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麗霏
魯迅美術學院
現實中無法追求的一切感性的宣泄都可以通過影像藝術來捕捉到,而統一的畫面背后往往是獨立精神的動態。藝術家利用影像來傳播和發展思維,他們想傳播的東西,那些觀者能接收到什么,在旁觀者的立場里一個影視作品的呈現是否是獨立于作品本身之外的另外一種詮釋,分析在感官的沖擊下,作品怎樣深入人心。
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日益發達,有關影像的藝術形式開始慢慢萌芽發展。開放的社會與先進的設備,產生了把客觀虛擬的事物與物理現實結合,從而發展的數字媒體影像藝術。也衍生了大部分的藝術創作及其活動。從傳統的單純敘事影像逐漸發展具有獨特魅力的影像藝術,與美學,心理學相互關聯使得影像更加具有視覺特征。
早在20世紀60年代,第一代激浪派影像藝術大師白南準就是把藝術與媒體、技術和文化等可視化元素分解組合,形成了信息可視化的融合再創作,因此被譽為了“視頻藝術之父”。他的作品在新技術與新藝術中尋找統一,堅持著“藝術與生活的交流”的主旨,他嘗試在音樂里加入其他的表現形式,將觀眾從被動接受藝術的聲音中解救出來,融入作品里成為一體,帶給觀者強烈的直面的感受沖擊。
1974年白南準將影像與裝置雕塑相結合,創造了一個在當時影響很大的藝術形式,其中經典的是《電視佛陀》作品,他將一座佛像對坐在一個播放著此佛像影像的顯示器前,顯示器埋在土堆里。這個作品深刻的含義是表現在禪宗里修行者在佛像面前冥想,打坐中將自己的佛心與佛靠近,自己變成了佛。白南準的藝術是通過自己的理解把哲學和藝術相結合,一個極為沖突又蘊含著禪意的作品,讓人忍不住去深思東西方文化,真實虛擬,從前與未來這樣的問題,傳達了藝術與感官之間的平衡統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電視在中國普及,也是中國影像藝術的轉折點到來,伴隨著電視帶來的視覺感官上的沖擊,大批的藝術家涌現。影像藝術在中國發展時間很短,卻經歷了幾個階段,比起其他國家雖起步較晚但卻豐富多元,影像藝術的呈現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大眾的接受能力很強,使得當代影像藝術擺脫了單一的形式,增加了很多功能和美化的新形態。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也在發展,人的意識和觀念也在不停地變換更迭。時代在進步,藝術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兩者是互相聯系不可或缺的。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到時代對于知識的迫切需求,獨特性也展現成為極其重要的一面,思想自由的人才能把墨守成規的僵硬的東西吸收變化自由創造具有獨特個性的事物,所以越來越注重個體差異的發展是時代進步的一個明顯特征,也是藝術發展必須經過的學習與改變。
1.觀點的多樣性
在哲學的范疇上來說,世界物質是具有多樣性的,世界具有包容性可以容納和接受多種文化和思想,對于人和社會和藝術都是同樣的,物質的多樣性是一個辯證的存在。在影像藝術的發展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派系,比如形式主義,超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寫實主義等風格的影像流派,他們都用自己對于這一藝術的獨特的理解來進行創作。所以,現在也有很多獨立風格的藝術家,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們的概念創作,反而是一種多樣性的大融合,大發展。
2.影像傳播的雙向性
對于觀者來說,在觀看中往往把影像中的人物當成自我,建立出想象,觀眾看到的影像會不自覺的參照著自身經歷過的事情,加以審視,仿佛在影像藝術的鏡子中審視著自我,這一過程中體驗者所看到的和創作者想表達的,往往不一定完全重合。
創作者創作出影像是為了表達或者抒發自己的見解,通過作品來對自己的思想體驗進行抒發和創作,而對于屏幕另一方的他們來說,不一定能體會到創作者在創作時所思所想,但是能夠通過視覺聽覺來自我分析,萌發出一種新的思想,對于創作者和觀看兩者來說,他們都收獲了自己想要表達和理解的東西,這是影像傳播過程中的雙向性所在。
3.作品的可聯想性
正因為多樣性和雙向性的存在,注定了影像作品是一定具有可聯想性的。藝術活動往往伴隨著意識活動,在精神上會對藝術作品有延伸的思考,觀賞者本身即是一種藝術思維的體現,影像藝術就是用來觀賞的藝術,而影像作品就是觀看過程中留給人遐想思考的作品。各種各樣的觀感,也會有多種多樣的聯想性,這是影像藝術的基本也是意識模型構建的體現。
生活與藝術越來越分不開,現在人民比起物質更向往精神追求,物質條件提升后,在娛樂文化方面更加重視,所以說藝術是來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特別是對于影像藝術這種和現代科技休戚相關的在新媒體方面發展的藝術形式。
1.影像藝術的技術革新
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出現了Video art形式的活動影像創作,在1988年的時候,中國的藝術家張培力拍攝了時長三個小時的影像,名為《30×30》。這個作品被稱為中國的第一部Video art,這可以說是中國影像藝術的發生點,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影像藝術之父”。
當時的中國,影像藝術作為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進入,藝術家對于影像藝術的接納是建立在中國一定的文化基礎才產生發展的,所以這種藝術形式在發展中存在著獨特的生長環境和土壤[1]。
藝術有很多東西是在學習中尋找變化,后人學習前人然后再結合自身進行再創作。不可忽視的是,藝術創作求新求異是創作者一直所渴望的。在20世紀以后,電腦技術和數字虛擬技術飛躍性的進步,不斷地演變豐富。數字藝術里裝置,行為,網絡藝術突飛猛進,不再是單一的影像。
2.混搭的現代藝術
“混搭”作為當代審美文化中的新生詞匯,來源于對英文“Mix And Match”的意譯,將不同材質,文化地域,領域等不可能,矛盾性的元素搭配,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流行文化[2]。這種藝術形式在各個領域都有發展,在影視傳媒方面也十分流行。將碎片化的內容重新組合分割,在影視作品和影像藝術作品中都有體現。可以說這是藝術上的分解重構,把各種不連續的場景事物串聯分布形成的一種新的影片形式,可以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現在社會生活紛繁復雜,節奏之快,大眾所接受的全是碎片化的事物,混搭式的藝術方法可以讓觀者在短時間去了解更多內容,并且模糊的視覺體驗會給他們留下很大的空間,來進行思考和想象。
《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1956年理查德·漢密爾頓的這一幅拼貼畫是被定義為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波普藝術作品,也是混搭藝術的體現方式之一,是件大膽的風趣性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新媒體影像的流行,加上的混搭的元素。藝術家能通過加入其他的設備,裝置進行影視作品上的混搭,帶給觀看者一種全新的視覺享受,同而對其他的感官產生共鳴,這是現代藝術的魅力,是新媒體技術的無限發展可能。
影像藝術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包容吸收其他各種藝術的元素和形象來豐富自身,組合以后形成一種嶄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使影像藝術成為一門綜合技術元素的藝術形式,使作品能夠在其他方面產生更多的可能。
影像精神可以理解為文化精神,影像藝術一直在探討和深入的都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影像藝術是貼近生活的藝術,所以影像的精神都是與人文有關。可以說,影像藝術本身多數是為了精神的慰藉,是為了反思,留念,探索生活,反應情感和內心而產生。
藝術家將影視作品建立精神構架,部分藝術家是為了創造內心獨立的新世界,其他則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無論哪種都是來自精神層面。影像的精神就是藝術家自身精神傳達給了觀者,成為了觀者的精神,這是精神傳播給另一載體后發生了質變。
1.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常見的,平時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會體會經歷的心理活動。影像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各種代表著作者精神的畫面,通過屏幕傳送進入觀看者的大腦,加上視頻中不同角度和視角的混淆,更加促進了自我精神的交流,進行心理上的暗示活動。影像作品釋放的是每個人在無意識中的愿望和情緒。把個人作品轉化為公共的體驗。
2.自我理想
人的心理是歷史的沉淀和延續,是現實環境的刺激和喚醒[3]。在現實生活中,好像大多數人在生活里的自我,與理想自我、應該自我之間會或多或少存在些許差異,這是一種很常見而且有趣的現象。拋開真實世界的分布,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心理系統。
創作者運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角度來詮釋影像作品。影像所表現的大部分都是情緒、理想、心情、想象加以整合的反映。在看到影像的時候大部分人習慣性把影像與自我融合,和影像中的情節故事融為一體,這是人內在本能欲望里潛意識的釋放。
潛意識稱作無意識,包括了個人的原始的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這種本能產生出來的欲望[4]。影像藝術像是現實與夢幻欲望的結合,它不局限于某一些固定的場景,可能是模糊的雙面性的,讓觀眾通過熒幕進入作品中,在接受這段影像的過程中,伴隨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像是自己做的一場夢,這是個人理想世界的呈現,感覺真實又虛幻。
視覺理想來源于人在觀察一個事物,在表象上產生一定的認識,在對社會的觀察和物質的體會中,又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這些認識體現了思維意識的理性。我們在生活中觀察世事的記憶,被影像所喚醒再現,制造出完美的虛幻現實。
人的大腦仿佛一個機器,能夠將視覺看到的物體通過意識自主的去進行精神構建,再造成為一個嶄新的心理上的圖像,同一個影像作品,在每個人眼里看來,都好像是不一樣的體驗。影片在精心的安排下,往往可以引人入勝,每個鏡頭都可以保持一種象征性的含義,這樣能打破了傳統的語言的局限,讓人關注的其實不會在故事本身,而是精神現象的完整體現。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像精神結構是日常存在的,有關于每個獨特的個體的關于內心和客觀現實的反映。精神模型就是連接了一個作品與觀看者的紐帶,通過感官傳輸到大腦在腦中根據心理需求和環境進行變化和再造。在每個不同的經歷的人的不同階段,讓單一的影像賦予不一樣的記憶。這與人的自我理想和自身人格都有著非常大的關聯。人性都是豐富多彩的,正因為這些色彩,才使得一件作品的獨特價值能夠被激發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