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婕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
美育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有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經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重視,因此在美育中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學生個人,都不再單純地追求美術知識的獲得,而是希望通過美術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美術專業知識,又能提升學生的精神內涵,從而更好地改善應試教育中的不足,培養更多具有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
康德說過:“美是道德的象征。”美術可以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感情,并具有以情感教育人的獨特魅力。美術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情感道德素養的關鍵手段。美術的內容、形式和藝術觀念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在參加美術活動或欣賞美術作品時,學生可以感受到人類的情感、道德之美以及精神進步的力量。在美術活動中,學生欣賞和感受藝術之美的過程是道德感知與道德情感升華的過程,因為美術能通過情感和理性激活學生的道德情感,最終凈化學生的靈魂。
各種類型的美術作品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會根據作者的主觀想法進行不同的美學技法運用與邏輯思維情感融入,并且,多數畫作都較為抽象,學生若不具備優良的審美觀則很難理解其中的思維邏輯,而大學美術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則能夠在教師指導的過程中,更好的對各類型的畫作進行欣賞,深入挖掘其的藝術內涵,從而更好的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為提升自身審美觀念提供強有力的思維保障。
創新能力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取決于其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難度往往大于形象思維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重視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其創新能力。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最大限度地發揮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形象思維中的作用,強化學生對美的理解,并改善他們的形象思維方式,以彌補其抽象思維的缺陷。
美術教育的實際教學方式是向學生教授如何繪畫以及對于繪畫技巧的掌握,但并非僅僅局限于此,在學生參與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其會通過一些的繪畫技巧或名畫賞析等活動去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并追求美,并且通過其自身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創新能力的發揮,還能夠推動其更深入的去了解繪畫意義,并不斷積累對于各類個性化事物的欣賞能力,不斷為其提供美學啟示,幫助其開拓藝術眼界。
高校主要以校園文化活動來進行美育教育,而部分活動存在影響力、引導力不足、內容流于形式等問題。部分高校美育課程的開設僅限于美術技能訓練的選修課程。從學生層面看,學生美育常識缺乏,審美能力不足,對美的認識局限。對于美的追求易于大眾化、從眾化,不能夠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與判斷能力,明確認知真善美。部分同學對高雅藝術、經典創作等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美學素養與美的認識,難以在生活中發現美與創造美。
對于美術這門學科來說,部分高校過于注重對學生技能的訓練,并且嚴重忽略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在美術課堂上主要表現為教師比較注重美術技巧和技能的教學。雖然說美術技巧和技能是美術學習的基本功,但過于偏重這方面的訓練,會使得學生缺乏對藝術的深入理解,進而缺乏藝術上的創新意識。這也是阻礙中華傳統文化有效應用于美術教育中的重要因素。
美育作為一門綜合的學科,涉及多個專業領域,不僅要求教育者有著深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同時還需豐富的人文知識,以及專業的藝術素養。在高校的美育教學中,大部分是由藝術類專業或文學專業的教師承擔,易使課程成為簡單的技能技法課或是文學賞析課,忽視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與審美情感的陶冶。
美育不僅關乎整個社會意識和社會風氣的良好呈現,同時關乎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個人本質力量的展現。美育的實質在于教會受教育者去了解真善美、美的歷程,升華美的認識,進而得到一種身心愉悅的情感體驗,能夠理解自然之美、社會之美、人之美,最終能夠形成良好的人格與完整的情感。在體驗與創造美的過程中,教會受教育者用審美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的事物,培養良好的審美意識,同時提升個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需要正確認識與對待美育,樹立大美育觀。它既不同于德育,更不等同于美術教育。在美育教育中,需要以大美育觀來進行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之美、人格之美與藝術之美。美育不僅隱含于的美育課程之中,還內隱于校園的時間、空間之中。在開展各類美育教學與活動時,需不斷充分挖掘美育的相關元素,將其貫穿始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按照美的規律、學生的認知特點、大美育觀進行合理的布局與設計,通過環境影響、人文渲染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教育,實現全方位、全面的美育教育。
美術,“泛指創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美術是藝術門類之一,它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比如顏色、紙張、畫布、泥土、石頭、木材、金屬等,塑造出可視的平面或者立體的視覺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思想觀念和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也稱之為造型藝術、視覺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大多數學生對美術的了解就是素描、速寫和色彩,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認識美術,加深學生對美術的理解:從專業角度講,學生所畫過的素描、速寫和色彩,只是屬于繪畫領域的專業基礎;從生活環境上講,我們的城市規劃與建設、道路規劃與施工、室內設計與工業設計以及服裝設計和生活用品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與美術有關;同學們在學校學習素描、速寫和色彩,就是為將來從事各行業工作打下扎實的美術專業理論和技能基礎。這樣,教師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對美術進行新的認識和理解,就能使學生很快接納美術教育。
從古至今有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可以直觀地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地理風貌、人文情懷等等,總的來說,美術作品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可以再現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文化傳統。比如通過《簪花仕女圖》,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唐代的宮廷生活、服飾文化、社會風潮流等等,從而通過這些美術作品的展示,引導學生深層次地了解唐代的歷史人文知識。通過《清明上河圖》,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宋朝時期的社會風俗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些都是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展現。對于這些作品進行深入理解,可以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接觸到人類文明的經典,體會到不同時期的文人情懷,另外還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對于人文知識的探究興趣,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豁達的人文情懷,進而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美術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人是美術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新時代高校美術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使命。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挑戰,相關人員還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