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玲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中心,注重普遍的人文關懷的一種精神,它關注人的命運、價值、情感等要素,重視人的精神發展與精神世界,重視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是人類社會對于自身存在普遍認識的一種進步。狹義上的人文主義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廣義上的人文主義就是人本主義;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音樂藝術作品中,人文精神有著極其鮮明的體現,這些音樂作品或許產生于音樂家的情感迸發,或許產生于當時的社會背景,顯示了極其鮮明的創作姿態,創作出來之后經過人們的傳唱與流行,對于社會成員的精神面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將以某些經典的蘊含人文精神的音樂藝術作品為例,分為西方與東方兩大視角,探究在這些音樂藝術作品中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使得人們對自身的關注度提高,西方音樂藝術作品中,人文精神集中爆發的時間段是文藝復興以及之后,文藝復興時期包括之后的許多音樂家都通過創作藝術作品來抒發內心的人文情感。
以帕萊斯特里那的作品《釘十字架》為例,沒有過多復雜的伴奏或者和鳴,簡單的人聲合唱迸發出激蕩人心的力量,這種情感體現了作為自然人的共鳴,不僅是作品中隨性自然的情感抒發,濃厚的生活氣息與人情味也是使它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這一切都煥發著中世紀人文主義精神的璀璨光芒,人文精神反過來又極大地升華了作品高度。
以貝多芬杰出的代表作《第三交響曲》為例,起初貝多芬創作這首交響曲的目的是歌頌拿破侖的歷史功績,贊揚他反對壓抑人性的封建專制、實現了共和理想,但是當他得知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時毅然將作品改名,體現了作為偉大藝術家的鮮明人格特性,不屈從于強權而只是人的內心狀態 ;同時,作品中對于自由的渴求,充分體現了在當時社會狀態下民眾對于心靈自由的普遍追求,這種追求是人的主體意識的充分涌現,也是人文精神普遍傳播之后的必然結果。
以肖邦的作品《C小調練習曲》為例,在祖國經歷災難時,這位心系國家的愛國主義音樂家心生憤慨,感情迸發而出,心中的壓抑、不甘、苦楚一齊釋放,激昂的情緒發泄使得聽眾心中泛起類似的情感共鳴,對于祖國的深切的愛是人文精神的基本體現,肖邦將這種愛國之情以音樂藝術的形式更加直觀地展示出來,依靠濃烈而又流暢、極富抒情性的音樂語言,喚起了觀眾心中的人文精神。
在東方,人文精神自古以來就有鮮明體現,無論是在先秦時期還是后來傳統儒道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音樂藝術作品始終未曾忘卻對于人性以及人本身的關懷。
該首古箏以漁人載歌而歸為背景,描述了夕陽下漁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場景,通過極富感染力的旋律表達,仿佛讓人置身在夕陽之境中,整個古箏格調高揚、輕松優美,各個場景之間切換自如、順滑流暢,將漁人的自然狀態毫無隱晦地向聽眾展示,因而能激發起聽眾的廣泛共鳴,即人人都追尋純真美好、回歸自然的生活狀態,這才是人性本來的面貌。
這首曲子是中國著名民間藝術家阿炳的代表之作,深邃悠遠,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既有阿炳用悲憤的語氣表達對于自身遭遇的辛酸、不甘與抗爭,也同時能夠聽出阿炳對于經歷多舛磨難后生命的真切感悟,最終才明白豁達是最重要的,作為人一定要愛自己、愛生活,這才是對于生命的最高體驗;這首曲子感情廣博復雜,恰恰說明了人物內心情感的糾結與取舍,這種在舍與得之間的權衡,也許才是人文精神的寶貴之處。
這首創作于抗戰期間的音樂作品,有著其鮮明的時代背景,在激昂鏗鏘的旋律中,那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夠讓人無畏外來侵略,莊嚴雄偉、氣勢磅礴的精神激發了每一位中國人的愛國之情,這首創作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與外來壓迫的革命斗爭中,深刻代表了最廣大階層人民的意志,體現了中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抗爭的團結精神,這種直觀的精神力量,也是人文精神內核支撐的重要體現。
雖然東方和西方對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不盡相同,但是在最深層次的信念上,也就是對于人本身的解放和人性的追求,卻是一致的,正因如此,東西方表達人文精神的音樂作品才能夠具有超越人心、超越語言與種族的力量。
從表達方式來看,西方的音樂作品中人文精神表達都較為直接,體現了西方人理性的思維模式和外向的性格特征,這是由其西方本身的社會環境和傳統文化決定的;對于東方來說,人文精神的表達方式更加多樣,從古箏、二胡到歌曲等多種形式,同時對人文精神的表達也較為含蓄 ,能夠從中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含蓄內斂的特征,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整體環境。
西方的海洋文化與東方的大陸文化在本質上存在區別,這種區別在近代尤其是西方經歷文藝復興后體現地更加明顯,東西方在本身的傳統文化中都有對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但是表達方式和載體可能有所不同,這是我們理解東西方人文精神需要牢記的。
首先將會促進音樂教育質量提升。對高校學生來講,應該擁有較高的音樂技能以及表演技能。當前,部分音樂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存在缺失,而且也欠缺充足的情感表達,尚未能充分表現出音樂的魅力。但是在大學音樂教育中,教學內容的創新性不足,很難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內涵,所以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不斷提高學生人格的健全性,積極培養學生的精神層面,確保學生可以高度理解和掌握音樂。要正確引導學生的音樂態度,提高學習的投入度。借助人文素養教育,可以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學生分辨和接受音樂的水平。在大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和傳統美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尚未積極開設音樂欣賞課,諸多大學生比較依賴于聽流行音樂,對流行音樂進行分析,包含著積極、消極等類型,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一旦學生的音樂辨別能力欠缺,將會造成嚴重不利的影響。而借助人文素養教育的實施,可以給予學生音樂素養強大的保障,不斷提高學生音樂辨別能力。最后有利于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大學音樂教育的實施,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心理素質等,借助人文素養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說,必須要同時兼顧和培養專業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人文精神可能會以直觀或者隱藏的方式體現在音樂藝術作品中,在劃分中西方的視角基礎上,通過分析東西方諸如《英雄交響曲》以及《二泉映月》等經典音樂藝術作品,對于音樂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進行挖掘,在某些方面可以發現東西方的共通之處,即充分關懷人的價值以及人類的精神家園,也可以看到深層次的東西方在價值文化、社會環境和思維模式等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