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媛,何炳芳,黎清俏
(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1成人精神女科,2康復科,廣東 茂名 525200)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 (schizophrenia,SP)患者的臨床癥狀逐步消失,但由于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不足,缺乏一定的人際交往技能,加之精神疾病易復發,患者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1]。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改善精神疾病癥狀,而在預防疾病復發、改善患者生理功能等方面欠佳。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從心理角度出發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系統化干預,通過團體活動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以幫助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恢復正常生活[2]。本研究通過對康復期SP患者實施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探討其對患者社會功能和自尊水平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住院治療的康復期SP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納入標準:符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SP診斷標準[3],病情處于穩定階段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發育遲緩等精神類疾病者;存在活動障礙者。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觀察組:女22例,男18例;學歷: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7例,高中8例,中專及大專8例,本科及以上11例;年齡30~69歲,平均年齡(45.58±5.23)歲。對照組:女21例,男19例;學歷:小學及以下10例,初中6例,高中7例,中專及大專9例,本科及以上8例;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 (45.62±5.24)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營造安靜整潔的住院環境,保證患者的安全;向患者和家屬講解SP發生機制及注意事項;嚴格遵循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密切觀察用藥不良反應,出現異常立即匯報醫生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 (A)準備階段。依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等將其分成5組,每組8人,開展疊羅漢、畫自畫像等小游戲,鼓勵患者自我介紹,使團體成員相互認識。 (B)實施階段。①疾病知識講解。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利用PPT、視頻等講解SP臨床表現、預后、用藥等相關知識,采用有獎競答等方式,使患者認識到堅持用藥的重要性,課后小組相互分享患病癥狀。②克服病恥感。觀看《美麗心靈》等電影,觀影結束后小組積極討論,分享觀影感悟和體會。③克服自卑心理。以“我的優點”為主題開展演講活動,回顧個人成績;患者之間進行對視練習,互相贊美對方,使患者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優勢,引導患者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④作業療法。安排患者參加美術、烘焙課程,學習作畫、烘焙過程中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采用展示成品、分享品嘗形式,讓患者體驗成功的快樂;指導患者打太極拳、跳舞、跑步等運動,以情景模擬形式開展社交禮儀、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訓。 (C)結束階段。采用“許愿樹”引導患者規劃和計劃未來,患者分享參加團體訓練的感受和心得,總結團體活動經驗。
1.3 觀察指標于干預前和干預30 d后評價兩組的社會功能、自尊水平。①社會功能。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4]評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3個條目)、動性和交往能力(5個條目)、社會性活動能力(4個條目)三個維度,共12個條目,采用0~4分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則社會功能越好。②自尊水平。采用自尊量表[5](self-esteem scale,SES)評價,包括我對自己持肯定態度、我感到自己有許多好的品質等10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法,總分40分,得分越高則自尊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SSPI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的SSPI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30 d后,觀察組的SSP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SSP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SSPI評分比較(±s,分)
社會性活動能力干預前 觀察組40 8.22±1.24 9.18±1.27 5.02±0.54對照組40 8.20±1.23 9.15±1.21 4.98±0.52 t 0.072 0.108 0.338 P 0.943 0.914 0.737干預30d觀察組40 9.78±1.04 11.82±2.14 7.88±1.12對照組40 8.98±1.06 10.56±1.34 6.54±1.01 t 3.407 3.156 5.619 P 0.001 0.002 0.000時間 組別 n 日常生活能力動性和交往能力
2.2 兩組的SES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的SE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30 d后,觀察組的SE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SE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SES評分比較(±s,分)
?
康復期SP患者常會擔心疾病復發,加之他人和社會的偏見、婚姻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常常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致使自尊水平降低。藥物治療可在生物層面控制患者精神癥狀,但未能使患者重新融入社會,并呈現出社會能力低下、自我評價低等問題,患者一時難以適應社會環境[6]。康復期患者的個人感受、體驗對康復后的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十分重要。常規護理干預重視對患者疾病癥狀的護理,易忽視對患者自身行為的矯正,不利于疾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30 d后的SSPI、SE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可促進康復期SP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自尊水平。謝平[7]的研究表明,康復期SP患者經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后可提高康復效果,改善患者自尊水平,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的開展,能夠為患者提供較好的人際互動氛圍,通過團體內人際互動、患者間相互影響,促使患者認識、探索、接納自我,從而更加積極發現、尋求周圍環境的支持,有助于自我成長和發展[8]。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更加強調系統、專業的心理干預,通過恰當、合理的引導,給予患者心理、精神支持,利于保持情緒穩定,幫助患者在互動中改變固有觀念,使其正視現實、消除自卑,以正確態度看待疾病和其他事物,從而促進自尊水平的提高。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利用團體成員間的相似性、普遍性,患者通過集體活動相互給予真誠的反饋,能夠獲得積極的情感支持,促進自我接納的情感體驗,有助于社會功能的改善。團體的整體功能對患者的心理、行為改變具有重要作用,團體本身也能為患者提供一種溫暖、支持和互助的環境,利于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真正融入社會。
綜上所述,規范性團體康復訓練可促進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自尊水平,有助于增強患者主觀幸福感,利于患者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