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騏
西安美術學院 影視動畫系
在做動畫角色設計的時候,創作者經常會面對一個讓人難以抉擇的問題:角色造型應該采用哪種風格,是歐美的還是日式的還是別的什么風格的,是相對寫實的還是相對變形夸張的還是兩者中和的。影響角色造型風格的因素有很多,有形體、結構、比例、表現方法等,本文主要探討比例對角色造型的影響。因為比例因素在三維動畫中較二維動畫中是一個更加完整的實體概念,所以傳統雕塑作品的比例更加值得探討。
在傳統的造型藝術——繪畫與雕塑中,風格的種類可謂是花樣繁多,在寫實和變形的兩大類之下,也包含著許多各不相同的寫實感覺和變形感覺。但是大家對造型觀的概括都有一種共識,那就是:西方國家(特指歐洲)的傳統三維美術造型中如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洛可可雕塑風格等都是以概括和提煉自然為主的寫實風格。東方國家(如中國)的傳統三維美術造型中如石窟佛像、墓室陶俑、玉雕等是以引申和表現自然為主的變形風格。不同風格的比例為動畫角色帶來不同的情感表達,塑造出代表不同文化內涵的角色。因此對角色比例的風格把控是一個深刻的造型問題也是讓角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關鍵要素。
動畫角色造型中的比例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風格要素。不同的比例關系會給角色帶來不同的性格,給觀眾帶來不同的精神感受。所謂比例風格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形體的特殊組合關系的概念。不同的藝術家,不同的流派或者不同的國家對于同一對象的內涵和表現具有不同的理解,久而久之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積累認同,擴大影響,一種獨特的風格就誕生了。
雖然動畫角色造型設計是一個新興的藝術門類,但不可以孤立的看待它,千奇百怪,各具魅力的角色造型看起來是藝術家主觀創造的產物,但實際上其內核與精神是深深植根于傳統的造型藝術當中的。正如安格爾所說:“后人的藝術只是靠了古希臘羅馬的遺產才得以更新。”
中國造型比例風格整體可以概括成抑制模仿自然為基礎的寫意造型比例。自然是人類的老師,人類在自然中發現了規律,建立了美的準則,通過對自然美的理解和提煉無數偉大作品得以創造。但與此同時,人在自然中也會受到種種威脅,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天災,人們在這些災害面前無能為力,發現了自身的渺小,便對自然產生了距離感和敬畏感,希望找到慰藉。于是在藝術創造活動中,人們希望可以得到神靈幫助的心理需求建立了起來,東方宗教中“神”的概念就出現了。神人,神獸的形象比例與真實對象差異巨大,其造型比例構成一方面來自人內心對“神”的需求,另一方面來自對規律的掌握和對現實感受的抽象。如饕餮青銅紋樣將鼻孔,眼睛、眉毛等五官的比例強化放大顯得猙獰恐怖、西漢霍去病陵墓雕刻《伏虎》《馬踏匈奴》等將結構簡化,四肢頭部比例加粗加大顯得氣勢雄渾、東漢石雕《避邪》拉長身體,強化胸部比例呈現”S”型顯得勇猛無畏、魏晉隋唐佛造像提出佛像專門比例與真人做出區分等,無不展示了一種超世俗,超人性的造型特點。西方史前和非洲原始部落的雕塑造型如《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基克拉澤斯人像》等也同樣體現了抑制模仿自然的造型比例風格,但不具有整體的代表性。
相反于中國,西方造型比例風格可以概括成模仿自然為基礎的寫實造型比例。古希臘羅馬雕塑可以說是西方造型比例發展的根基和典范,后期西方的文藝復興藝術、巴洛克藝術、洛可可藝術中的雕塑與油畫甚至現代的CG造型藝術無不從中汲取著營養。古希臘人在對自然形式的觀察中建立了美的比例標準,建立了理想的人體比例,后世在達芬奇《神圣比例》、丟勒《人體比例四書中》也繼續豐富了古希臘的比例理論。西方造型比例就是植根于這樣一種科學、嚴謹、理想的造型觀之下的。
中國也存在著一些模仿自然的造型作品如秦皇陵與真人等大的《兵馬俑》,但這并不能作為一個歷史的潮流,只能算個別樣本,不具備中國造型比例風格的典型性。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多樣的文化和觀念得以廣泛交流與傳播,在動畫這一集各家所長,技術,藝術與文化綜合表現的平臺之上,動畫創作者們為贏得票房和認同集各種風格的表達優勢于一身,讓觀眾所看到的最終藝術風格呈現早已并不是一家獨大。但各國動畫行業發展速度、先后、水平不同,各國各地本身處在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也造成了一定的風格差異。
歐美文化開放外向,注重個性表達,其動畫也是如此。歐美動畫以華納、迪士尼、皮克斯為代表的動畫風格,最初的2D動畫以《米老鼠》《小鹿斑比》《獅子王》為代表,擅長夸張的動作與動植物擬人化,動畫角色以真實動物為原型,結合角色性格賦予角色或可愛或兇惡或威嚴的造型。之后從《玩具總動員》開始進入全新的3D動畫時代,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沖擊享受。動畫角色造型風格多樣,沒有特定的比例設計公式,但總體以夸張角色性格表現為目標,如塑造超人會增大拳頭、肩膀寬度和胸腔的比例,縮小頭部,胯部比例顯得超人更加具有力量和威風,塑造小丑等反派角色會使身材比例扭曲瘦小,加大五官比例以表現陰險奸詐。
日本文化相對歐美較為含蓄委婉,所以動畫造型也更拘謹一些。日本動畫以2D動畫為主,代表動畫有《鐵臂阿童木》,《哆啦A夢》和宮崎駿系列作品等,整體角色造型設計上五官上簡單概括提煉,多放大眼睛比例,注重眼睛質感細節,縮小鼻子嘴巴比例,顯得柔和甜美,精致概括;身體上人物比例少有歐美式的夸張強化,變形幅度較為溫和。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面對文化沖突時兼容并蓄,造型風格除吸收本土文化養分以外,也積極吸收先進外來文化,角色造型中容易看到歐美和日本動畫的影子但同時也保持著自己的特色。中國動畫起步雖較早但發展受到限制速度較慢,早期動畫以萬氏兄弟的《鐵扇公主》《大鬧天宮》、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小蝌蚪找媽媽》為代表,造型風格吸收年畫,國畫等傳統藝術精華,角色造型比例上注重體積組合的優美線條韻律;近些年來的《哪吒·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姜子牙》等動畫電影大熱象征著中國動畫的復興,影片中的角色如哪吒中負責看管結界的結界獸的造型比例,以三星堆的青銅文物為原型,五官立體抽象,鼻子嘴巴眼睛的比例得到強化,帶來了極強的表現力;反派角色申公豹的面部比例像尖錐下巴,高聳顴骨和加大加長的鬢角塑造出一個腹黑險惡的小人;姜子牙在整體比例模仿真人之下風骨十足的臉型和十分結實干練的細小腿使姜子牙看起來堅毅、強勢、正義、充滿國味;四不像的造型原型更是直接來源于先秦古籍《山海經》。總的來說,中國動畫造型的比例風格是傳統與現代、寫實與寫意、東方與西方風格的有機結合。
造型比例永遠也研究不完,就光拿人型角色造型舉例來說,一個人身上的體積,形體大的小的、整體的、局部的數不勝數,其中的比例組合關系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更別說真正的動畫創作還要涉及到很多幻想有機生物或無機生物角色的造型比例設計,如果靠窮舉法學習肯定是不行的。筆者認為形成風格最重要的還是要認識自己,了解和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在作品中體現自己對美的認識和情趣。動畫角色之所以區別于自然人,是因為動畫角色包含了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和審美理念,同時也是與文字動畫劇本設定巧妙合二為一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造型純粹對自然的復制毫無意義,對其他優秀風格的直接抄襲也會使作品如同學院派一樣呆板,失去生機和靈魂。個人的小“自我”創作是這樣,國家民族的大“自我”創作也是這樣,要做自己,要深深的發掘自己,當獨特的“自我”,當充滿生機活力的“自我”。只有這樣“自我”的風格才能受到尊重和認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風格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古希臘的理想造型比例作為西方藝術成就的高峰與典范也是在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和一千多年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后才有如今世界對其的認可。中國風格、中國比例、中國動畫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