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瑢,張耀庭,陳艷瑋
(甘肅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730030)
微型鋼管樁因具有施工方便、快速,在邊坡支護、基坑支撐等領域已大量推廣使用,但因其容易因腐蝕失效,很少用于永久性支護工程。十堰至天水國家高速公路甘肅段徽縣(大石碑)至天水公路2017年5月項目通車后,K643+440~485段出現(xiàn)路基滑塌病害,為快速搶修保暢,設計了改進組合型微型鋼管樁基礎擋土墻設計,利用微型鋼管樁的快速高效,并通過注漿在樁管內外形成保護層,使其具有足夠的耐久性,與樁頂承臺梁結合作為擋土墻樁基礎,提供足夠的豎向和橫向承載力,達到永臨結合、快速高效的搶險救災。
十堰至天水國家高速公路甘肅段徽縣(大石碑)至天水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wǎng)”福州至銀川國家高速公路的橫向聯(lián)絡線的重要組成路段,項目位于陜、甘交界處,是甘肅與陜西、四川經(jīng)濟交流與合作的主要紐帶和橋梁,也是甘肅省一條重要的東南出口公路,在天水與連霍國家高速公路相連,在隴南通過平?jīng)鲋廖涠几咚俟放c蘭州至海口國家高速公路相接,組成區(qū)域網(wǎng)格狀高速公路網(wǎng),具有重要政治、經(jīng)濟和國防意義。項目穿過橫嶺山路段,由于地下水位高,地基土體強度低等原因,在2016年項目通車后,多處出現(xiàn)路基滑塌、沉降、裂縫等病害現(xiàn)象(見圖1)。

圖1 路基病害現(xiàn)場照片
2017年8月,十天高速公路K643+440~485段路基左側路面在連續(xù)強降雨后發(fā)生滑塌,形成高差1.4 m的錯臺,坡腳擋土墻完全破損,坡腳排水溝因擠壓出現(xiàn)斷裂、扭曲等變形。
十天高速公路徽縣(大石碑)至天水段路基設計寬度為24.5 m,設計時速為80 km/h。K643+440~485段路基左側邊坡高10~13 m,右側邊坡填方高度為0~1 m,路基填土為含礫粉質黏土。路基邊坡坡率為路肩向下8 m范圍內為1∶1.5,8 m以下到13處為1∶1.75,坡面采用預制塊鋪砌孔窗式護坡防護。
十天高速公路K643+440~485段布設于隴南市西和縣縣城向南約10 km的橫嶺山西側山坡上,經(jīng)查閱項目原設計地勘資料,地基0~8 m為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粉質粘土,黃褐色,硬塑—可塑狀,土質松散不均,含砂及礫石顆粒;8~15 m為黃土狀粉質粘土,黃褐色,軟塑,土質不均勻。15~18 m為礫砂層與角礫層。地質斷面見圖2。

圖2 地質橫斷面
原地基地形較陡,地表橫坡接近1∶2.5,路基填土加載于原地表后,地表土體受到一定的剪應力,在土體干燥狀態(tài)下,剪應力并未達到土體的抗剪強度,隨著持續(xù)降雨,地下水位上升致使地基土體飽和,土體抗剪強度下降,受力逐漸達到或超過土體極限強度。路基填土因持續(xù)降雨飽和導致重度增大,兩因素導致路基出現(xiàn)滑裂,雨水灌入裂隙帶促使土體進一步飽和、軟化,最終導致路基滑塌破壞。
由于路基滑塌致使路面整體下沉,坡面防護構造物變形、開裂至完全破壞,路堤土體完全剪切破壞,為重塑土體強度,須挖除滑塌土體重新回填夯實,并完善地下截排水設施。
可行的支擋處治的方法主要有樁板墻、錨桿擋墻、樁基擋墻等,樁板墻造價高且施工周期較長,錨桿擋墻需要將錨桿錨固在巖石、堅硬土等巖土層中,以滿足穩(wěn)定需要,因此本項目采用樁基擋土墻進行支擋防護,考慮到搶險救災項目永臨結合、施工快速便捷的需要,擋土墻基礎采用了微型鋼管樁設計[1-4]。擋土墻采用漿砌片石砌筑。
微型鋼管樁施工工藝主要有打入法和鉆孔貫入法,考慮到搶險救災工程永臨結合的需要,設計中為避免鋼管樁在豎向壓力和水平向推力作用下快速銹蝕,引發(fā)路基病害的情況出現(xiàn),須防止鋼管樁打入過程中局部防銹涂料因為摩擦而破損。因此本項目設計了鉆孔貫入式打眼鋼管樁,打入后注漿,使?jié){液完全包裹鋼管內外壁,為確保管壁外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小于3 cm的要求,微型管樁施工鉆孔孔徑應比貫入鋼管外徑大6~10 cm。
根據(jù)受力分析和項目區(qū)施工經(jīng)驗,設計了鉆孔打入鋼管并注漿形成組合微型鋼管樁,在樁頂澆筑1.0 m厚鋼筋混凝土承臺梁(見圖3),使組合微型鋼管樁形成群樁基礎共同受力的擋墻基礎方案。改進組合型微型鋼管樁鉆孔不小于30 cm,鋼管外徑設計為20 cm,管壁厚度不小于6 mm。同時在鋼管樁內等邊三角形式布設三根鋼筋(見圖4),提高鋼管樁的橫向支撐力和耐久性。群樁頂部擋土墻設計高度為3.5-5.5 m,頂寬1.5~2.0 m。擋土墻采用漿砌片石砌筑。

圖3 微型鋼管樁與承臺梁連接圖(單位:cm)

圖4 微型鋼管樁斷面設計圖
根據(jù)地質特點,組合微型鋼管樁,豎向承載力按摩擦樁設計。為避免擋土墻變形引起路基、路面再次開裂,依據(jù)樁基規(guī)范,組合微型鋼管樁水平向承載力計算時變形按10 mm控制。將鋼管與管內三角形布置鋼筋等代換算為配筋,每根樁綜合配筋率均大于0.65%。
(1)單樁豎向向承載力

式中:Ra為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U為單樁截面周長;qsik為各土層樁側極限側阻力;li為各土層樁長;psk為樁端極限端阻力標準值;Ap為樁端面積。
(2)項目區(qū)抗震烈度為7度,考慮承載效應后,基樁豎向承載力為:

式中:R為考慮承臺效應后復合基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ζa為地基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ηc為承臺效應系數(shù);fak為承臺下1/2承臺寬度且不超過5 m深度范圍內各層土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加權平均值;AC為計算基樁對應承臺底凈面積。
(3)單樁水平向承載力計算

式中:Rha為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α為樁的水平變形系數(shù);EI為樁身抗彎剛度,EI=0.85EcI0;Ec為混凝土彈性模量,I0為樁身換算截面慣性矩:I0=W0d0/2,W0為樁身換算截面受拉邊緣的截面模量,d0為扣除保護層厚度的樁直徑;X0a為樁頂允許水平位移;vx為樁頂水平位移系數(shù)。
(4)群樁水平向承載力計算

式中:Ra為考慮群樁效應后,基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ηh為群樁效應綜合系數(shù)。
根據(jù)擋土墻水平向和豎向承載力計算,組合微型鋼管樁設計為5排,排間距為1 m,基樁縱向間距設計為1 m。由于項目區(qū)地下水位高,為防止路基填土底部與擋土墻墻背積水,墻背地表處設置縱向滲溝,路基填土基底鋪筑50 cm砂礫層與橫向滲溝。路基滑塌處治斷面設計見圖5。

圖5 災害處治橫斷面設計圖
該搶險救災工程施工完成已運營兩年,根據(jù)運營期間觀測,擋土墻與路基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變形跡象,路面沒有出現(xiàn)沉降或裂縫痕跡,出露于擋土墻墻面的滲溝管常年有滲水流出,滲水無攜帶泥沙現(xiàn)象。滿足了永臨結合處治路基滑塌災害的目的。
微型鋼管樁作為結構物基礎的設計,逐漸得到推廣和應用,但鋼管在打入具有腐蝕性的土層后,須特別重視其耐久性,本項目通過探索在樁管內外注漿,管內增設鋼筋的措施,提高了其耐久性和承載力,滿足了豎向和水平向變形設計,為其上部受復雜作用力的擋土墻提供了足夠的支撐力。根據(jù)設計、觀測和研究,改進組合型微型鋼管樁在公路邊坡?lián)岆U救災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