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丹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四川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鄉村地域寬廣人口眾多,鄉村振興意義重大。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于2017年12月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確定了特色小鎮的建設重要性,要求通過高水平創意策劃和概念性策劃挖掘小鎮價值。田園綜合體正是特色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高水平創意策劃”和“概念性”策劃挖掘,實現社群文化的深度挖掘,非遺為此提供了重要抓手。要增強田園綜合體的競爭實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挖掘地域文化,鏈接鄉村經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可以為田園綜合體注入強有力的文化力量,打造社群文化,促進農業轉型,優化農業結構。
通過對四川省特色小鎮中田園綜合體的調研,筆者展開對非遺特色的田園綜合體社群文化建設范式的模型研究,從節慶展演、文化聚落、體驗空間、在地化傳承、多元信息服務平臺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論證,非遺對推動特色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縱深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青白江區位于成都中心城區東北部,擁有龍泉山城市綠心及郊野田園共筑的生態資源,在成都全面建設公園城市的背景下,推動生態資源的價值轉換,是青白江區鄉村賴以發展的重要路徑。青白江區以“農田變景觀、林盤變景點、農村變景區”為理念,在“一山十河”的生態骨架上,全面提升鄉村景觀品質。結合四季時令開展櫻花節、桃花節、菊花節等活動。
廣元三會村是川北革命老區的一個典型山地鄉村,處于廣元市、閬中市1小時交通圈,結合三會村“文昌會、年豬會、牛王會”等當地民俗,政府組織開展節慶展演,彰顯原鄉文化。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促進鄉村市場繁榮,營造良好招商引資環境,簽訂招商引資戰略合作協議,助力鄉村振興;同時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展現新時代新風貌。
鼓勵文化品牌建設,形成文化聚落,培育特色產業。崇州道明“竹藝村”就基于川西林盤治理推動了鄉村振興。將當地特色文化保護與村落建設結合起來,保護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治理兩手都要抓。竹藝村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實現了傳統農村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在規劃建設上,道明鎮根據山形地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農村,道明竹編的系列文創產品賦予了傳統手藝新的表現形式,身后的文化內涵與適合現代人生活的工藝產品有機結合,推動了道明鎮的經濟發展。文創引領發展,文化產業與竹編文化、川西林盤的資源整合,開創了新的生產與消費模式。
從2012年開始,明月村就以本土所產雷竹、茶葉、古窯資源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優化,啟動了明月國際陶藝村項目,協同發展文創與鄉村旅游產業。按照“農創+文創”的發展思路,在產業、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獲得了“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稱號。
增強文化衍生業態創新。通過組建專業的文化創新團隊,生產文化產品,打造非遺營造體驗空間。增強服務輸出,提升特色產業的能量以及影響力。
崇州道明鎮以竹為名,除了依托道明竹編,研發系列文創產品以外,由于“竹里”這一現代建筑,道明鎮的竹藝村蜚聲海內外。“竹里”受邀參加北美最大建筑盛會芝加哥建筑雙年展,還作為中國“未來鄉村建設”的展品入圍威尼斯建筑雙年展,《A+U》《時代建筑》等頂級建筑報刊更是爭相報道。通過“竹里”這一空間,將川西林盤的文化意蘊熔鑄其中,展示優美獨特的田園景觀,打造出“道明竹藝村”這一文化名片。 而經營竹藝村的是入住的“新村民”,遵生小院、三徑書院、閑來酒館等基于居民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商家聯盟,通過吸納外來文化人為竹藝村文化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蒲江縣明月村截至2019年,引進文創類項目46個,完成明月窯、遠遠的陽光房等16個文創項目的建設。 開發了十余種旅游產品,如明月釀、陶瓷品、藍染制品等,打造了非遺營造體驗空間,2018年,明月村共接待游客23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游總收入1億元。截至2019年12月,明月村有陶藝工坊6家,藍染工坊4家,篆刻體驗1家,這些非遺營造體驗空間大大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打造豐富的非遺體驗活動,主題館、非遺手工體驗館,定期、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體驗活動。明月村陶藝與藍染體驗館在節假日擁有大量游客,供不應求。將休閑旅游貫穿農業全產業鏈,進入特色化的產業發展新階段。廣元三會村依托山水與田園,開展如“田野攝影”“農業科普教育”等現場培訓,以及系列團建運動和農耕體驗,提升鄉村旅游吸引力。將工藝品加工與旅游度假和創意文化相結合,整體構建三次產業互動發展的格局,奠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
道明鎮的竹藝村由新村管委會組織,匯集專業公司與合作社以及由同濟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領銜的設計團隊,還有竹里、三徑書苑等商家聯盟的力量,組成了道明竹里創新社區發展促進會,聯合遵生小院,設立了村民學堂,建立川西林盤培訓學院,開設鄉村振興和社區發展治理講堂,依托非遺傳承人對居民開展竹編培訓,推出村內觀光導游、竹編歷史講解等服務,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在地化傳承。
蒲江明月村遠遠的陽光房傳承了藍染與草木染傳統技藝,明月窯、蜀山窯等文創項目保護并發展了明月村土窯技藝。通過這些文創項目的推進,盤活在地資源,推動了村民發展陶藝、草木染,同時帶動了住宿與餐飲業的發展,優化了鄉村經濟結構。
匯集多方資源組織文化產業博覽會,貿易交易會等平臺,利用新媒體傳播方式,拓展多元化渠道。
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搭建竹編產業電商平臺,提供產業發展咨詢、文創旅游等服務。蒲江的明月村邀請知名藝術家李耀拍攝照片,在百度百科建立詞條,在城市生活類電視節目宣傳,通過微信公眾號及小紅書等自媒體進行傳播,成為近年四川知名的“網紅村”。“網紅打卡”成為了明月村名片傳播的推手,加上文創項目的引入,明月村聘用專業團隊打造推文,在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等賬號上進行宣傳,打造“明月村”這一文旅品牌。
綜上所述,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項目與田園綜合體社群文化建設相結合,打通生產、加工、銷售與觀光體驗環節,實現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打造新商業模式及商業業態。非遺以傳統文化為內涵,技能技藝為載體,具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特色和在地文化風格,應承了“鄉村文化”“田園經濟”的特色化需求,對推動特色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縱深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