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逸凡
內蒙古藝術學院
超現實主義著名畫家達利在他的作品《記憶的永恒》(如圖1)中表現出一種夢境與幻想的真實,是自己不加選擇,并且盡可能精密地記下自己的潛意識和自己的每一個夢的結果。畫面中清晰的物體無序地散落在各處,軟軟塌塌的鐘表給人虛幻冷寂的感覺。看似作者在頭腦不十分明確和“無意識”的情況下表現了一個錯亂的夢幻世界,而實際上這些偶得的幻覺形象,必定經過了畫家相當的努力。看似“無意識”的畫面,必定是“意識”計劃的結果,甚至是作者慘淡經營的結果。弗洛依德曾這樣對達利說,“你的藝術當中有什么東西使我感興趣?不是無意識而是有意識”。所以不難看出,一張藝術作品中,是“意識”和“無意識”二者相互交融、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界線。那么“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本文就以達利《記憶的永恒》為列對“意識”和“無意識”的關系加以闡述。

圖1 《記憶的永恒》 (圖片來自網絡)
葉朗在《美學原理》中提到,意識是指人在清醒狀態下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具有自覺性、目的性和能動性的心理活動,它使人清醒地覺察到所反映的對象和自己在做什么及如何做才能達到一定目的的自覺心理。筆者認為好的藝術創作是作者在創作前就已經有意識的在頭腦中構思出初步的創作作品,然后在紙上一步步完善出來,進而“無意識”的去創作。“時間是在空間中流動的, 時間的本性是它的實體柔韌化和時空的不可分割性”。《記憶的永恒》這件作品是描繪了弗洛伊德這一經典論述的繪畫精品,它充分的體現出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如同大多數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也受到了弗洛伊德“潛意識”學說的影響。作者在畫中描繪了一個死寂般寧靜的曠野,平靜的海面、平坦的沙灘、荒涼的海岸,一個讓人莫名其妙的方形臺座、一塊板、一棵樹。畫面中突出表現的三塊軟餅似的鐘表,一塊掛在樹上、一塊重在臺座上、另一塊軟軟地搭在人臉形的白色生物上。還有一塊紅色的鐘表,上面爬滿了黑色的螞蟻。畫中還有一只歇著的蒼蠅。畫面中所有的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作者慘淡經營的結果。畫家在繪制這件作品時運用寫實的手法,體現出畫家深厚的寫實功底,這都說明藝術創作是建立在清晰的“意識”基礎之上的。盡管是“意識”的安排,卻描繪出荒誕的沒有絲毫邏輯性的繪畫面貌,這里看不見現實的蹤影,只有神秘、荒誕和怪異;就像達利的另一幅代表作《內戰的預感》(如圖2),讓我們從荒誕和怪異中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戰爭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無法估量的災難和損失。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無意識”創作的前提應該是建立在畫家本身已具備的藝術功底、頭腦意識等創作基礎條件之上,結合要創作的內容運用想象進行構思設計,此時畫家內在積淀的“無意識”轉變為創造力,在偶然事件的摩擦下會迸發出強大的火花,正式創作之前頭腦中已形成了初步的作品映像,包含了突發的靈感與頓悟和早已萌發的創作沖動,或者說是在創作過程中隨時根據不同的內外因進行完善和升華,根據相應的創作位置構思出所要表達的內容,這時只需要將頭腦中的映像“無意識”的表現在創作中即可。

圖2 《內戰的預感》 (圖片來自網絡)
無意識亦稱潛意識,是指潛伏于作家意識之下的、未被意識到的,有活力的,即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一種隱蔽的心理活動。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并不是指沒有“意識”,只是不能或很難被旁人所察覺,只有畫家本人才可以辨別。美感的源泉存在于無意識的領域中,藝術創造的動力也存在于無意識的領域中,這就是人的本能的欲望,當這種欲望潛入人心的深層,就會成為潛意識,一種是“夢”,一種是“白日夢”。還有一種就是“藝術想象”。超現實主義達利在他的作品《記憶的永恒》中表現出一種夢境與幻想的真實,并且盡可能精密地記下自己的無意識狀態和自己夢的每一個意念的結果。而為了尋找這種超現實的幻覺,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識,認為他們的言論和行動往往是一種無意識世界的最真誠的反映。科學研究表明我們人類的基因中就帶有包括先天“無意識”在內的復雜遺傳信息,日常生活中人們每時每刻都要接受大量的信息,對于這些信息一部分借助腦神經的活動在大腦中保存下來,而相當大的部分則沉入“無意識”的儲存區,這也是畫家的巨大信息儲存庫,由許多遺忘的欲望組成,常常伴隨著靈感等現象涌現出大量“意識”狀態下存在的客觀事實 。正因如此,達利帶著在精神病院儲存在大腦中的感受,這些內容和感受達到一定積累量時便會在繪畫創作時隨著靈感涌現出來。達利運用他那熟練的技巧精心刻畫了那些離奇的圖案,創造了一種能引起幻覺的真實感,令觀眾看到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離奇而有趣的景象,像是能體驗到精神病人似的對現實世界秩序的解脫,像是走入幻想能沖破牢籠為所欲為一樣,這也許是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真正魅力所在吧!
“除了畢加索,薩爾瓦多·達利也許是最為知名的二十世紀畫家。”這是道恩·艾茲(英)在他所著的《達利》一書中的開場白,可見達利繪畫作品具有的極高審美價值。《記憶的永恒》的畫面中表現出一種矛盾沖突, 這是畫家潛意識愿望與現實要求相沖突的表現 。畫家無論是否認同“意識”和“無意識”的關系問題,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影子。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無意識地流露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東西,往往比作者有意識地加入一些哲學性,思想性的東西更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