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梅 杜倫芳
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面臨三個需要解決的矛盾。一是日益增長的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需要與滯后思想政治理論話語內容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西方各種意識思潮也不斷涌入,容易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為了應對挑戰,必須強化意識形態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受限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話語內容也變得滯后。二是日益多樣化的大學生語言表達形式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話語方式之間的矛盾。作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時代新人,當代大學生網絡話語已經成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語言,網絡話語形式多變,情境式、探討式、互動式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重要形式,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了保證其內容的準確輸出往往話語方式單一。三是日益靈活的大學生語言風格與固定思想政治理論話語特征之間的矛盾。詼諧、通俗、直白是大學生共有的語言風格,而基于意識形態和政治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話語所具有的嚴肅性、政治性、學術性,與學生話語之間有所疏離,難以有效融合。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內涵
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是由教材內核、中央會議新聞稿、學術精英話語等集合構成。它以國家意識形態性和政治性為突出特征,其內容也有著規定性,表現在四門課程都有各自的理論體系、知識原理和敘述邏輯。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方式是由話語內容表現形式、思政教師語言習慣、學生課堂互動性等組成。它反映的是授課過程和形式,影響著話語內容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特征是由話語內容的理論特點、語言藝術以及話語方式的表現特征等構成。它體現的是話語體系實踐過程中的表現效果和表現特征。
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隸屬于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話語體系,兩者是支與干的關系。從話語層次上劃分,應該屬于高層次的,它的話語主體和研究者是國家意識形態工作者。現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話語體系是在2005年,由教育部、中宣部聯合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05”方案)框架下確立的。“05”方案集中體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兼具意識形態指導性和思想領域問題導向性,要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不斷發展并形成理論自覺,要能適應發展改革大局而做出話語形式和樣態不斷調整的主題思想。教材話語體系提供了教學話語體系的基礎內容和基本遵循,規定了教學話語體系“說什么”的問題,是話語內容的初始骨架。其包含的話語議題及承載的課程意義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核心靈魂。思想政治教學話語體系是思政教師基于特定教學過程,使用特定教學方法,為了完成傳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教學任務而建構起的語言符號和表達方式,它是融學術性、政治性、實效性于一體的綜合表達系統。思想政治教學話語體系回答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怎么說”的問題,是思政教師靈活運用話語內容、話語方式、話語特征三要素來解釋教材話語體系完整性、科學性、真理性。
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創新學術話語體系。”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是積極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新情況、新變化、新形勢的應有之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現實舉措,在當前的思政教育、意識形態動員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抓牢意識形態話語權。馬克思主義有著豐富的科學智慧和強大的理論力量,是人類理論思維的高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法寶。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和話語方式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表征和傳播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受體對象是當代中國頗具活力、未來中國頂天立地的高校青年,他們數量廣、質量高、易接受,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佳人群。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能夠優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表征,改進傳播方式,拓展傳播范圍,提升傳播質量。一方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帶來了與時俱進,兼具中國作風、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升華了意識形態話語內容。另一方面,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本身能強化理論內涵解析、傳遞社會正能量、防范錯誤思潮滲透,所以馬克思主義主導的意識形態話語權能夠得到更好鞏固。
2.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目的,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是落腳點,這兩點同時回答了“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高等教育“時代之問”。通過思想品德教育,為社會主義培養行端立正、信念堅定、愛國愛黨的“中國夢”圓夢者,正是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意義所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重要話語內容,它彰顯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供了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能夠引導學生自覺地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增強“四個自信”,奮力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3.有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內容往往存在生、冷、硬的特點,政治范式、宣傳范式也讓學生難以理解。但是通過將理論、抽象話語情景化、形象化,用心規劃好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話語主題,積極關照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話語對象等創新手段,能增強話語體系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高教學實效性。課堂教學有教師的帶領,能夠更好地將理論邏輯梳理清晰、價值觀念闡釋明了、社會問題剖析深刻,幫助學生融入國內外現實形勢和社會思想動態發展。創新話語體系能夠保證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意識形態宣講主渠道。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路徑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實話語內容。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提供重要支撐。同時馬克思主義更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為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源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話語內容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來源和話語資源,并在思政課教學中全統領、全過程、全方位地體現。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已較為完備地概括了話語體系中的話語內容,但這些內容的豐富與創新又是“常論常新”“常談常需”的過程,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話語體系是新時代新思想的外在表達,背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完善。要精準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新中的引領作用,講時代話、現代話,將新思想、新論斷、新政策融入到教學中去。
2.堅持以生為本教學原則,創新話語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理論的嚴謹性、邏輯性、超越性,要想讓大學生聽得懂、聽得進,必須創新話語方式,讓理論聯系實際、接地氣。要把身邊事、社會事、國家事搬進課堂,形成以理說事、以事論理的局面,最終達到以理服人的效果。通過采用對話式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浸入感。以學生喜聞樂見的交談話語、大眾話語甚至網絡話語,與學生建立平等、開放、交互的話語方式,通過探究性、循進性、導向性議題設置,完成教學話語內容的傳遞。
3.堅持創新與繼承相協調,彰顯話語特征。首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為創新話語風格,彰顯話語特征提供了新啟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等話語一改之前正式、官方、學術的風格,體現了真實、簡明、親和的特征。這種轉變更容易喚起老百姓的情感共鳴,使之能更好地理解、接受、認同,話語表達效果十分良好。其次,還應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語言藝術,提升話語魅力。“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等傳統文化以其精湛的語言藝術和深刻的寓意,言簡意賅地表明中心思想,既優雅智慧又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常常能將精深的治國思想、發展理念、治黨要義演繹得通俗、平易近人,這與他用典化典、取精用宏不無關系,“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等都極其明顯地體現了習近平的用典藝術。思政教師就應該學習創新話語風格、運用傳統文化,彰顯話語特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