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婧
首都師范大學
1968年德國畫家格哈德·里希特徹底改變了對繪畫的看法,從具象繪畫開始向抽象繪畫轉化,他闡述了原因:“有一天我不再滿意將照片畫出來,于是開始使用攝影的功能,如不清晰度和幻想。”里希特不同于照相寫實主義者,他不沉醉在細節的刻畫,反而刻意制造模糊失焦的效果,他的作品實際上得到的是照片的本質而不是表象。他說, “我對人們每天大量使用攝影感到震驚。忽然之間, 我以一種新的視角來領悟它, 作為圖片, 為我提供了嶄新的觀點, 使我掙脫了以往與藝術交往時的常規標準的束縛。沒有形式、沒有構圖、沒有判斷力,使我從個人經驗中解脫出來。”
他的作品具有三種不同的模糊形態。觀察圖1我們能夠發現第一種模糊——風動模糊。里希特對畫面進行了主觀處理,保留了圖片真實度,衣服和臉部的明度較高,暗部集中在人物的影子里。有一定的過曝和水平模糊處理,削弱了人物的面部特征,甚至是肢體特征,還使觀者更多關注成員之間的關系和一個整體的感覺(圖1),這樣的合影肖像各個人物之間宛如有許多氣流相通,回想起來不是某一個人的特征或是動作,而是這樣的一個有故事的“組合”整體印象。他說,“雖然在家庭照上, 每個人都在畫面的中央擠成一團,但是卻實實在在的洋溢著生命力。”這樣的模糊處理,其效果像水平方向的風吹痕跡,類似于photoshop的動感模糊,于是我進行了模仿,將動感模糊系數進行調整,可見有一定的相似度(圖2)。

圖1

圖2
這張肖像《Kopf》(圖3)的模糊處理不同于風動模糊,更接近于高斯模糊——這是他的第二種模糊手法。這樣的模糊手法對于肖像的面部特征有所保留,不破壞外形,類似于“柔焦”。這張畫中我們可以發現有輕微過曝效果,可以推測作者是根據開啟閃光燈而拍攝的照片為參考來作畫。可以發現,女孩們的臉相對較亮,和灰黑色背景和黑色陰影形成強烈的對比,但是由于有模糊處理,所以邊緣并不鋒利,非常柔和得轉入黑暗,所以整張畫并不刺眼。《Frau Wolleh mit Kinden》模糊程度明顯更高,這也是里希特的主觀處理,我們可見的細節更少,色塊之間的擴散程度更大,也就是說,高斯模糊的系數更高。這種更加朦朧的畫面故事性更強,需要輔以觀者的想象,這并不是一件壞事,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般,多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我用ps的高斯模糊進行了模仿,調整對比度,暗化了背景,疊加了兩層不同系數的模糊(圖4)。
里希特的第三種模糊手法更加主觀化,甚至有一種裝飾意味——在本文稱為波浪模糊。《Liegender Akt》(圖5)我們只能隱約能辨認出是一個躺在床上的女人體。雖然也是水平方面的模糊,但和第一種風動模糊相比,這幅畫模糊程度更高,也更具規律性。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效果仿佛在觀者面前豎起了一面波浪紋的玻璃,且波浪之間的間隔幾乎相同,沒條波紋擴散的距離也相似,所以我認為這種模糊更具有裝飾性,甚至多了愉悅的感受。

圖3

圖4

圖5
這三種模糊手法各有各的故事來敘說,不同的模糊手法賦予畫面不同的味道。在里希特后期的創作中將失焦發揮到了極致,逐漸全面轉向了抽象的畫面。他的作品充滿了創新性和實驗性,以“破壞畫面”來創造新的畫面,大膽而又具有時代意義。除此以外里希特還有一系列極端過度曝光的作品(圖6),以山脈為主要內容,畫面強調明度對比。相比其他作品,這組山脈系列作品過度曝光程度更強,各種山被烈日灼燒著。在這組作品中,他并沒有使用模糊的手法,所以我們可見清晰的邊緣形,伴隨著對比度增強,這樣的畫面充滿了版畫的意味,充滿了設計感,更加理性和現代化。在里希特后期的創作中將失焦發揮到了極致,逐漸全面轉向了抽象的畫面。在里希特的個人紀錄片《painting(2011)》中了解到他后期主要使用刷子和不同尺寸的亞克力直角板來進行繪畫(圖7),充滿了創新性和實驗性,以“破壞畫面”來創造畫面,這樣的現代化抽象作品是建立在他大量的過度曝光和失焦作品之上的,可以想像極致的過曝配合失焦的確是充滿抽象元素和平面的設計感。
里希特對于攝影有著他自己的獨特看法,在繪畫和攝影之間有了他特殊的把控。在今天,仍有許多人認為失焦和過曝的照片只是失敗的照片,回到當時這無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沖擊了傳統藝術,超越了時代。

圖6

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