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雨
山東藝術學院
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藝術心理治療的基礎形式理解目前可以分為兩種,即藝術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和通過藝術創作形式進行治療這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之間存在著非常細微的不同,前者側重于心理障礙的本身,當心理障礙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之后,藝術治療在某種程度上也算完成;而后者則是認為藝術創作不是藝術心理治療的必要過程,主張通過藝術創作作品的本身去做進一步的分析,為后續更全面深入的治療提供基礎和準備。盡管藝術作品在藝術心理治療的兩種取向中所占比例與所承擔責任不盡相同,但無論在哪種治療取向中,藝術作品作為物質性媒介貫穿于整個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
在藝術心理治療中活動中,“藝術作品” 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藝術作品主要指藝術家通過藝術體驗和藝術創作,將頭腦中形成的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物化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而廣義的藝術作品則主要指個體運用藝術媒材,在一定情境下自由表達所創造出來的知覺形式。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曾為藝術作品下了如下定義: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本文對藝術作品的概念界定主要取自廣義藝術作品,即認為: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過程中,由來訪者傾注情感而形成的知覺形式,就可統稱為藝術作品。
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將藝術作品分成兩大部分:物因素和別的東西,別的東西構成作品的藝術因素。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依據海德格爾所劃分依據對藝術作品進行劃分,可得類似兩部分:一為藝術作品自身的物質性存在,這一部分是藝術作品構成成分的實體,是以可感知的物質形態直接存在于實際生活中。二為來訪者和藝術治療師附加在藝術作品中的心理意象,這些心理意象構成作品的精神因素。來訪者和藝術治療師借助這些物體,得到了與之相關的一些感受和體悟,或者由之引起了一系列新的意象,這些成為了藝術作品的心理效果。
藝術作品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重要的功能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藝術心理治療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心理治療的原因,就在于藝術媒介的參與,藝術媒介參與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獲得的成果,就可以稱之為藝術作品。在普通的談話心理治療方法中,心理治療師與來訪者的溝通往往是通過語言介質進行的連接和溝通。但是,語言作為人類發展應用于交流的產物,自身是按照層次結構組織起來的,本身具有極大的次序行和邏輯性。此外,同人類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相比,人類在最剛開始通常是通過肢體動作進行交流。運用肢體動作進行信息的傳遞與表達更貼近人類本能。因此,同談話心理治療相比較,藝術心理治療中藝術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把來訪者的情緒進行了相應的轉化,以來訪者認為相對安全的藝術方式表達了出來,減少了其在心理治療活動中的由于心理戒備而產生的阻抗,成為了良好的情緒傳遞介質。
1842年,邁爾、焦耳和亥姆霍茲等人在物理學領域中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后來能量守恒定律逐漸遷移到心理學領域里。2007年王建超、王東曾在《心理能量守恒現象與軍人心理素質》中指出同物理學能量守恒相類似,對于每個人的心理狀態來講,也有心理能量現象的存在。在一般情況下,人類的心理能量始終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下,但當心理能量失衡的時候,通常指向外部的心理能量箭頭就會轉向內部的“我”,于是就出現了內部的失衡。在藝術心理治療中,藝術作品成為了來訪者和藝術治療師心理能量傳遞和轉化的載體。來訪者的心理能量可以通過藝術作品傳遞給藝術治療師,藝術治療師此時就成了心理能量的接受者;也可以通過藝術作品進行轉化,將負面的心理能量升華為積極的心理能量。因此,藝術作品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作為心理能量載體,也如替罪羔羊般成為了移情對象的載體。
前面我們在提及藝術作品的組成部分時,曾指出藝術作品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包含兩層含義,即物質性存在的外部表現和內在場域的心理意象。藝術作品的外部表現以具體可感的物質而存在于藝術心理治療場域中,這種肉眼可見的成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來訪者在此在狀態下由生命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成果。此外,藝術作品根據其媒材特性,會在一段時間內保留下來。保留過程中的藝術作品也并非一個固態的靜物,而是和來訪者在進行不間斷的對話,對話的每一次都是心理意象的重新生成與改變。因此,藝術作品不僅作為物質實體能增加來訪者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增加對生活的信心之外,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來訪者與之對話,進而在本質直觀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自我內心的審視與體悟。
在藝術心理治療中,藝術作品是來訪者參與藝術心理治療活動所創造的物質產物。藝術作品與來訪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是藝術心理治療過程的核心。在以藝術創作為治療的理論取向下,來訪者可以通過感受創作藝術作品過程進行自我療愈。而在以藝術作品為分析點的藝術心理治療中,藝術作品與來訪者之間的關系則更為緊密。一方面,是由于在藝術心理治療伊始,藝術作品就是通過藝術治療師引導下所創造出的個人成果。另一方面,藝術作品的完成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完成,來訪者還需要對藝術作品進行不斷的再體驗,此時藝術作品與來訪者仍處于密切聯系中。
相對于來訪者與藝術作品的關系,藝術治療師與藝術作品之間更如同“朋友”一樣。當來訪者對藝術心理治療的環境和場域感到抗拒的時候,藝術作品就可以為緩解這種阻力做出貢獻。但更為重要的是,藝術治療師可以通過藝術作品去窺探來訪者的內心世界。藝術治療師通過分析討論和評估來訪者的藝術作品,不僅可以在藝術作品內部探求各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結構,也能在提取藝術作品中的一個關鍵意象后,將來訪者引到現實生活中來,從而引起來訪者圍繞關鍵意象進行的一連串意象激活。但此時,藝術作品就逐漸的失去了它的中介性,將藝術心理治療的核心關系轉移到了藝術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
我們在前文討論過的藝術作品與來訪者和藝術治療師之間的關系是被普遍接受和認可的觀點。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試圖將藝術作品在藝術治療場域中看作是能動性的存在,那么在該場域中,藝術作品與藝術作品之間也會產生一定的關系。不同的藝術作品之間會發生碰撞,例如當兩幅不同的繪畫作品(非出自一人之手或出自一人之手)擺放在一起時,兩者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磁場”,這種磁場會對來訪者的心理產生沖擊,在團體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表現的尤其明顯。即便是出自一人的同一部藝術作品,剛創造結束的藝術作品與再體驗后的藝術作品,雖然物質形態沒有發生變化,但藝術作品帶給來訪者的心理意象顯然已經發生了變化。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心理意象的發展和變化意味著藝術作品就是一個能動的開放式結構,藝術作品之間關系的互相產生也使得藝術治療師要重視對來訪者藝術作品的保存與關注。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介入心理治療而生成的物質性產品,并不是心理治療活動的被動產物和附贈品。相反,它作為區別于普通心理治療的本質元素,具有極強的能動性。在藝術心理治療過程中,藝術作品不僅被藝術治療師和來訪者所審視,在本質直觀藝術作品對我們內心產生觸動時,我們也在被藝術作品所審視。總而言之,藝術作品在藝術心理治療活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確把握藝術作品概念,尊重來訪者藝術作品,合理使用藝術媒介,恰當存儲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心理治療能在未來更好發揮效用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