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蘇素,顏華東
細菌感染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約25%~35%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并發細菌感染[1-3]。一旦發生感染,會加重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導致治療難度增加,影響預后。研究顯示感染使失代償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DC)患者的病死率增加約4倍[4]。因此,更準確地預測和診斷DC患者感染的發生,對于內科綜合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腎上腺髓質素前體(pro-adrenomedullin,pro-ADM)是一種在炎癥和感染過程中具有細胞因子性質的激素,比腎上腺髓質素(adrenomedullin,ADM)更穩定[5]。Pro-ADM已被證實在膿毒血癥的診斷和預后評估中有著重要的意義[6]。本研究檢測了DC患者血清pro-ADM水平,探討了pro-ADM在感染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意義,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可借鑒的指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肝病科住院的DC患者,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肝硬化診治指南》的標準[7],急性失代償事件包括明顯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和細菌感染。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評分[8]、終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評分[9]、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評分(Chronic Liver Failure-Consortium Organ Function score, CLIF-C OF評分)[10]均按照相關標準計算。感染的診斷參照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1]。排除標準:肝臟惡性腫瘤或其他晚期惡性腫瘤、并發嚴重的心力衰竭、尿毒癥、腦梗塞、呼吸衰竭、妊娠、艾滋病、乙型肝炎肝衰竭。該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血清Pro-ADM檢測 采集外周靜脈血,使用EDTA真空管抗凝,1000 r/m離心15 min,吸取血清,保存于-80℃冰箱。采用新型夾心免疫熒光分析法檢測血清pro-ADM水平(武漢Cusabio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1 基線資料 本研究共收治469例DC患者,其中240例患者由于各種原因被排除,其中2例年齡小于18歲,2例合并艾滋病,1例合并妊娠, 89例合并肝臟惡性腫瘤或其他晚期惡性腫瘤,10例合并尿毒癥或其他嚴重的肝外疾病, 25例接受了特定的治療或肝移植,103例合并乙型肝炎肝衰竭,8例數據缺失或失訪。在最終納入的229例DC患者中,男性148例,女性81例;平均年齡為58.5±12.4歲;其中乙型肝炎125例,酒精性肝硬化32例,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炎2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21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6例,丙型肝炎2例,血吸蟲病1例,隱源性肝硬化16例;肝功能分級CTP B級53例,C級176例;患有糖尿病36例。在28 d和90 d,死亡14例(6.1%)和28例(12.2%)。
2.2 感染與無感染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在229例DC患者中,發生感染60例(26.2%),其中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24例(40.0%),肺部感染19例(31.7%),敗血癥8例(13.3%),尿路感染6例(10.0%),皮膚感染2例(3.3%)和膽道感染1例(1.7%)。感染與無感染患者病因、腹水和肝性腦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感染組血清總膽紅素、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pro-ADM水平顯著高于無感染組(P<0.001,表2)。感染組各預后評分均顯著高于無感染組(P<0.001),其28 d和90 d病死率顯著高于無感染組(P<0.05,表1)。

表1 感染與無感染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表2 感染與無感染患者實驗室資料【】比較
2.3 多因素回歸分析 經Logistic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預測DC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平均動脈壓、上消化道出血、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總膽紅素、INR、血鈉、白細胞計數、血肌酐、血小板計數、C反應蛋白、pro-ADM及各個預后評分。再次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pro-ADM和MELD評分是預測肝硬化患者發生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2.4 影響28 d病死率的多因素分析 經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ro-ADM、白細胞計數和MELD評分是28 d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表3)。

表3 影響患者28d病死率的COX多因素回歸分析
2.5 血清pro-ADM聯合指標預測DC患者感染的ROC曲線 血清pro-ADM、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MELD評分預測DC患者感染的AUC分別為0.674、0.709、0.742和0.712;血清pro-ADM聯合白細胞計數和C反應蛋白預測感染的AUC為0.787,而pro-ADM聯合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MELD評分的AUC達到了0.824(圖1)。

圖1 各指標預測DC患者感染的ROC曲線
細菌感染是導致DC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并且與DC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關[3,4]。雖然其他肝硬化的并發癥,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或肝癌的獨立死亡風險都在穩步下降,死于敗血癥的風險卻增加了[3]。因此,細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
ADM是由腎上腺髓質產生的一個含有52個氨基酸的小肽[12]。ADM是在生理應激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包括血管舒張、抗炎和殺菌等作用的多功能肽[12]。膿毒血癥患者血漿ADM和ADM基因水平升高[13]。然而,ADM能迅速地在血液循環中被清除,使得其測定結果不可靠[13]。Pro-ADM有著更長的半衰期,可間接反映反應血漿ADM水平,而且檢測方便[14]。研究發現血漿pro-ADM在膿毒血癥患者顯著升高,而且循環血pro-ADM水平在膿毒血癥患者比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患者的水平更高[6]。Pro-ADM還可以預測惡性血液病發熱患者局部細菌感染和與SIRS有區別的膿毒血癥[15]。此外,pro-ADM與嚴重膿毒血癥相關的低血壓有關,因此被認為是風險評估和預測膿毒血癥預后的較好的標志物[6,16]。
本文入組的病例均為本院DC住院患者,診斷和治療規范。本研究發現肝硬化并發感染患者血清pro-ADM水平顯著高于肝硬化無感染患者(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pro-ADM和MELD評分是預測肝硬化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Pro-ADM預測肝硬化患者感染的ROC曲線下面積僅為0.674(95%可信區間為0.609~0.734)。然而,pro-ADM聯合白細胞計數和C反應蛋白預測感染的ROC曲線下面積可達到0.787(95%可信區間為0.729~0.839),顯著優于pro-ADM、白細胞計數或C反應蛋白。COX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pro-ADM、白細胞計數和MELD評分為DC患者28 d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P<0.05)。
肝硬化感染患者血清pro-ADM水平升高可能與以下2種機制有關。首先,ADM基因表達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上調,包括內毒素和細胞因子[17,18]。肝硬化感染患者血漿內毒素和內毒素相關細胞因子水平升高[19,20]。因此,內毒素血癥或細胞因子可能刺激肝硬化感染患者ADM的產生;其次,肝硬化感染患者血清ADM水平升高可能是腎清除率降低的結果。既往研究曾發現血清ADM水平在腎衰竭患者升高[21]。然而,DC患者的ADM系統仍有許多未知的發生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