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燕,邱晶,賴紅梅
(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江西 贛州 341400)
在我國結腸癌是一種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特別是右半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提高,但導致右半結腸癌發生率提高的具體原因目前尚未明確[1]。左、右半結腸癌的發病機制及血液供應途徑、組織學、生物學特征等存在差異,兩者治療方案、藥物敏感性、預后等也可能會存在不同,因此,分析比較其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3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其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3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左半結腸癌46例,右半結腸癌27例。男43例,女30例;年齡23~85歲,平均年齡(56.15±1.23)歲;病程1~9年,平均(3.96±0.58)年;Dukes A期11例,Dukes B期37例,Dukes C期20例,Dukes D期5例。納入標準:術中切除原發病灶,經病理檢查為結腸癌;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準確,TNM分期準確。排除標準:橫結腸癌、結腸轉移癌,結腸原位癌或腺瘤;闌尾腺癌、類癌;隨訪資料不全。
1.2 方法 準確收集患者相關資料,包括,①臨床資料: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吸煙史,飲酒史等;②臨床特征:是否出現腹痛、便血、腹部腫塊、腸梗阻、腹瀉、便秘等癥狀,是否出現顯著消瘦感、貧血、術前癌胚抗原水平等;③病理學特征:腫瘤具體大小、形態、Duke分期、分化程度、黏液分泌、遠處轉移情況、脈管瘤栓、淋巴結數量、癌結節等;④治療:對患者實施何種治療方法,如根治性手術治療、姑息性手術治療,是否采用輔助化療等。在治療后,應對患者實施定期復查、隨訪等,時間截止到患者死亡。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性別、年齡、臨床特征,患者臨床特征與大體分型,患者病理學分型與Duck分期,腫瘤大小、脈管瘤與淋巴結轉移,生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性別、年齡、臨床特征分析 右半結腸女性比例更高,左半結腸男性比例更高;左右兩側年齡主要集中于≤65歲,見表1。

表1 患者性別、年齡、臨床特征分析[n(%)]
2.2 患者臨床特征與大體分型分析 右半結腸患者臨床特征主要為腹痛、便血、體質量下降,大體分型主要為潰瘍型或隆起型;左半結腸臨床特征主要為腸梗阻,大體分型主要為潰瘍型或浸潤型,見表2。

表2 患者臨床特征與大體分型分析
2.3 患者病理學分型與Duck分期 右半結腸病理學分型主要為中低分化腺癌,左半結腸主要為中高分化腺癌;右、左半結腸的Duke分期分布主要為B期,同時右半結腸的Duke分期相對更晚,見表3。

表3 患者病理學分型與Duck分期
2.4 腫瘤大小、脈管瘤與淋巴結轉移分析 右半結腸腫瘤大于左半結腸,右半結腸脈管瘤栓發生率高于左半結腸,右半結腸無淋巴結轉移比例高于左半結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腫瘤大小、脈管瘤與淋巴結轉移分析
2.5 生存分析 右半結腸平均生存期為(67.58±1.26)個月,左半結腸平均生存期為(68.05±1.31)個月,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78,P=0.103)。左半結腸5年生存率為41.38%,低于右半結腸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86,P=0.043)。Duke分期A/B期右、左半結腸5年生存率為88.89%(24/27)、86.96%(40/4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期右、左半結腸5年生存率為59.26%(16/27)、82.61%(38/4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期右、左半結腸5年生存率為18.52%(5/27)、43.48%(20/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年生存率與Duke分期相關。
因左、右半結腸在胚胎起源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導致其分化發育后,解剖、生理、功能、形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左、右半結腸癌發生癌變時,相關信號通路并不相同,其中有1 000多個基因存在較明顯的表達差異,且通過基因排列進行觀察,左右兩側進展、復發時的主導路徑存在一定差異,左半結腸癌復發時,通常會使細胞基質關于擴增方面的基因出現高表達、抑癌方面的基因出現低表達,可啟動Wnt信號;右半結腸癌與Wnt信號出現高表達、細胞周期調控明顯相關。由于近年來,臨床治療腫瘤時,通常實施個體化療法,因此,將左、右半結腸作為不同疾病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3]。
本研究結果顯示,右半結腸女性比例更高,左半結腸男性比例更高,且左右兩側年齡主要集中于≤65歲。表明,結腸癌趨于年輕化,在中青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發病率。一般認為,中青年患者機體的重要器官功能良好,且合并癥少,對手術具有更強的耐受力,預后更好。在右半結腸癌中,女性發病率更高,而在左半結腸癌中,男性發病率更高。龔承先等[4]在研究中也得出此結果,但具體原因,目前還未得到明確闡述,需進一步研究。
右半結腸癌患者臨床特征主要為腹痛及乏力、貧血、體質量下降等全身癥狀,大體分型主要為潰瘍型或隆起型[5];左半結腸癌臨床特征主要為急慢性腸梗阻,大體分型主要為潰瘍型或浸潤型;右半結腸病理學分型主要為中低分化腺癌,左半結腸主要為中高分化腺癌[6]。一般認為,右半結腸的腸壁更薄,而腸腔更大,當出現右半結腸癌腫時,與左半結腸比較,更易侵犯漿膜,且右半結腸在腸蠕動時,幅度相對較小,空間更緊密,癌腫導致腸道受到的刺激更顯著,且因其腸蠕動范圍較低,因此,早期癥狀不明顯[7]。若癌腫侵犯腸壁,穿透肌層,向漿膜形成浸潤,但并未完全穿透,往往會導致局部膨脹,但漿膜是臟層的一種腹膜,在受到牽拉、發生膨脹時具有較高敏感性。若患者右半結腸癌有明顯腹痛,需對其實施結腸CT掃描檢查[8]。通常在實施螺旋CT檢查時,患者漿膜面有模糊感、毛糙感,且腸周脂肪的密度顯著上升,內部可見條索狀、片狀陰影,表明癌腫已穿透漿膜[9]。
右、左半結腸的Duke分期分布主要集中于B期,同時右半結腸的Duke分期相對更晚;左右兩側平均生存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右半結腸5年生存率低于左半結腸(P<0.05)。在結腸癌中,腺癌較常見,且低分化腺癌患者惡性程度更高于高分化腺癌,特別是出現黏液腺癌時,其預后較差,且癌腫自身生物學特性與預后明顯相關[10]。左、右側結腸癌在Duck分期中,B期比例均較高,且右側分期晚于左側,主要是因右半結腸癌的低分化更多而造成的[11]。兩組患者病理特征雖不相同,但其預后一致[12]。但李昕雨等[13]研究中,右半結腸癌患者因分化程度低,具有更高的惡性程度,導致其預后較差。對此不同結果的出現,還需進一步探討原因。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與局限性,本研究涉及病例均來自同一醫院,人群選擇存在明顯偏倚性[14]。且對病例進行篩選時,有可能導致偏倚問題存在[15]。由解剖學進行分析,左、右半結腸在劃分時,將脾曲作為界限,盲腸(回盲部)、升結腸、橫結腸右半部(肝曲)屬于右半結腸;結腸脾曲、降結腸、乙狀結腸屬于左半結腸[16]。但很多橫結腸癌難以確定其靠近的是脾曲還是肝曲,因此,在研究時,為預防分組錯誤,排除橫結腸癌[17]。傾向評分匹配在研究中,能合理校正很多已知混雜因素[18],但同樣存在一些混雜因素,因其難以被觀察到,導致難以校正,尤其是一些基因表達譜出現突變時,無法校正,但對臨床預后具有一定影響[19]。
程健在研究中探討不同部位結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左半結腸癌46例,右半結腸癌7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腫瘤直徑,大體分型,病理類型,TNM分期,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脈管癌栓及遠處轉移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右半結腸癌3年生存率(73.0%)高于左半結腸癌(69.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右半結腸癌發病患者年齡偏高,女性患者較多,且生存率高于左半結腸癌。與本研究結果一致[20]。韓延霞[20]研究中,LC組患者便血、腸梗阻發生率均高于RC組;入院時RC組貧血發生率高于LC組;與LC組比較,RC組呈現低分化狀態,存在微衛星不穩定(MSI)、脈管瘤栓、神經受累、腸系膜根部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更高。表明,RC患者腸系膜根部淋巴結轉移率更高。本研究未涉及上述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21]。
綜上所述,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存在差異,右半結腸癌女性發病率更高,低分化腺癌發生率更高,Duke分期相對更晚,5年生存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