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婧
首都師范大學
各個朝代有著各自的風骨風貌,這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關,如社會是否安定、經濟生產狀況、盛行的文化等等。敦煌壁畫從開始到走向衰落歷經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壁畫風格隨著朝代更替進行著改變,具有鮮明的階段性風格,這與當時變化的審美觀有著一定的關聯。如唐代以圓潤為美,唐是一個社會穩定且高度發達的朝代,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社會生產也高度發達,而藝術氛圍對比于秦、漢也相對輕松,我們可以發現唐代的人物、圖樣等等都有自己濃厚的風 格。唐代的敦煌壁畫也不同于魏晉時期,從人物上看,魏晉受到陸探微“秀骨清像”造型影響,人物體型消瘦,寬袍博帶,而到了南北朝晚期,隨著南朝藝術新風影響向豐滿圓潤轉變,產生了身圓如柱薄衣貼體的風格,到了唐代更加追求雍容華貴、典雅端莊,轉向豐滿圓潤柔和之美,這和仕女畫有著相同的面貌。各個朝代的造型特點各不相同,擁有各自的審美觀造型觀和審美理想,藝術生產和社會的確是密切聯系的,受到皇家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影響。
物質生產和藝術創作的聯系密切,從繪畫材料、工具等各個方面都和物質生產掛鉤,光從顏料上這個方面就可以看出物質生產的重要性。敦煌壁畫的繪畫顏料以礦物色為主,中國是最早將青金石、銅綠作為顏料應用到繪畫中去的國家。以青金石為例,作為一種珍貴玉石古今只有阿富汗等幾個國家有此礦產。中國本無青金石,但敦煌壁畫和克孜爾壁畫中大量使用這種名貴的玉石顏料,絲綢之路無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歸根結底這要得益于當時中國的強大的物質生產,用絲綢鏈接了各國的關系,青金石才得以從遙遠的阿富汗來到中國。但由于青金石價格昂貴,到了十八世紀,西歐國家開始相繼研究合成群青來代替青金石鮮艷的天然藍色。晚清時期,合成群青進入中國,無論是中原還是西北,佛家道家等均開始使用合成顏色。合成的顏色更加鮮明且價格便宜,市場上也很容易購買,到1927年我國開始利用國內原料自產合成顏料。
而關于敦煌壁畫中的綠色,有氯銅礦和石綠兩種?!般~綠壹兩,上直錢叁拾伍文,次叁拾文,下貳拾伍文。石綠壹兩,上直錢拾文,次捌文,下柒文”吐魯番唐代文書中很明確地將石綠、銅綠同時列入顏料商品中,價格差別很大。唐代煉丹著作《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曾青”條下“又曰,凡使勿夾及銅青”這里的銅青應指銅綠(氯銅礦),可見當時制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顏料的物質生產直接影響了敦煌壁畫顏色的選擇,影響創作材料的選擇?;氐浇裉欤绻ヅR摹一幅敦煌壁畫,可以選擇礦物顏料也可以選擇合成顏色,都可以在市面上很容易得購買。物質生產水平越來越高,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礦物顏料也從最初的人工磨細提取變成了機器提取,從時間和人力上都簡單了許多。但是礦物顏料價格依舊高居不下,原因在于礦物原石日益減少,或許未來的某一天,真的礦物原石將不復存在,無法再進行礦物顏料的生產,只能用化學合成顏料代替。
藝術生產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也是個人和社會意識的表現。拋開藝術本身而言,莫高窟最為矚目的莫過于“九層樓”也就是第96窟。這是初唐所修建的彌勒菩薩造像,豐盈圓潤,具有前文 所提到的唐代典型風格。武則天當政,為了鞏固自己帝位對民間宣揚自己是彌勒的化身,所以修建了這樣一個氣勢宏大且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大佛塔?;始依米诮毯退囆g生產來鞏固政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除此而外回到敦煌壁畫本身。繪制壁畫的目的就在于宣揚佛教。這是一種宗教藝術,繪制大量佛本生故事、佛的形象等等,以此安撫人們心靈又寄托人們的虔誠愿望。有趣的是在壁畫中除了大量佛的形象而外還有供養人形象。他們為表虔誠提供石窟開鑿、繪制的資金、物品、勞力,將自己的家族畫像繪制在壁畫中。這樣的供養人像包括社會的各個階層,上到王室下到奴仆都可以有自己的畫像。敦煌地方政權節度使曹元忠所在的曹氏家族地位顯赫,擁有大量的供養人畫像,畫面精致宏大。這樣的意識無疑推動了壁畫藝術的發展。
當今的藝術生產和從前的藝術生產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將古代的藝術生產放在新的一個社會環境中再次解讀、重新認識敦煌壁畫會有許多完全不同感悟和表達方式,其存在的價值又增添了許多。敦煌壁畫由于所處地理環境和化學反應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壁面顏色發生了氧化作用,但又因為是礦物色所以只會部分脫落不會褪色,這就造成了如今所見的顏色和當時完成時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別,但正因如此,敦煌壁畫的現狀又恰好符合了當代審美。變色而又不褪色,敦煌壁畫隨著時間的推移仿佛自己在持續藝術再生產,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現象。不難看出這樣的變色更加“神秘個性”更受大眾喜愛,這也是近些年敦煌壁畫熱度越來越高的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古代的藝術生產,這是對古代藝術生產的尊重,也制造從各種視角來解讀的熱潮。不僅有對藝術作品的臨摹,還有紀錄片等現代媒體的方式將藝術生產“再生產”,變古代的藝術生產于當今時代之中,在各方學者等努力下古代的藝術生產的過程和產物都不再遙遠而陌生。
文化產業崛起,敦煌的藝術走入生活,大量的敦煌文創產品涌現市場,這也使得大眾將藝術 和生活聯系的更加密切。在現當代的大環境中,社會生產和藝術生產越發“融合”,而文創產品正是相互融合的產物——同時滿足實用功能和審美需求。這樣的文創產品種類繁多,和從前的旅游紀念品有著不同的面貌,其審美價值遠高于紀念性,相比簡單復制原藝術生產的產物更加市場化、面向消費者,各種類別的文創產品讓人眼花繚亂。藝術家設計師和商家聯合,將古代藝術生產的作品搬進現代化的生活當中,帶來文化熱潮和巨大的經濟效益。
除了實物化的再創作,回到1981年,不得不提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作品《九色鹿》和1993年的《鹿女》?!毒派埂犯鶕鼗捅诋嫛堵雇醣旧饭适赂木?,有著濃烈的敦煌風格。主創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從上海到敦煌尋求靈感,了解敦煌文化,整個動畫制作也最大程度保留了敦煌的個性,讓敦煌的故事動起來。《九色鹿》是成功的,也成為了無數80、90后的童年回憶,受到社會認可和一致好評,甚至將中國動畫也推上了巔峰。將古代藝術作品動畫化在當時是富有創新精神的嘗試也是成功的例子,推廣了敦煌壁畫和中國傳統藝術,并且從動畫本身來看也是具有超高的藝術性。
藝術生產和社會生產緊密結合,在這樣一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環境下藝術生產也轉型向數字化發展。敦煌研究院在2011年啟動了“數字敦煌”的敦煌保護虛擬工程,包括虛擬現實、增強 現實、交互現實三個部分,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讓大眾可以隨時隨地研究和欣賞。無論對于史論研究學者、美術工作者或者是大眾,這樣的數字化項目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減輕莫高窟的人流量負擔,最大程度上防止現有壁畫繼續氧化和脫落;另一方面推動敦煌壁畫藝術在互聯網的傳播與發展,延續了藝術生產,使敦煌為更多人所知。藝術生產數字化在社交媒體中有更加活潑的表現,如微信公眾號、微博、b站等等。還有一系列紀錄片,如央視《河西走廊》《敦煌》、日本NHK《敦煌莫高窟 美的全貌》等等,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越來越重視對古代藝術創作的保護和延續發展。紀錄片面向各個年齡段,內容也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數字化是互聯網的推動下 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而藝術生產的數字化也做的越來越好,始終站在科技的前沿,如vr技術等等,相信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家中戴上vr眼鏡在敦煌莫高窟中暢游。
藝術生產創造了審美的對象,為人們的社會精神生活增添色彩。它既感性、又客觀,既詩情畫意又具有目的性。藝術家不是孤獨的,他們的作品中暗含的是整個社會的氣息;藝術生產不是一塵不變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內容、形式各個方面都在變化。藝術,是人類文明最為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