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 杜艷莉 李悅
自20世紀中葉開始,發達國家在復興中央商務區(CBD)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都市特色的樓宇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樓宇經濟繼網絡經濟、知識經濟、總部經濟之后,首先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出現,隨后廣州、天津、杭州、南京等經濟發達城市也相繼出現。朝陽區是北京市高度發達的商務發展區,擁有大量的商務樓宇。近些年來,商務樓宇為朝陽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很多樓宇在管理模式、服務方式等方面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越發呈現出數據管理缺失、服務管理人力資源不足的弊端。為此,結合朝陽區不同商務樓宇的特點,特別是建成較早,分散于各居民區附近的中小型商務樓宇的實際情況,結合社區治理實際需求,研究以信息化技術加強樓宇管理與服務十分必要。
一、朝陽區商務樓宇分布特點
朝陽區是北京市商務樓宇最密集的地區,共有商務樓宇1000余棟,建筑面積約420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5萬個,商務樓宇的數量、體量均屬于北京市首位。按規模劃分,5千平米~2萬平米之間的樓宇最多,接近總數的1/3。朝陽區的商務樓宇主要集中在四環以內,自市中心向外呈現遞減趨勢,并且各功能園區具有明顯的引領輻射作用,CBD功能區的商務樓宇占到了全區商務樓宇的一半以上,在CBD核心功能區所在的建外街道雖然轄區僅有4.4平方公里,但是包含商務樓宇139棟,法人單位11000余家。三環附近的左家莊街道,轄區面積僅4.17平方千米,包含商務樓宇22棟,注冊企業將近1900家。此外,在建成較早的街區,商務樓宇大多分布在居民區周邊,有些建成較早的商務樓宇還處在居住社區之間,與居民區界限十分模糊。因此,商務樓宇在為地區經濟社會和居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屬地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商務樓宇的疫情排查和管理給屬地各街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朝陽區商務樓宇疫情防控主要方式
1.建立“雙樓長”機制,細化排查。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最為嚴峻期間,朝陽區對商務樓宇的疫情防控管理采取了分類施策的辦法,明確樓宇內辦公單位、業主單位和物業單位職責和防疫要求,與各單位簽訂《北京市朝陽區商務樓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責任書》,提出“到崗員工辦公間距不小于1米,每人使用面積不小于2.5平米”等要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商務樓宇“雙樓長”機制,由屬地街鄉和樓宇物業(企業)方各自配備一名負責疫情防控的樓長,由“雙樓長”共同落實防控責任。疫情期間共為4700余棟商務樓宇配置“雙樓長”近6500名,來自屬地街道和社區的樓長負責及時提供政策指導,來自企業的樓長負責每天將樓宇的信息進行上傳。同時,朝陽區還組織了大量的機關干部下沉作為副樓長,協助核對商務樓宇中企業的變動情況,對商務樓宇中復產復工的企業進行疫情防控措施巡查,確保企業復工安全有序。
2.屬地堅持黨建引領,聯防聯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排查期間,各屬地街道十分注重黨組織的作用發揮。商務樓宇分布最為密集的建外街道,針對轄區非公企業多,春節假期結束后企業復產復工需求性強、返京人流大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把“支部建在群上”,按照企業規模的大小,由不同黨務工作經驗的黨務工作者負責對接。30人以上的企業由街道黨務直接對接作為群管理員,小微企業按照所在樓宇情況由社區工作者管理,支部書記進行協助。同時,還發揮街道和社區兩級黨建協調委員會工作機制,發動轄區100余名非公黨支部書記和地區黨員成為防控工作的骨干,形成了街道、社區、樓宇、黨員四級聯絡網,開展聯防聯控。在各級黨組織的號召下,很多樓宇企業黨組織和黨員主動參與屬地街鄉、社區、園區和樓宇聯防聯控,引導返京人員主動聯系報告社區,做好登記,接受健康管理。
3.多方聯動,建立防控信息網。為解決功能園區工作人員不足的情況,開展疫情防控期間,北京CBD管委會、中關村朝陽園管委會、奧林匹克公園管委會和商務樓宇所在各街鄉開展聯合行動。同時,各街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建外街道建立了“街道-物業-企業”三級響應機制,街道通過物業企業聯合會向各樓宇物業發布信息和要求,再由物業建立每個樓宇微信群,發布和收集信息。亞運村建立街道、社區和商務樓宇三方聯動機制,街道統籌部署安排防控措施,社區負責具體對接聯系,協助商務樓宇做好人員排查、防控宣傳、預防消殺等工作,商務樓宇根據自身特點進一步細化防控措施,實行疫情防控工作信息日報制度,將動態信息上報街道和樓宇服務站備案,多方聯動有效地精細化了商務樓宇的數據登記和統計。
4.分流進出,強化人員登記。北京CBD功能區內有130多棟商務樓宇,其中很多是集辦公、商場、餐飲、娛樂于一體的樓宇,在冊外資企業眾多,還包含多家跨國公司總部,雖然處于疫情期間,但是復產復工需求強烈,各商務樓宇積極采取措施,保障安全復工復產。以北京銀泰中心為例,該樓宇是朝陽區首批六星超甲級樓宇,其內部人員構成較為復雜,為減少上下班期間的人員聚集, 北京銀泰中心在各個出入口進行分流進出,各企業員工只能從東門進入其中的寫字樓。在入口處采用雙光溫測智能識別設備進行測溫,行人在附近稍放慢腳步就可以測溫,測溫后樓宇內各企業員工可以通過刷卡直接進入辦公樓,訪客則需要到服務臺辦理登記、查驗健康碼入內,外賣則統一放置在樓外的取餐點,取餐柜有專人負責協助清潔消毒。此外,針對樓宇特點,銀泰中心還通過新風系統加強樓宇內的消毒殺菌,保障各企業員工的安全復工。
三、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商務樓宇管理與服務存在的問題
1.疫情防控常態化監督機制有待完善。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為了全力保障企業復產復工,大量的黨政機關干部和社區工作人員投入到樓宇排查當中,為樓宇的疫情防控貢獻了重要力量。排查過程中發現,商務樓宇的企業變更和人員變化都很快,精確掌握數據必須建立完善的登記制度。但是,隨著各行各業全面復工,支援樓宇排查的力量也各自回到自身崗位,樓宇內的企業變動、企業內的人員變動等信息完全靠樓宇物業和企業進行申報,其數據的準確性和完善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2.分散老舊商務樓宇設備設施存在健康安全隱患。由于企業分布特點,處于CBD核心功能區的商務樓宇在管理、設備維護等方面都比較及時。但是,一些比較分散的老舊商務樓宇在管理硬件和軟件方面還都需要進一步加強。以Z街道的一些商務樓宇為例,建成年代較早,且處于居民生活社區附近,雖然入口處有保安負責監督外來人員掃碼登記,但是空調等硬件設施存在更新緩慢、清洗不及時等問題,對于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十分不利。
3.以黨建帶動促進商務樓宇企業發措施不足。受疫情影響,商務樓宇的很多中小企業由于經營存在困難等原因相繼搬離或倒閉,特別是處于居民區的分散性樓宇,多以教育培訓、生活性服務等行業為主,疫情對其發展影響最大。當前,商務樓宇的黨建為引領的商務樓宇屬地管理與服務多以疫情防控措施開展為主,助力企業復工后發展措施不足。
四、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促進商務樓宇發展的對策建議
1.完善監督機制,防患未然。新型冠狀病毒的未知性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新的挑戰,商務樓宇中包含大量的企業,隨著疫情的不斷向好,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由A、B崗輪流上班、遠程辦公等轉為全日制正式上班,甚至于開始加班。人員數量增加、人員滯留樓宇內時間增加都給樓宇的疫情防控帶來了新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樓宇信息排查登記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疫情常態化防控后,在保持現有成果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完善信息的動態登記,防患未然尤為重要。鑒于國外疫情態勢嚴峻、朝陽區擁有大量涉外企業的特點,商務樓宇在現有疫情排查數據基礎上,必須不斷壓實常態化防控下樓宇物業和企業的責任才能鞏固固有成果。
2.加強硬件設施,轉型發展。對于建成年代較久的老舊商務樓宇,因年久維護不足,基礎設施老化等原因,致使其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不足,受疫情影響,其固有的企業進一步流失或經營更為艱難。為此,商務樓宇管理單位在響應國家相應減免政策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其硬件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企業的發展助力。同時,受疫情影響一些在高檔商務樓宇的企業也在尋求租金更低、性價比相對更高的新的辦公場所,為此老舊商務樓宇可以以此為契機,提升自身硬件設施和管理水平,抓住新的轉型發展機遇。
3.強化黨建引領,注重共治。商務樓宇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物理空間上城市、社區、街區、樓宇密不可分,是城市經濟和城市治理的有機結合。隨著城市治理不斷深入推進,近年來商務樓宇被廣泛稱為“豎起來的社區”, 也稱為“立體社區”。因此,在商務樓宇管理與服務中,將社區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轉換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借鑒于社區治理中區域化黨建的成功經驗,實現社區、樓宇駐區單位等多元主體的共治共建,為疫后商務樓宇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二是以黨建為引領,通過屬地和樓宇的黨組織,把樓宇的分散空間連起來,完善樓宇整體功能布局,搭建區域內商務樓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提高資源共享效率,促進樓宇企業發展。三是以樓宇服務管理助力企業品牌塑造,在以教育服務業為主的商務樓宇,通過物業服務提升等模式,增強企業品牌吸引力,實現企業品牌和樓宇品牌發展的雙促進。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朝陽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