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敏,劉陽陽,劉拴鋒,王慧利*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護理部,2介入科,河南 鄭州 450099)
腦血管病是指由多種因素導致的≥1個腦血管發生病變引發的短暫性或永久性功能障礙的疾病統稱。腦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類,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以腦梗死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為主,在腦血管病患者中占比≥75%,高發于老年群體[1-2]。據調查[3]顯示,腦血管疾病病死率在我國居于首位。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革新,介入治療已在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部分患者因對手術的恐懼心理較重,對預后療效極為憂慮,致使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術后康復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是在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生命體征及評估相關檢查結果后,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負性情緒及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患者268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34例。對照組中,男性有68人,女性有66人,年齡區間在48~75歲,平均年齡為 (67.32±7.48)歲;研究組中,男性有73人,女性有61人,年齡區間在49~76歲,平均年齡為(68.12±7.1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腦血管狹窄病變標準;②符合血管內介入手術指征;③患者及其家屬均充分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顱內動脈瘤及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存在心理障礙及精神障礙者。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進行健康宣教及術前注意事項提醒,術中監測患者的一般情況和生命體征,術后監測患者尿量并給予切口護理。研究組給予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步驟如下: (A)量化評估。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生命體征,結合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依次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根據層級的不同分別制定針對性的分層護理措施。 (B)分層護理。根據護士的學歷、職稱及工作經驗進行分級,一級護士由主管護師或護師組成,二級護士由護師和高年資護士組成,三級護士由進修護士和低年資護士組成。由各級別的護士對各個層級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一級患者由1名一級護士、1名二級護士、2名三級護士構成的護理小組來提供護理服務,二級患者由1名護士、2名二級護士來提供護理服務,三級患者由1名二級護士、1名三級護士來提供護理服務。 (C)術前護理干預。術前對患者的身心狀態、病情及腦血管介入部位條件進行評估,針對患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做好預防措施;對負性情緒較重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導。 (D)術后護理。①康復護理:術后要求患者肢體制動,護理人員定期為患者按摩,以利于其肌力的恢復,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②飲食指導:叮囑患者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保持排便通暢。③心理干預:對患者的情緒狀態進行評估,實施適當的心理干預,減輕其憂慮情緒,緩解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應對疾病的信心。④嚴密監測患者術后的生命體征,若出現異常,及時告知臨床醫生并給予對癥處理。患者出院時,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需戒煙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并定期回院復診。
1.4 觀察指標①應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患者焦慮情緒:評分<7分,無焦慮;處于7~14分之間,存在焦慮;評分>14分,明顯焦慮。應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抑郁情緒:評分<7分,無抑郁;7~14分,存在抑郁;評分>14分,明顯抑郁。評分越高,焦慮、抑郁情緒越重。②通過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及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WMS-Ⅳ)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認知功能和記憶能力。MMSE量表共7個維度,總分30分,評分處于27~30分為正常,低于27分表明存在認知功能障礙;WMS-Ⅳ量表包含10個核心分測評,分值越高,表明記憶能力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干預后,兩組的HAMA評分和HAMD評分均顯著降低,研究組的HAMA評分和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HAMA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134 20.28±2.43 9.18±3.11 22.08±4.52 9.94±3.27對照組 134 20.07±3.16 13.93±3.31 22.16±3.59 16.85±3.53 t值 0.610 12.106 0.160 16.623 P值 0.543 0.000 0.873 0.000 HAMD評分
2.2 兩組的認知功能及記憶能力比較干預后,兩組的MMSE評分和WMS-Ⅳ評分均顯著升高,研究組的MMSE評分和WMS-Ⅳ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MSE、WMS-Ⅳ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MSE、WMS-Ⅳ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MMSE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134 21.33±2.41 28.57±3.66 46.38±5.28 59.87±6.52對照組 134 21.45±2.36 24.71±3.42 46.13±5.34 53.72±6.06 t值 0.412 8.920 0.385 7.998 P值 0.681 0.000 0.700 0.000 WMS-Ⅳ評分
據調查[4]顯示,我國成年人腦血管意外的年發生率為150~200人/10萬人,發病年齡也逐漸趨向年輕化。腦血管支架介入手術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但腦血管介入手術仍舊仍在一定的風險,其術后并發癥也不容忽視。多因素導致的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也會導致患者的康復效果不佳,若發生腦出血及腦血管再度梗死,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給予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的研究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MMSE、WMS-Ⅳ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以上數據均表明,對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患者實施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其術后康復,緩解其負性情緒。分析原因在于,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在護理過程中強調患者之間的個體差異,注重預防措施,充分貫徹人文關懷精神。在術前評估患者的病情,進行分級,再合理分配不同級別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實施系統化、個性化護理。研究[5]表明,在高預見性、高細致性的護理服務下,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提升,焦慮抑郁情緒也得到有效緩解,治療依從性提升。
綜上所述,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術后康復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