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芝
北京服裝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在不斷進步。其中,傳統中國畫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并且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載體。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至今仍然是熱點話題。在數字時代下,助推中國畫從傳統中推陳出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藝術家們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深入挖掘傳統中國畫其中的文化思想。只有將科技與藝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才能促使傳統中國畫更好的發展。
傳統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自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畫在中國傳統美術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帶給了中國傳統畫新的創新機遇,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快速進步,大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質的提升,大眾對生活、精神、藝術的需求以及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一方面來說,國家對于文化藝術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中國畫藝術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空前繁榮的狀態。在中國畫的創作中,藝術家們都在創造性地、開拓性地傳承中國畫。在表現技法上,更是提供了許多多元化的表現技法,將大眾生活與中國畫創作緊密相連,藝術家們從大眾人民 的生活需求出發,使得中國畫的表現方法不再單一。
在社會生活中,美術向、藝術向的活動展覽愈來愈多,同時也隨著媒介的傳播、推廣,使得大眾對中國畫有了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另外對青少年的素質培養發展方面,國家更加重視對青少年的美育問題,從小便培養青少年的美術素養、在大學美術專業方向也變得越來越細化、專業。種種方面可以看到中國畫的發展進入到“空前繁榮”的狀態。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時代是由計算機數字技術建立的時代特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大眾對于文化的需求更加苛刻。同時,傳統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也遇到了新的挑戰。科技創新是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科技在與傳統藝術的融合中都將會賦予它們新奇的創新體驗。其中有多種創新體驗:
第一,媒介創新是指在傳統的紙介質的基礎上,廣泛運用高科技技術等新興技術手段,不斷拓展精神文化影響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在過去,大眾認識中國畫的媒介只能通過報紙、電視、以及他人口中去了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播中國畫的媒介愈來愈多,當下,以VR、AR、新媒體技術等科技手段與中國畫相融合為核心的沉浸式、體驗式的媒介創新正在由過去的趨勢演變為一種主流的創新體驗。在這樣的趨勢之下,它為中國畫注入了很多新鮮的活力。
這種形式的創新主要通過一個作品集合多種表達手段。其中的表達手段包括交互、裝置、虛擬現實等科學技術。例如在2019年南京德基美術館展出了以“黑科技”結構中國繪畫名作。這是一場盛大超時空的藝術奇境。我們耳熟能詳的名畫《百花圖卷》、《千里江山圖》等作品,主辦方取其古畫中的“意象”元素,以“云軸入境”“千里江山圖”等篇章,生動演繹在觀眾的眼前。
《百花圖卷》在整個展出中采用多路4K的實時渲染輸出,利用AI數字圖像技術和“立體激光投影”跳頻微波傳感器技術,靈敏交互的技術加持下,“百花深處”宛如璀璨律動的樂園,觀眾們的腳下會呈現出互動效果。現代美學語言與科技交互的碰撞下,不僅對傳統中國畫的傳承起到關鍵作用,而且在科技創新下,開創了全感官互動的創新體驗。當觀眾置身其中時,不僅能感受到傳統中國畫作品中真實的細節所撐起的詩情畫意,也能與綿綿動人的作品背后的故事產生跨世紀的共情心。
第二,數字時代下,當新的傳播媒介出現時,傳統中國畫的藝術傳播與觀看群體也默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5G的快速到來,在科學技術的加持下,通過互聯網、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向受眾群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傳播信息交流平臺。讓大眾的藝術審美方式開始走向數字化。一方面使得傳統中國畫徹底“出圈”,走進現代大眾的生活空間中,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增加了傳統中國畫與多種文化融合與碰撞。打破了傳統中國畫局限性的壁壘。
比如,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均已暫停對外開放。借此契機,觀者不需要走進博物館或者美術展館看原作的夢想成為現實。數字博物館的開通進一步的增強了傳統中國畫的傳播。2019年末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周年美術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依托AI、5G技術、VR虛擬現實、云直播等智能技術,讓觀眾無論置身何處都能穿梭于國博各個虛擬展廳,讓觀眾更清晰的看到作品的細節,更加專注地欣賞作品,同時也打破了空間的束縛,以及能夠實現檢索、細讀等功能。感受不同的藝術和文化的魅力。藝術博物館行業在中國畫的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云觀展”創新體驗非常具有趣味性。同時隨著技術的實現,不僅可以在博物館看展,還可以通過直播的形式觀看作品。從“云觀博物館”再到直播的創新體驗,對傳統中國畫都是一次次的差異化的內容賦能。
通過科技創新對中國畫的影響,20世紀的中國畫藝術家們的創作方式、創作題材、創作內容等也在不斷進步發展著,這極大地幫助中國畫與大眾的生活更貼近,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畫的繼承必然是要對中國畫全方面理解的創新。對于中國畫,藝術家們需要精準辨別糟粕和精華,必須對中國畫有明確的梳理和深刻的研究。在實現中國畫科技創新的同時也實現了中國畫可以雅俗共賞的奧義。
隨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呼聲越來越高,當代設計理念開始注重民族文化的創新應用。時代在持續更新文化娛樂消費方式,當下的年輕人更多喜歡張揚個性的表達,而不是被動的說教。中國畫與科學技術二者相融合帶來的創新體驗會激發更多人的創新欲望,目前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出現是人腦與手的延伸,美妙而又不受局限。它賦予了傳統中國畫更多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這也是中國畫自身創新發展的必然需求。
藝術貴在創新,中國畫的科技創新,是時代的必然,大眾的需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在物質文化滿足的同時,精神文化越來越為人們所需要,同時也越來越多的人們涌入藝術這個行列。人們之所以這樣,目的是培養熏陶自身的思想認識、通過藝術創作尋求現實世界中主客觀統一的境界、學會感受生活、觀察生活。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獨特感受。只有通過與時代共前進,對提高大眾的審美情趣,陶冶其高雅的藝術情操是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形式的發展離不開繼承性、連續性,而新形式的探索也必然包括對舊形式的采用與改造。就藝術形式的穩定性而言,在實踐中只要對舊藝術形式和技巧運用得當,同樣也會有新的感覺。藝術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地域特色、審美情趣與文化心理,立足傳統,強調對新形式的創造,著眼于畫面意趣,追求作品內容和情趣的和諧統一關系。
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使得傳統中國畫不斷地創作、再創作、創新、再創新,他已不僅僅局限于我們的影視當中,而應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從傳統中國畫到現在的交互式數字媒體技術呈現的中國畫。它可以將傳統中國畫的藝術影響我們的倫理、美學、政治、以及我們日常的感觸和認知。
為此,我們應對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有充足的信心,走傳統筆墨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道路,創作出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具有個性藝術風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