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瓊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4)
退行性腰椎滑脫癥(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屬骨科常見疾病,患者若出現持續性疼痛應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以便恢復椎間隙高端,維持運動節段的穩定[1]。其中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與斜外側腰椎椎體間融合術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均可治療腰椎退變椎間盤病變、滑脫等,而選擇何種術式治療DS是臨床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問題。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較PLIF與OLIF治療DS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DS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符合《脊柱外科學》中DS相關診斷標準[2];②術前經X線、CT、MRI診斷為單節段DS;③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②既往存在腹部、腰部手術史者;③合并脊柱腫瘤、脊柱結核者。將行PLIF治療的39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行OLIF治療的39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6例,女13例;年齡43~80歲,平均年齡(60.28±2.04)歲;滑脫分級:Ⅰ級22例,Ⅱ級17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0.25±2.01)歲;滑脫分級:Ⅰ級20例,Ⅱ級19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PLIF治療:患者全麻后取俯臥位,術前C臂機定位目標節段,沿棘突作正中直線切口,切口范圍包括上下各一正常椎節,逐層暴露橫突、上下關節突關節,按照Weinstein解剖定位法,于C臂機下在滑椎及其下位椎體中置入2枚椎弓根螺釘;椎板咬骨鉗去除上位椎板下半部分、部分上關節突;硬膜囊及神經根剝離后顯露纖維環、椎間盤,切開纖維環,清理椎隙,使用椎間融合器試模從小到大依次撐開椎間隙,滿意后選擇合適椎間融合器,將同種異體骨置入椎間隙及融合器,置入椎間融合器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并放置負壓引流管1根,依次縫合切口,術畢。觀察組采用OLIF治療:患者全麻后氣管插管,取臥位,術前C臂機透視下定位病變節段,于目標節段前4~6 cm處作切口標記,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三層的腹部肌肉,到達腹膜后間隙,沿著腹壁內側向后用食指從后面向前清掃腹膜組織追蹤到腰大肌;手指保護下將導針放入目標椎間隙前1/3,使用擴張套筒逐層擴張,根據皮膚到達目標椎體后緣的深度,安裝規格適宜的擴張通道,利用X線機定位,確保通道在理想位置;在目標椎間隙側方將椎間盤切開,清除髓核,鉸刀處理上下軟骨終板,打穿對側的纖維環,椎間融合器試模從小到大依次撐開椎間隙,滿意后選擇合適的椎間融合器;將人工骨(同種異體骨)放入融合器中間的空腔置入椎間隙;C臂機透視下觀察融合器位置,當位置滿意后沖洗傷口并逐層縫合,術畢。
1.3 評價指標①圍術期相關指標:記錄兩組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②腰椎功能障礙: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3]評 估 兩 組 的 腰 椎 功 能 障 礙,包 括 疼 痛 強度、生活自理、提物體等10個條目,每個條目0~5分,分值越高,表明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③并發癥:術后隨訪3個月,統計兩組的神經根損傷、腰腿疼痛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相關指標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觀察組39 3.14±0.47 156.25±8.21 93.44±5.71 7.16±1.02對照組39 5.53±0.66 248.09±12.46 123.69±6.87 10.84±1.23 t 18.421 38.437 21.147 14.382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手術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手術用時(min)
2.2 腰椎功能障礙術前,兩組的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的ODI評分均較術前降低,但兩組的ODI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OD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ODI評分比較(±s,分)
?
2.3 并發癥隨訪3個月,觀察組發生1例神經根損傷,并發癥發生率為2.56%;對照組發生1例神經根損傷、2例腰腿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7.69%;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4,P=0.608)。
當DS患者保守治療無效時需通過腰椎椎體間融合術來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該術式可將存在相對滑移的椎體進行復位與內固定,形成一個單元來阻斷相對移位的趨勢,避免脫位再次復發,減輕臨床癥狀[4]。但臨床上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入路方式較多,選取何種入路方式治療DS尚無統一標準。目前,PLIF是臨床應用較廣泛的術式,可通過切除錐板、關節突關節部分來對神經根進行減壓,并利用融合器撐開椎間孔進行間接減壓,可使滑脫的椎體復位,進而改善腰椎的力學平衡[5]。但需要注意的是,PLIF操作雖較為簡單,但早期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較慢,且應力遮擋可導致融合失敗。OLIF是在總結各種融合術的優點與不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術式,具有以下優勢:①手術切口較短,術后恢復較快,患者的接受度較高;②不直接進行減壓,而是利用不同大小的融合器進行間接性減壓,可避免損傷神經根,進而降低繼發腦脊液滲漏的發生率;③不置入椎弓根螺釘,可避免椎板損傷,且對脊柱穩定結構的破壞相對較小[6]。但是該術式在建立通道過程中可能損傷腹膜、節段動脈等,且間接進行神經根減壓,術中減壓效果較難判斷[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用時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相較PLIF,OLIF治療DS在減小患者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縮短患者手術用時與住院時間方面效果更好。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兩組的ODI評分均較術前降低,但組間無統計學差異,且術后3個月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表明PLIF、OLIF兩種術式均可有效改善DS患者腰椎功能障礙且安全性相當,這可能與兩種術式均可有效恢復椎間高度,提升脊柱前韌帶和肌肉負重能力相關。
綜上所述,PLIF、OLIF均可有效改善DS患者的腰椎功能,且安全性相當,但OLIF治療的切口長度較小、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用時與住院時間均較短,更利于患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