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建民
東北師范大學
嗩吶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屬于雙簧類民族吹奏樂器,經絲綢之路由歐洲、東亞等地區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新疆的壁畫中也曾發現有古人演奏嗩吶形象的畫像,金元時期成吉思汗征戰過程中將嗩吶由內蒙古大漠地區帶入了中原平原等地區,外來的嗩吶也曾經被世人稱作“鎖吶”“蘇兒奈”“鎖奈”等音譯名稱。在明朝時期,古書中開始有嗩吶的描述。明代戚繼光曾在軍隊征戰中用嗩吶來鼓舞士氣。
明代中后期民間戲曲的盛行,讓嗩吶的地位得到提高,在傳統的戲曲演奏以及伴奏唱腔方面得以發展。清代初期嗩吶在宮廷音樂得到運用,在歷朝歷代的中國嗩吶的發展主要應用于戲曲伴奏、宮廷音樂等。
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嗩吶也深受著各地人民的喜愛,在印度的嗩吶是受人敬仰的,人們認為嗩吶的聲音是吉祥的,所以常常被應用于當地的婚禮,以及在宮廷音樂的合奏之中。印度嗩吶與我國的傳統嗩吶有所不同,其嗩吶哨片由四簧組成,高音和低音各兩個簧片,以至于嗩吶的高音沒有那么尖銳,聲音也越發得飽滿。印度嗩吶常常坐在樂隊的中間進行演奏主要的旋律,其后面的由多支嗩吶作和音伴奏與主音嗩吶旋律上對奏,類似于西方的銅管重奏。
2006年嗩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關于這項樂器早在西晉時期出現過,最晚在16世紀就在中國流傳了。著名的嗩吶傳統作品有山東風格的《百鳥朝鳳》《全家福》《抬花轎》《一枝花》等。嗩吶對于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在世界各地也是很受歡迎。同時,它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樂器,通過了解嗩吶的發展,也可以了解到中國的變遷。嗩吶主要分地方流派,傳統高音嗩吶主要流傳于山東、河北等平原地區,桿身木質,上好的嗩吶由百年老紅木或紫檀木制成,銅質的嗩吶碗,我們經常聽見的多為D調高音嗩吶,嗩吶的音色甜美、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尤其是近代的嗩吶大師,把中國的技巧性與實用性在演奏方面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民間走向舞臺,在全國各地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演奏的樂曲多為傳統民間的曲牌,并結合當地的地方戲曲演繹的曲目。當代著名嗩吶演奏家郭雅志曾經在美國與爵士樂隊進行合作,一首《駱駝行》讓世界人民認識到了,嗩吶這個樂器的靈活性與表現性。現代嗩吶按樂器分可以分為傳統嗩吶與加鍵嗩吶,嗩吶按大小和音高分類可以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嗩吶。在近代的嗩吶發展中嗩吶逐步從傳統的民間音樂發展,樂器既能演奏出傳統的民族調式,也能根據活塞的長度,把音高變成為半音,給嗩吶的曲目增加了不同的色彩,讓中國樂器嗩吶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從外形來看,加鍵嗩吶的結構好像西方的單簧管,哨片又與雙簧管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得不說中國的樂器發展之奇妙。加鍵嗩吶可以分為高音管、中音管、次中音管、低音管四種,低音的嗩吶為最大的嗩吶,反之高音嗩吶的結構類似與傳統嗩吶的大小,加鍵嗩吶的研究對民族管弦樂器的合奏中至關重要。加鍵嗩吶具有著很厚的音色,音準性極好,靈活性也很高,與傳統嗩吶相比它失去了傳統嗩吶演奏技巧如滑音、抹音等,音色由于完整的木材上面夾雜了金屬的按鍵,使得音色不太飽滿。在嗩吶的發展中,現代樂器和傳統樂器各有特色,也各有優勢。
嗩吶處理技巧與氣息,讓嗩吶吹出各個地域的風土人情,首先是了解該地區的生活方式還有地域文化是十分主要的,其次嗩吶的調門選擇,不同的嗩吶有不同的大小和調門,也有了不同的音色。
以樂曲《勝利秧歌》為例,該曲為河北唐山皮影戲的真實描寫,樂器由快板、慢板、快板華彩三部分組成,曲作者范國忠老師為地道的河北人,采用D調嗩吶作為該樂曲的調性,即采用D調嗩吶,按照筒音做5的指法進行演奏,而并非采用A調嗩吶筒音做2的指法。為什么采用D調嗩吶筒音做5,而不是A調筒音做2.主要是“音色”問題,也就是我要說的讓嗩吶吹出民族味,d調嗩吶約8寸,是高音嗩吶的代表,也是音色發響亮,清脆脆音色而A調嗩吶,是中音嗩吶的代表,音色低沉暗啞 ,中高音區柔美,不燥,這兩只嗩吶都能簡單的演奏出D調的調門。
秧歌作為我國民間文化的一種,是以活潑歡快的曲風和滑稽動作等一種表演形式。所以結合實際情況和曲目特點,該曲選用音色為響亮的D調高音嗩吶來演奏。
而另一首《西北敘事曲》也是D調作品,該作品講述了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文化,以及西北的故事,西北地區以陜北嗩吶為例,常常與鑼鼓笙等組成一個演奏的樂隊,陜北風格的嗩吶曲目吹勁足氣壯,痛快淋漓,讓人聽得蕩氣回腸。所以采用大A調嗩吶演奏,由于大嗩吶聲音渾厚,更能體現出西北人民的豪邁情懷,不同的樂器,同樣的調門卻有著不一樣的感覺。
那么如何用氣息的變化和演奏技巧來更好的詮釋這個作品呢,首先拿《勝利秧歌》這首作品為例,在歡快的樂曲中,技巧多體現在手上功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技巧,如打音,墊音以及雙吐等快速基本功的技巧,氣息只要平緩均可,對氣息上沒有太大的要求,另一部作品以《西北敘事曲》為例,西北人民的感覺就是豪爽,給人一種寬廣的感覺,所以曲目慢版部分偏多,也就是在氣息上增加了好多的情緒變化,如唇顫,氣顫,氣拱音,氣頂音等等,手上功夫要求并不是那么多,但是在每一個音符的處理上方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味道以及效果。
要找到這些地方的感情,必須要在譜面上找到合適的演奏技法,加上自己自身的理解從而變成一個讓大家所接受的味道。百鳥朝鳳是大家所熟知的炫技作品,其技巧性讓鳥兒活靈活現,嗩吶作品《畫眉序》是由著名嗩吶演奏家王慶忠先生創作并演奏的炫技性作品,此曲表現了畫眉鳥的活靈活現,在東北的氣候和溫度影響下,清晨在公園中的叫聲,對此曲描寫的畫面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不同的嗩吶作品有著不同的風格,即使完整的演奏出該作品,也要考慮其內在的美。傳統嗩吶的演奏技巧有常見的單吐音、雙吐音、三吐音、花舌、氣頂音等。選擇好一個演奏技巧運用在樂曲的處理當中十分的重要,如這段三吐的演奏辦法和平時練習的演奏方式有所不同,其模仿秧歌鼓點的感覺,如果按照正常的節拍來演奏就失去了它自身的特色,因此同樣的技巧在不同的樂曲處理方式不同。

嗩吶的調門選擇也十分的重要,小E調的嗩吶柔美細膩,常被用作模仿動物的叫聲《百鳥朝鳳》樂曲中,選擇了小E調的嗩吶進行模仿。與他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還有小海笛“小F”嗩吶,常用于模仿人的叫聲,選擇對的調門讓一個樂曲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
東北大嗩吶主要流傳于黑吉遼三省份,由柏樹木制成,東北大嗩吶分一尺三和一尺五兩種,和傳統嗩吶的音量相比更大,由于管身的長度增加,其音高也相對的降低,柏木制的嗩吶與紅木嗩吶相比音色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由飽滿厚重的音色變為凄涼低沉。東北大嗩吶常常在室外進行演奏,常與鑼鼓等進行合作,東北大嗩吶有特殊的演奏技巧,著名的嗩吶演奏家王慶忠先生曾說過,東北的嗩吶風格主要是豪邁,它特有的演奏技巧是用牙齒咬著嘴唇發出的聲音,《雪原紅纓》是東北大嗩吶的代表作之一。
湖北嗩吶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兩支嗩吶構成其巫音調演奏樂器(比傳統嗩吶管徑長)在楚國時期嗩吶的結構也較為原始粗獷,常常在宮廷中作為國樂的演奏樂器,類似于印度嗩吶的演奏形式和西方的銅管重裝的演奏方式,嗩吶和打擊樂以及長號的結合,讓巫音調的音樂有著獨特的魅力。隨著楚國的衰敗,巫音調漸漸流入民間,也就是現在的湖北地方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留了大量的楚國音樂風格,對研究古代音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陜北嗩吶的演奏風格和傳統嗩吶有異曲同工之妙,多為大小嗩吶同時演奏,高音嗩吶叫“張字兒”,低音嗩吶叫“拉筒筒”,與打擊樂器鑼鼓、和笙的伴奏下進行吹奏,偶爾還有其他打擊樂器如梆子,鐃鈸等。著名的陜北地方樂曲有《西涼涼》《大擺隊》等,陜北嗩吶的吹勁十足,讓人酣暢淋漓。
福建嗩吶也叫閩西大嗩吶,通常有兩種支嗩吶齊奏,稱“公吹”或“嫲吹”。所謂“公”為音色甜美,聲音高而亮,嗩吶小而短,反之“嫲”則為大嗩吶,其音色低沉渾厚。
嗩吶在演奏時經常使用循環換氣,讓音樂不停的流轉,一氣呵成。
此外地方嗩吶還有常見的用于伴奏花鼓戲的湖南嗩吶,江西嗩吶等。
嗩吶在正式舞臺的表演在國內的傳承發展良好,一場場大型的嗩吶音樂會,以及高校學生的不斷傳播,中央民族樂團為首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到了民族樂器,電影《百鳥朝鳳》的內容讓更多的人了解傳承的重要性,以及電影配樂新版的百鳥朝鳳的傳播,無一不是讓人們更進一步地了解民族音樂,了解嗩吶。吉林省民族樂團的大型音樂會《高粱紅了》在世界各地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嗩吶演奏形式,讓更多的人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嗩吶,讓嗩吶演奏的多樣性更好的得到了傳承。
嗩吶,在現如今已經從一個民族的舞臺逐漸進入到了國際的舞臺上,嗩吶演奏事業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它已經受到了政府的極大關懷和重視,越來越多的民樂演奏家開始對嗩吶這個樂器進行多方面的學習和深造。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使得國際間的音樂交流活動頻繁。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民樂文藝工作者進行國際交流演出,嗩吶作為主要樂器之一常常參與交流活動,嗩吶獨奏經常作為交流的主要活動之一。民族吹打樂與民族管弦樂團在奧地利維也納的演出,極大地說明嗩吶樂器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
各國嗩吶的傳承都有著不同的方法,如今嗩吶與爵士樂的配合,與西方交響樂團的協奏演出越來越多,國際演出的交流增多,不僅促進了國家的繁榮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弘揚了中國文化,弘揚了民族音樂,而嗩吶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印度嗩吶、法國嗩吶、朝鮮嗩吶等等地方的改革與新時代的嗩吶有了不一樣的傳承,即使各地文化有所差異,但是對嗩吶的演奏創新都有著提高,間接性地宣傳了嗩吶,得到更好的傳承。
新民樂是讓大家所容易接受的音樂,應該說這與新時期人們的審美發生了變化,一些現代人對民樂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合奏曲目,為了豐富民族樂器演奏的作品,在傳統的民樂中加上流行元素,正是當代新民樂的方法。本來各個民族樂器都有著自己的表現力,而在傳統和聲中缺乏延展性,有了電貝司和電吉他的加入,豐富了民樂的新方式,兩者取長補短使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著名的嗩吶演奏家馮曉泉先生就是現代音樂的提倡者,他將嗩吶的傳承與新發展與當代的流行元素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在現在的音樂課堂中,多數的音樂教育者以西方的音樂理論思想為指導,以流行音樂為輔助,對中國民族音樂存在忽視的現象,而民族樂器嗩吶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弘揚民族器樂文化,讓更多人來認識民族樂器認識嗩吶,提高學生對民族器樂的素質至關重要,嗩吶作為中國的傳統樂器,一些熟知的曲目等應該在課堂中被廣泛的教授。
作為師范大學一名嗩吶演奏專業學生,走進校園舞臺,讓更多的在校生們接觸到什么是真正的嗩吶,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能為中國民族音樂盡一份綿薄之力,竭盡所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樂,了解嗩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師范專業的學生,應該在未來的教育道路上大力弘揚民族音樂,而嗩吶作為民樂中的典型代表樂器更應該讓人所接受,讓更多的人喜歡上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嗩吶,讓嗩吶在發展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