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波,殷常瑜,張錦祥,黃永勝,黎凱,劉思景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骨科,廣東 湛江 524003)
股骨頸骨折屬臨床常見骨科疾病,好發于老年人[1],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股骨頸骨折發生率明顯升高。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較多基礎性疾病,加之年齡較大,故治療過程中也存在較多困難。既往臨床多通過內固定或保守治療方式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易產生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遠期效果不佳。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較好地改善了傳統內固定及保守治療中的不足,可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2-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80例,進一步對比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A組、B組,每組各40例。A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 (72.58±2.37)歲;骨折類型:GardenⅢ型16例,Ⅳ型24例;左髖關節17例,右髖關節23例;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壓19例,高血脂10例。B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2~85歲,平均年齡(72.41±2.28)歲;骨折類型:GardenⅢ型17例,Ⅳ型23例;左髖關節19例,右髖關節21例;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壓20例,高血脂8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可見股骨頸處明顯移位;②無惡性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③意識清晰,可配合治療;④單側股骨頸骨折;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系統功能異常;②無法耐受本研究手術;③伴有老年癡呆、癲癇等精神障礙;④臨床資料缺乏。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如血尿常規、心電圖、X線檢查等,對基礎性疾病給予針對性治療。此外,A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全麻,保持仰臥位,手術入路方式選擇后外側入路,逐層切開皮膚組織后取出關節囊,將髖關節內旋及外收后將股骨頭取出,植入股骨柄生物假體,并對髖臼內軟骨進行清理,人工髖臼的選擇需根據髖臼大小,調整股骨柄與髖臼位置,檢查髖關節置換完好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B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手術過程與A組相同,在術中僅需植入人工股骨,無需安裝髖臼。兩組術后均采用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3~5 d,保持髖關節處于外展中立狀態,引流管于術后2 d拔除,髖關節功能鍛煉于術后3 d開始。兩組均采用天津嘉思特華劍醫療器材公司提供的手術材料,其中A組使用股骨柄假體及髖臼假體,B組使用股骨柄假體及雙極人工股骨頭假體。
1.4 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兩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②疼痛程度:分別于手術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表(VAS)評估兩組的髖關節疼痛程度,滿分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烈。③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術后隨訪6~12個月后行X線檢查,采用Harris評分表[4]評估兩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該量表包括功能 (47分)、疼痛 (44分)、肢體畸形 (4分)、關節活動度(5分),總評分100分,總評分≥90分為優,70~89分為良,<70分為差,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④并發癥:記錄兩組的切口感染、髖部疼痛、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
2.2 疼痛程度術前,兩組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A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B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VAS評分比較(±s,分)
?
2.3 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A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顯著高于B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2.4 并發癥A組發生假體松動2例,髖部疼痛、切口感染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4/40);B組發生假體松動、切口感染各4例,髖部疼痛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50%(11/40)。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P=0.045)。
由于老年群體骨強度較差,加之骨質疏松等骨質問題,股骨頸骨折治療期間多因局部血運較差等因素導致骨不愈合或股骨頭缺血、壞死。因此,選擇合適有效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既往臨床多采用骨折內固定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該術式具有復位效果好、操作簡單等特點,但對于骨質疏松嚴重的老年患者而言,骨質保持力較差,術中需大面積剝離軟組織,對骨折斷端施加壓力,極易破壞局部血管,造成股骨頭塌陷或壞死,導致術后骨折端不愈合。近年來,隨著髖關節假體技術日益完善,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常用的髖關節置換術式,術中將人工假體固定于正常骨質上,重建髖關節正常功能。半髖關節置換術術中僅需植入人工股骨,無需安裝髖臼,操作較為簡單,但術后易出現假體松動等并發癥,適用于身體素質較差的老年患者[5];而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將髖臼假體與人工股骨一同置換,能夠提高二者的配合度,較好地預防髖臼軟骨對股骨產生的摩擦,利于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兩種術式的手術情況相當,但全髖關節置換術較半髖關節置換術可更有效地促進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療效更為確切。
綜上所述,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相比,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明顯改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減輕術后疼痛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但該術式操作較為復雜,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優先選擇該術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