村景觀發展現狀,以有效地引導鄉村的發展方向,推動鄉村在發展過程中關注人與自然、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是多樣景觀自然資源的載體,村民在此耕作勞動、田園牧歌,長期的低干擾活動保留了較為完整的鄉村景觀結構。但隨著旅游消費的滲透,部分屬于鄉村的自然景觀逐漸被塑造成迎合消費者口味的旅游景點,“小橋流水”的水鄉特色呈現出同質化的特征,自然空間因符合現代旅游產業的審美價值而被賦予了符號價值。蘇南地區擁有大片獨特“交錯縱橫”的水網空間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而旅游對于土地資源的開發,使湖泊、河道和濕地被部分填埋,水網肌理遭到破壞,鄉村生態系統的平衡也遭到了部分破壞。久而久之,在旅游消費這個概念中,鄉村發展變成了一種空間的概念或象征。
旅游消費的發展必然投入大量土地資源。在鄉村聚落中,村民自發或被動地將宅基地改造或租給外來企業,將其建設或改造成為旅游的接待設施、休閑娛樂設施及休憩設施,如農家樂、旅游產品銷售站點、賓館及飯店等。對于鄉村聚落的改造引起了鄉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變更,村民居住空間稀釋化,村內部分生活空間的土地利用多轉向為公共用地。聚落因功能的轉變形成了新型的復合空間,即“生產-生活復合空間”與“生產-生態復合空間”,鄉村景觀異質性增加,景觀破碎度增加。
作為鄉村旅游資源的持有者,村民理應是鄉村發展規劃中的主體。但是在鄉村開發的過程中,這種主體的地位卻逐漸被邊緣化。一方面,蘇南鄉村接納大量外來游客,使社會空間更加復雜化(表2);另一方面,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和城市居民對鄉村美好田園生活的追求,企業、政府抑或返鄉的青年勞動力等為了創造更好的經濟收益,將一切最好的衣、食、住、行服務都提供給了消費者。村民只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對土地資源缺少話語權,悠閑和諧的生活環境逐漸淡化。

表2 蘇南鄉村旅游地主體構成
保留鄉村資源的原真性、修復鄉村特色公共空間是特色田園空間再生的重要切入點。隨著旅游消費精神趨勢的轉變,蘇南地區的鄉村差異性已逐漸減弱,鄉村特色田園空間的不斷褪色在某種程度上與鄉村的自然景觀密切相關。蘇南鄉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水田、溝渠、阡陌、護坡與池塘等犬牙交錯[13-14],以其特有的原真風貌為著手點,還原村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觀風貌,既能保護蘇南鄉村的自然資源,又可滿足村民及游客對于理想田園人居的期待。按照原真鄉村景觀的邏輯修復鄉村特色公共空間,注重對場所精神的重塑對鄉村空間發展至關重要。
空間
蘇南鄉村“枕河而居”的聚落景觀在鄉村的旅游發展中占有重要的組成地位,隨著鄉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與消費群體旅游需求的提升,原有的聚落空間已不能夠滿足多樣化的旅游訴求。盤活水系活力、串聯水系環境,對村內道路、水系、民居等進行整體優化,這對實現聚居空間的暢通十分重要;與此同時,要充分拓展水網兩岸的公共空間,調整優化水岸的用地布局,以水岸景觀為主線向村內聚落滲透綠色空間;最后,拓展各景觀要素功能,提取蘇南水網鄉村的關鍵要素,利用景觀廊道進行要素間的串聯,從而激活整體空間的動態性,同時使得串聯后的整體斑塊具有多維復合性,讓游客與消費者有著更加復雜多樣的游覽體驗。
通過整體的整合與拓展,使村際交往的便捷程度和通暢度得到提升,多樣化的鄉村聚居空間得以保留與更新,在保障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時保障了鄉村聚落的完整性與多維活力的特征。
空間規劃應當充分結合鄉村的歷史文化格局,地域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競爭力,而蘇南鄉村的當地村民即是鄉村文化中最重要的角色。主體的參與不但影響旅游發展中的村落定位,也是衡量村落間差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多訴求與多介入的背景下,讓村民擁有話語權將在推行鄉村景觀建設時更有效地形成文化認同感(表3)。

表3 蘇南地區不同類型鄉村的景觀營造
斜塘村位于昆山市周市鎮,位于經濟與旅游快速發展交織的重要節點,通過對周邊環境的發展現狀與風貌特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村內功能布局受環境影響較大,功能分區較為單一;受外界建筑風貌的開發影響,聚落景觀失去了蘇南特色。總體而言,鄉村在發展的過程中因多種影響與缺乏合理規劃,形成了當前的空間形態,斜塘村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與特色村落建設的挑戰。
因此,如何通過設計更新,在修復生態和環境品質的基礎上激活斜塘村內產業發展動力,盤活存量鄉村空間,重塑蘇南水鄉風貌形象,并修復脆弱的社會空間網絡,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方共贏是本次規劃的核心目標(圖1)。

圖1 景觀更新規劃技術路線
4.2.1 保護生態本底
鄉村的生態本底鄉村發展的保障,生態的穩定是鄉村旅游開發和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13],也是鄉村生態旅游的標志。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斜塘村內自然肌理未遭到大幅破壞,且村內農田、魚塘為鄉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效益。規劃將充分尊重村內的現狀風貌,選取保留并合理優化村內自然景觀:首先,將基地中部河流的水體引入村莊內,將此前為做農家樂開發而填埋的魚塘、池塘進行復原與優化,形成完善的蘇南水網系統。其次,根據土地利用的類型與生態敏感度的高低分類,在基地內部劃定保護區。最后,規劃在尊重原有肌理的基礎上,堅持旅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訴求并存原則,打造彰顯生態宜居、自然水美和地域文化的活力旅游村莊。為進一步達到斜塘村景觀空間的整體優化,規劃在生產、生活、自然串聯起來的整體格局上拓展各自的功能,打造具有景觀經濟價值的4大功能區(圖2),即林地緩沖區、農田保護區、風景資源區與水網保育區。

圖2 基地自然景觀保護分區
4.2.2 構建生態景觀廊道
鄉村的景觀廊道是鏈接鄉、村際的景觀網絡體系,它有助于斑塊之間的聯系、物種的連續和能量的波動,對鄉村生活的便利、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15-16]。水網、道路、樹林等構成了鄉村景觀廊道的一部分,合理組織村內的路網與水網將提升村內的彈性適應力及對游客的吸引力。
在道路的更新方面,規劃將村內的主要游覽線路進行改線,為村內農田與林地斑塊的擴大爭取了一定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對村莊內部的道路進行優化升級,擴展人行道寬度,并在兩側建構康體療養慢行步道、沉浸體驗慢行步道與觀光多維慢行步道,連接斜塘村各部分旅游景點。保證村內現有景觀與綠地的連通度不僅優化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交通道路,同時也增加了游客的滯留時間,從而形成新的生態觀光步行模式。
在水系的更新方面,規劃在雨水收集和儲蓄的基礎上擴大魚塘和濕地的范圍,以河道水系作為連接通道建立相對完整的水網體系,從而疏通基地內部保證物質、生態流的暢通(圖3);與此同時,擴大兩岸植被的數量與面積,與“藍帶”一起構成暢通的生態廊道。積極利用水資源循環系統(圖4)對旅游發展所帶來的污水、農業發展所形成的廢水進行二次利用,在應對發展所帶來的沖擊時,能夠彈性地響應與恢復,從而增加基地的自適應能力。

圖3 基地水資源功能利用分析

圖4 基地景觀服務設施規劃分析
4.3.1 統籌聚落景觀
鄉村的聚落景觀極大地影響著鄉村的整體風貌。在調研中發現,村落只對新建民居的宅基地面積加以限制,新宅的建設沒有原則標準,也不再遵循傳承下來的歷史經驗,村內的聚落景觀風格難以統一、結構較為單一。小型經營場所影響聚落景觀的節律性,因此對于聚落景觀的統籌建設需要進行整體把控,從而控制整體聚落景觀風貌。
4.3.2 拓展景觀要素功能
要營造鄉村的多情景空間,首先應該豐富斜塘村內活動空間的內涵,將活力功能區融入鄉村旅游體驗的審美價值中,擴展景觀要素的功能,使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相互融洽,具備體驗、豐富、參與度高等性質(如基地內景觀層次豐富的生態浮島建設,游客可以在親近水源的同時感受到康體養身、回歸自然的鄉村風貌)。作為拓展景觀要素功能的支撐條件,規劃增加各環節在聚落、生產等營建上的配套設施服務(圖5),依托鄉村旅游發展的契機,挖掘斜塘村內景觀功能的其他價值(如與周邊產業清水湖大閘蟹相呼應,在基地內適當養殖漁業產業,豐富斜塘村的生產要素功能)。

圖5 農、旅、文化結合鏈示意圖
4.4.1 鼓勵村民主體參與
村民是鄉村旅游的主體,同時也是受益人,村民在宅基地的規劃改造中要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部分村民表示,村內的公共空間歸政府管制,在旅游建設的過程中被安排布局了標示性的指引牌與小品等,這不但影響了日常生活,而且其主動性參與度也較低。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應增強村民的主體參與意識,同時保障其支配權,實現良性互動,使村莊在旅游建設中健康、穩續地發展。
4.4.2 傳承發展本土文化景觀
在本土景觀營造上要提取斜塘村文化特色,即自然親土性與歷史傳承性。通過感受當地的城隍示范點了解斜塘村悠久的歷史文脈,將鄉土人文景觀進行互動參與式營造,根據鄉土農事活動、民俗節氣規劃景觀,合理增加鄉土景觀的互動參與度,由單一的觀賞景觀向“觀賞—體驗”景觀功能轉變(表4)。

表4 體現鄉村人文價值的旅游消費業態
規劃采用生態“美”村、人才“興”村、產業“旺”村與文化“淳”村的農旅產業鏈規劃方向(圖7)。在文化方面,提取斜塘村五百年歷史的城隍潭景觀節點,以及修建本地村民敬仰的蔚村紀念館。這些具有歷史性景點的設立不僅豐富當地人文環境,也將吸引消費者,并使其對斜塘村的歷史文脈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蘇南鄉村旅游消費熱潮的興起側面反映了當代人們對于山水田園的理想化追求以及對自然生態的熱愛,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一味順應城市偏好進行建設將為鄉村景觀帶來異質化、符號化和同質化等問題。旅游消費的介入對鄉村景觀產生了多樣復雜的影響,在此背景下,保持鄉村的“鄉村性”將為鄉村的可持續與旅游發展提供有力競爭。文章以昆山市斜塘村為例,緊緊扣住鄉村的地域特色與資源條件,在自然、聚落及人文景觀上因地制宜提出相關更新規劃策略,以促進村內資源流通、保障彈性適應力、恢復鄉村性,促進鄉村景觀在旅游方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