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麗英,羅運靜,黃柳燕
(河源市婦幼保健院 產房,廣東 河源 517000)
分娩是女性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胎兒脫離母體獨立存在的過程,但自然分娩會使產婦產生劇烈疼痛,影響自然分娩的進行;其中第二產程是宮口全開至胎兒分娩的一個過程,此過程中初產婦所需時間長于經產婦,增加了初產婦的痛苦[1]。臨床分娩技術在不斷改進,其中在體位的選擇上具有較高的差異,目前多采用平臥位,但對胎盤血液循環以及產婦的腰椎曲度有較大的影響[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改良式體位護理在低危初產婦第二產程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低危初產婦的臨床資料,根據在第二產程中護理措施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傳統平臥位護理,40例)和觀察組(改良式 體位護理,40例)。對 照 組 中 年 齡21~33歲,平均(26.84±3.26)歲;孕周37~41周,平均 (39.14±1.27)周;新生兒體重2.78~3.74 kg,平均 (3.26±0.35)kg。觀察組年齡22~35歲,平均 (27.13±3.47)歲;孕周37~41周,平均(39.25±1.21)周;新生兒體重2.70~3.80 kg,平均(3.28±0.40)kg。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初產婦,單胎妊娠;②正常范圍女性骨盆;③足月生產;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伴有妊娠合并癥;②伴有心肝腎基礎器官疾病;③凝血功能異常;④伴有婦科類疾病;⑤胎兒生長不正常。
1.3 方法兩組低危初產婦均在入院后首先進行健康宣講,告知分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緩解產婦的心理壓力,減少不良妊娠結局;其次對產婦進行適量的營養補充,密切監測胎心和子宮收縮情況;最后產婦從待產到分娩完成均有家屬或護理人員在場,給予產婦心理支持,增加產婦分娩的信心。對照組給予傳統平臥位護理干預:初產婦在第二產程宮口全開后,取平臥位在產床上進行分娩,將床頭抬高,產婦雙腿放在產床的腿架上,呈向上屈膝并向外展開的狀態,指導產婦正確呼吸,在宮縮期時放松大口吹氣,宮縮間期屏氣用力,待胎兒的頭部露出3 cm左右,醫生用左手控制胎兒的分娩速度,右手不能離開產婦的會陰處,在宮縮間期指導產婦用力,娩出胎頭,隨后將整個胎兒娩出,并立即剪斷臍帶。觀察組給予改良式體位護理干預:初產婦在第二產程宮口全開后,根據產婦情況和自身選擇采用合適的體位進行分娩,產婦躺在產床上后,將床頭抬高60°左右,產婦雙腿放在產床的腿架上,呈向上屈膝并向外展開的狀態,產婦雙手抱住大腿或膝部,根據宮縮進行正確的呼吸,配合宮縮自然用力,待胎兒的頭部露出3 cm左右,醫生用左手控制胎兒的分娩速度,右手不能離開產婦的會陰處,在宮縮間期指導產婦用力,娩出胎頭,隨后將整個胎兒娩出,并立即剪斷臍帶。
1.4 評價指標①記錄兩組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總產程時間。②記錄兩組的產后出血量,并采用Apgar評分[3]對出生后5 min的新生兒進行評估,正常:8~10分;輕度窒息:4~7分;重度窒息:0~3分。③記錄兩組的分娩結局(自然分娩、剖宮產)。④記錄兩組的母嬰并發癥(尿潴留、盆腔感染、宮頸裂傷、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程時間兩組的第一產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第二產程時間、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產程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的產程時間比較(±s)
總產程時間(h)觀察組 40 5.73±1.83 30.88±4.80 6.25±1.20對照組 40 6.05±2.47 35.15±6.95 6.86±1.47 t 0.658 3.197 2.033 P 0.512 0.002 0.045組別 n 第一產程時間(h)第二產程時間(min)
2.2 產后出血量及新生兒Apgar評分觀察組的產后出血量為(290.26±75.16)mL,低 于 對 照 組 的 (348.24±80.7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3.325,P=0.001);觀察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為 (8.54±1.45)分,高于對照組的 (7.52±1.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3.019,P=0.003)。
2.3 分娩結局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為92.50%(37/40),高于對照組的72.50%(29/40);剖宮產率為7.50%(3/40),低于對照組的27.50%(11/40);組間差異有統計 學意義 (χ2=5.541,P=0.019)。
2.4 母嬰并發癥觀察組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母嬰并發癥情況比較[n(%)]
低危初產婦在生產的過程中,會因為體位的選擇不適而造成分娩過程中出現體位綜合征,對患者的子宮造成壓迫,導致回心血量下降,從而引起不良妊娠結局;同時,近年來初產婦出于對自然分娩疼痛等方面的擔憂,致使剖宮產率不斷上升,但部分初產婦的各項指標均符合自然分娩的標準[4-5]。研究[6]提出,為提高初產婦自然分娩率,降低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痛苦程度,尋求更為有效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第一產程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第二產程時間、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產后出血量低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母嬰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改良式體位護理干預對于低危初產婦的效果較好。分析原因為,改良式體位護理通過在產婦第二產程宮口全開后,將床頭抬高至60°左右,使產婦的盆骨傾斜向下,降低胎兒的順產阻力,使胎兒沿著產軸自然下降,縮短產程,減少分娩過程中新生兒窒息的發生情況;改良式體位在分娩的第二產程中,有助于幫助醫生對產婦和胎兒進行監測,幫助助產者進行助產操作,增加產婦自然分娩的概率,降低產后出血量[7-8];還能夠為醫生提供清晰的視野,在產婦出現緊急事件時進行緊急處理,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新生兒預后。
綜上所述,改良式體位護理可縮短低危初產婦的第二產程時間,降低產后出血量,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新生兒Apgar評分,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