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慶福
山東省話劇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的日益進步,我國文化事業蒸蒸日上,整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基層群眾文化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在我國文化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著重論述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的時代價值,并總結當下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管理的方式方法,希望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的創新管理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群眾文化主要是指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以娛樂作為主要內容,并以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其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重要手段。群眾文化的廣泛開展,可以讓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在生活中逐漸實現自我娛樂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不僅能夠陶冶情操和提高審美,還能夠提升綜合素養,這也是群眾文化教育性特點的具體表現。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連接社會與廣大群眾的橋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形勢下,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基層群眾文化是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其對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極為有利。只有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才能擁有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人們的幸福感也會倍增。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逐步成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文化的存在價值有了新的詮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建設一定要具有先進性,要堅持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一致。首先,就需要文化管理部門明確表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是推動和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必要因素,同樣也是進一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條件。所以,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要以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要能夠與時俱進。
目前,大力推進科教興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實現我國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社會以及資源環境能夠互相協調發展。以此來從根本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化建設共同發展。首先一個國家的能夠長期發展下去,它的競爭力就在于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一個提升。因此,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用科學的文化知識體系來武裝人民群眾,使他們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進一步的保障。
在進行基層群眾文化創新管理的過程中,相關管理單位和管理人員首先要對基層群眾文化的內容進行豐富,從而保障基層群眾文化長久的生命力和發展活力。而對基層群眾文化的豐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注意深入人民群眾當中。因為基層群眾文化的存在意義和目的就是娛樂大眾,本質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所以相關管理人員要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群眾的喜好,根據不同地區基層人民群眾的不同情況,制定創新的基層群眾文化內容。其次,要注意結合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基層群眾文化就好比一枚硬幣的正反面,誰都無法離開彼此,所以在進行內容豐富的時候,要充分結合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
相關部門必須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予以高度的重視,充分考慮地區、民族以及文化風俗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各項規章制度,對群眾文化工作網絡不斷進行完善,從而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各個工作環節能夠實現和諧統一發展。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以及文化館的管理人員應在規劃管理中,將基層群眾文化事業作為重點來抓,明確指出各項工作職責,從而使工作能夠落實到位,讓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變得更加科學化、合理化。與此同時,在組織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來進行群眾文化教育,另外,各項工作應符合相關政策。針對當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群眾文化應與基層服務、下崗再就業以及城市文明建設等工作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使基層群眾文化品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并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實現全面發展。
工作人員在這項工作的開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用一種合理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的工作,使群眾在活動中可以修身養性,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這不僅有利于文化的建設,還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對于人才的培養,首先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隊伍,其次就是針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這樣才能保證人才的質量。
群眾文化的服務范圍應該覆蓋整個區域,要使本區域內所有的人群都能夠享受到免費的文化服務,都能夠通過文化活動和文化輔導來提升自身文化素質。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擴大,農村地區的很多青壯年居民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數是老年人和兒童。因此,鄉鎮文化館、文化站的服務群體越來越小。這不利于群眾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為此,文化館、文化站應該將文化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大,使更多的群眾得到文化服務。第一,針對特殊群體加大輔導力度。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中,文化館、文化站所提供的文化輔導是針對主動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的人群,而對于未參與進來的群體,尤其是特殊群體,則有所忽略。比如,留守兒童群體、殘疾人群體等,他們很少主動參與到文化館、文化站的文化輔導中來,所以針對這部分群體的文化服務偏弱。為此,文化館、文化站應該認識到這一問題,要主動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群體提供更為細致、周到的文化服務。比如,針對殘疾人群,可以細分為不同的類別進行輔導:聽力障礙者可以更多從書法、繪畫等藝術輔導入手;視力障礙者可以從音樂、演講等藝術輔導入手;對智力障礙者可以降低文化輔導難度,為其提供簡單可行的文化藝術服務。第二,利用互聯網擴大服務群體。雖然文化館、文化站的文化活動組織與文化輔導多為面向本地區的群眾,但是為了更好地提升群眾的整體文化水平,文化館、文化站還應該不斷擴大服務群體,面向全社會,利用互聯網進行文化輔導,使更多的群眾能夠參與到云端文化輔導中來。
我國群眾文化的發展基礎比較穩固,歷史較為久遠,擁有千年民間文化的積淀,經過長期的錘煉和打磨延伸至今,文化素材較為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擁有一定的活動場所和基礎設施,是基層文化活動開展的基礎,在基礎文化發展基礎上擁有不斷創新、開拓能力是開展文化發展的良好機制。群眾知道去哪兒,什么時間去,去干什么等等,群眾要看書,群眾要娛樂,群眾要發揮余熱等等,建設文化活動廣場、圖書館、電影院、文化長廊等等,這些基礎設施可以開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生活才得以開展,豐富才得以施展。基層群眾文化除了進行自身成員之間的溝通以外,還與其他群眾進行溝通,相互影響和優化,還可以彼此配合,共同創造新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類型之一,該文化脫胎于人民群眾,又為人民群眾所服務,本質上是娛樂人民群眾、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類型和手段。本文在研究中發現和明確了基層群眾文化在當下具備鮮明的時代價值,隨后深入剖析了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的創新管理方法,希望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