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湘玉
江漢大學
原著的引進是音樂發展的初始狀態。這是外國音樂劇的一種本土選擇。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要充分了解西方音樂劇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理解這種藝術形式以美洲土著為基礎的原因。這只是理論認識。只有理論認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知道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所謂具體實踐就是引進原版,在引進原版音樂劇的過程中,我們熟悉西方音樂劇的產業化過程,包括創作、生產和運營過程。西方音樂劇的引進,開拓了中國音樂劇的市場,初步奠定了中國人對音樂劇藝術形式的認識。引進原著并不是最終目的,這有助于盡快拉近中外音樂發展水平的距離。
本土化概念與國際化、全球化概念密切相關,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國際品牌化的全球化擴張戰略下產生的。就音樂劇而言,我認為本土化就是把外來的藝術形式搬過來,翻譯成當地的語言,加入當地的語言或笑料,即音樂劇的本土化。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甚至不同的地區,都有自己的語言。為了使音樂劇能為公眾所接受,必須將語言翻譯成本國的語言,例如,在美國,使用的是美式英語;在法國,講法語;進入中國,不僅要講漢語,還要加入當地方言,這樣會更加豐富多彩。因此,語言要本土化,才能獲得當地的認同。其次要實現風俗習慣本土化,每一個地方的風俗與習慣不一樣,到了一個新環境,先接受當地的風俗與習慣,比如西方國家以擁抱、親吻為打招呼的方式,東方國家則握手寒暄表達熱忱,倘若一味的把西方的文化風俗搬過來,只會顯得與該國風俗習慣格格不入。有句話說“身在羅馬,行羅馬人之行。入境隨俗,尊重包容,才能同體共生。”因此風俗習慣要依循當地本土化,才能相融和。
原創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在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格局下,國際音樂界也在一定意義上對中國音樂提出了要求。我們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通過獨立的探索和獨立的思考,創作出具有我國獨創性的音樂作品。這不僅需要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風格,更需要我們自己的民族精神,它可以引起其他國家的重視和思考,給其他國家以啟示。
1.演出市場發展態勢良好
就全國各城市相比之下,上海的藝術資源更加豐富,藝術積淀更加深厚,藝術氛圍更加濃郁,藝術發展前景更加廣闊。這些無疑是推動上海文化藝術事業和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上海的文化藝術政策比較健全,《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從上海實際出發,著眼于加快“四個中心”建設和提高城市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并提出了“提高藝術產業整體發展水平”的可行目標。在表演藝術領域,明確提出“發展具有特色的舞臺藝術原創作品,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市場效率和持久表現力的原創保留劇目”,“不斷創新和發展適應城市特點和需要的舞臺藝術原創作品”。此后,上海市政府頒布、試行、修訂完善了《上海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財政扶持資金實施辦法》,堅持每年出臺專項資金申報指引,明確了對創意產業和文化藝術產業的支持,使其具有針對性和可持續性。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上海觀眾素質普遍較高,整體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也相對較高,對高雅藝術、實驗藝術、時尚藝術的認可和接受度都處于一個新的水平。
2.地理、區位優勢明顯
上海位于祖國的東海岸,歷來是中國經濟和文化最繁榮的地區之一。繁榮的貿易“帶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刺激了快速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帶動了藝術文化市場的興起。”上海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接受和因地制宜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西方音樂劇在上海的發展。音樂劇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是全球文化藝術整體格局中的新生事物。在中國,更需要經濟發達地區的支撐。
1.音樂劇的創作和運營難度大
創作一部好的音樂劇并不容易。音樂劇不同于一般的舞臺劇。僅僅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作為基礎是不夠的,還需要充滿悅耳的音樂與動人的舞蹈形成互補。一部完美的音樂劇不僅需要內容與形式的高度協調,更需要敘事部分與樂舞部分的完美統一。經典音樂劇之所以成為經典,在于情節、人物形象、語言(音樂語言、舞蹈語言、臺詞、戲劇詩等)、主題與場景的完美結合。優秀音樂劇的誕生是團隊合作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其中不僅包括音樂總監、編劇、作曲家、編舞等創作團隊,還包括制作團隊。百老匯音樂劇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不僅是因為其高質量的編排,更是因為百老匯音樂劇的經營管理有著自己的一套機制。從生產到經營,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沒有這一機制,許多措施就無法實施。
2.宣傳營銷手段尚顯單一
如果音樂劇的宣傳力度足夠大,那就成功了一半。國內的音樂宣傳營銷模式無非是廣告和媒體,往往缺乏主動宣傳、創意宣傳。比如一些音樂劇的海報制作只是對素描肖像的再現,再加上不起眼的標題,很難給觀眾留下有力的第一印象。從媒體上看,微信的普及為音樂作品的推廣和營銷提供了另一個渠道。一些劇團在微博、微信等官方賬號上進行了劇目宣傳,并利用免費看戲場所等公益平臺為粉絲提供福利。但事實上,真正閱讀公共廣播的微信用戶寥寥無幾。大多數用戶在收到微信官方賬號時,不會留意。
從宏觀方面講:要提升觀眾的興趣,就要揭去音樂劇的神秘的面紗,讓中國人了解何為音樂劇,引進外國音樂劇的同時,并投國人所好的創作中國音樂劇,這樣,便漸漸能夠提升觀眾對音樂劇的興趣。在中小學教育中,提高孩子的藝術欣賞水平和素養,從娃娃抓起,來提升對音樂劇的興趣。提升興趣的同時,不忘宣傳和普及音樂劇的相關知識和舞臺資料,這樣能夠同時達到擴大音樂劇市場和再次提升觀眾興趣的雙重目的。
教育是衡量一種文化能否立足并產生深遠影響的標準之一。音樂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和推動著音樂在中國文化舞臺上的繁榮。近年來,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從教育和專業化的角度看,這是逐步解決人才問題的途徑之一。聘請專業音樂教師,或與歐美音樂院校進行學術交流,將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學校在培養音樂人才方面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同時也要立足于人才音樂實踐的契機,即要有音樂表演的需求。因此,值得提倡的是,各學校都應培養優秀的音樂制作人和音樂家,以平衡中國音樂的發展。
音樂劇的發展雖然依賴于市場需求,但在音樂成長的初期,仍然需要相應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調控。發展自己的音樂劇,占領中國音樂劇的藝術地位,是繁榮民族文化的需要,符合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因此,在音樂發展的初期,國家應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一是適當加強對西方音樂的引進。邀請西方音樂團體到中國舞臺演出或邀請中國優秀團體排練原創經典音樂劇。二是在音樂人才培養上給予相應的財政投入和教師投入,完善音樂教育,給予定向分配。在中小學教育中,要提高歌舞劇的欣賞水平,使其文化根植于“祖國的未來”的核心。三是對門票價格問題進行宏觀調控,投入適當資金幫助藝術品市場平衡門票價格,或者鼓勵商業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支持藝術品發展,投身公益事業,不讓藝術品成為“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