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
武漢東湖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
隨著我國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對高質量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適應社會人才市場的需要,我國大部分高校把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就需要高校根據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重新定位課程體系、知識模塊和培養方式,對藝術設計類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讓學生學以致用。
近幾年,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并不樂觀,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動手能力較弱,表現能力不強,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完整、清晰地表達出來。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目前,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主要強調知識的傳授,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為中心,以單方面的知識灌輸為主,缺乏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占主導作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很難適應設計創意產業。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設計體驗,啟發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和設計實踐,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今后的設計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教材中知識點與實際應用相互脫節比較嚴重,新出版的有些教材結合設計應用發展的最新形勢和特點,并在吸收國內外設計界權威專家豐碩成果的基礎上,針對高校設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編寫而成。教材內容更新慢,會限制教師教學的發展,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從2003年起,國家教育部為監督高校教育質量,對全國各大院校進行五年一次的教育評估。各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為了使本校師資力量達到評估標準,大量聘用具有研究生、博士生學歷的應屆畢業生。這些教師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大部分實踐經驗不足,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具有博士生學歷的藝術類教師,多是以藝術理論研究為主,設計實踐較少,只有學習經歷,難以將設計經驗融入教學當中。他們很少注重各設計行業的設計標準、設計規范,這樣會導致學生對行業標準不熟悉,設計的作品難以適應市場的要求。
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師除了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表現能力、感知能力、審美能力、文化素養能力、想象創新能力、知識更新能力等,還應該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技能。
設計類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的特點,涵蓋內容豐富,一方面要研究物質技術層面內容,另一方面又要研究藝術精神層面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寬泛的知識面。高校對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應重視藝術修養的全面培養,幫助學生認識到美的內涵,啟發設計的靈感,開闊設計思路,使設計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設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教學目標的定位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設計表達能力,能夠熟練運用相關設計類軟件,具有得體的交流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首先,通過專業和行業認知教育,為學生提供美術基礎知識和設計基本技能,強化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和手繪造型、平面構成、色彩搭配等藝術設計基礎能力,以達到補其所缺、養其所長的目的。其次,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藝術修養和對職業領域的認知,讓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國內外藝術設計以及創意表現的相關知識,提高其專業能力,培養其專業技能。最后,高校應將校內項目綜合創作與地區發展、社會項目實時結合,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包裝并宣傳自己的藝術成果,為之后的實習、就業、創業打下穩固基礎。
傳統的教學是根據學科進行教學組織和課程設置,這種方式安排的課程內容是孤立的,與其他課程的聯系不緊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強調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及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進行學習,目的是以盡可能接近工程實際的項目為載體,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獲取知識(自主學習)、共享知識(團隊合作)、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總結知識(技術創新)、傳播知識(溝通交流)。基于這一理念,課程結構設計應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將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
在課程設置中,通識課程比重可以偏低。基礎課比重較高,以增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為重點。專業課比重最高,以擴展學生知識結構和創造能力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學以致用。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企業的項目引入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與企業合作的項目中獲取經驗,提高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有助于畢業后更好地建立自己的職業規劃。努力實現“專業、產業、創業”協同創新,方法為:①突破專業界限,把專業教育升級為學科與行業教育;②擊穿學科屏障,面向產業發展需求,推進學科交叉創新;③打破教育壁壘,把學校教育融入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大潮。
另外,在高校可以多開設一些針對各學科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創新創業觀。設計者創業可歸納為以下三種類型:①主導型創業:設計者若具備領袖素質與遠大目標,就應該整合產業資源、挖掘產業項目、聚合創業團隊,主導推進創業;②參與型創業:設計者若只具備技術能力,也可以參與創業團隊,從設計師升級為技術合伙人;③崗位型創業:設計者若暫時找不到創業機會,可以先進入各大產業領域,用創業者思維干好本職工作,并爭取從技術崗位職員成長為產品經理、項目經理,提升全鏈創新能力,打下未來事業發展的基礎。
藝術設計類教材內容需體現新技術、新成果,突出應用性、先進性、創造性,應包含實踐教學內容。教材的編者需把握最新的設計思想與教學理念,吸收前衛的設計成果,并將自身的設計經驗融入到教學當中。在編寫過程中,精選具有典型風格意義的設計與制作的作品作為案例來剖析,并注重學生與教師的交互,結合生活體驗,挖掘深蘊的傳統文化內涵,力求教材內容和教材結構的創新。設計類教材應具有內容新穎、案例經典、圖文并茂、結構合理、通俗易懂等特點。
目前,高校的學分制打破了學年制的限制,是其主要的教育管理方式。但其實目前的學分制是學年學分制,它的框架是在一個學年內完成的學分指標,意思就是一個學生要修完學分就得讀滿四年的書。學年學分制最大的缺點就是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人才的能力。完善學分制建設有助于填補這一缺點,其主要措施就是在充分尊重學生時間和精力的前提下,推行彈性學時制和自由選課制。彈性學時制是以學歷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為參考,學生修滿所要求的學分就可以提前畢業。自由選課制就是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和專業,并且可以同一學科內跨專業選修課程。
“大學之為大學,即在其擁有一種學術沒有疆界的世界精神,真正的高校應該是一個沒有疆界的學術世界。”推進各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的資源共享,可以提高我國藝術類教學的整體水平,有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總之,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作為自己發展的目標,積極開展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旨在培養具備專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課程結構要以學科知識為主線,體現培養目標,便于專業人才培養的實施,保證課程學時、學分設置的科學性,使其符合教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