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茵妮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 廣東·肇慶 526000)
信息化主要利用網絡信息系統實現對工作中產生的各類數據進行集中收集和再加工,產生優化后新的數據信息,從而為相關人員制定決策以及作出相應部署帶來巨大便捷。當前階段,各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統主要被用來進行教學管理,在幫助實現更加自動化的信息錄入和信息管理上帶來了便捷的同時,仍存在著難以完成對數據進行全面和高效的深度挖掘以及對數據更加智能化分析工作。且對收集來的各類數據缺乏系統的建模和優化功能導致了當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難以充分發揮反向指導學校工作的潛能。因此,順應時代對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數字化管理的要求,需要在以往單純信息收集和錄入功能的基礎上,構建能夠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匯總和分析的新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體系。例如,在高校的圖書館管理系信息化的應用使得電子門禁和信息化借閱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實現進一步的數據匯總、挖掘和分析對各類圖書的借閱情況等信息進行分析,可以幫助學校和圖書館在每年的圖書添補工作前做出詳細參考,從而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整并做出購買決策。因此,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探索高校的教育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創新途徑對發揮其內在優勢和潛力有著重要作用。數字化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的應用還可以將學校的學生信息、師資隊伍建設情況以及各類課程的開設情況等信息納入其中,通過利用數據對比技術進行科學分析,能夠實現對高校學情和教情等狀況的深度挖掘,從而為高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設置提供重要依據。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實現數字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創新建設是引領和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
第一,現代化的理念: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以強大的硬件基礎設備為基礎,同時,其應用的深度和廣泛程度受到使用者對其思想認識的影響。因此,推動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離不開提升使用者對現代化教育思想的認知。
第二,網絡化的載體: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拓展了電子媒介的使用空間,帶來了諸如電子教科書、網絡書庫等教育資源的不斷更新換代,在豐富學生的學習素材的同時,為學生進行教育資料的存儲和查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輔助學生學習上展現出了巨大優勢。
第三,個性化的對象:順應現代化教育的改革發展潮流,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性正在不斷提升,其自主選擇課程和教師的權利得到了充分保證。尤其在個人課題選擇和研究上,學生通過現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平臺可以不再受到學習地點的約束,可以隨時隨地的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因此,現代化的教育平臺建設是培養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的重要路徑。
第一,缺乏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實現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但是當前仍存在較多高校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落后導致教育信息化建設仍停留在設想階段。相關網絡技術支持的不到位也嚴重制約著智慧校園的建設,帶來的是高校教學系統不能實現有機結合,為高校教學平臺的數據共享帶來了障礙。
第二,存在安全上的漏洞。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安全上的漏洞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教學信息系統的安全關系著廣大師生的正常教學或學習活動的安排等。因此,包括學校在內的社會各界必須對高校的信息化系統的安全建設給予力所能及的技術支持。
第三,信息技術和日常教學融合困難。信息技術的不斷應用必然對高校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已有高校在不斷適應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但距離兩者融合發展的目標仍存在著巨大的空間,相關部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傳統的高校教學信息管理往往存在著效率低下、海量數據處理困難等問題。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在數據處理能夠展現出其處理上的巨大優勢。在信息化建設中,基礎功能的保證、課程管理的建設以及學籍管理的擴展是保證其系統完善的根基。詳見圖1。

圖1: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統
第一,基礎功能的保證。高校可以利用系統中的部門管理、教職工管理以及賬戶登錄等功能完成人員統計和崗位部署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高校各學院也可以利用該系統的基礎模塊實現相應的數據管理工作。教職工管理模塊的應用可以幫助學校迅速查詢到教職工的全部信息,實時辦理其人事變動工作。在權限范圍內利用賬戶登錄的方式可以幫助高校相關人員進行不同種類職工的劃分登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避免因為賬戶和密碼的一致產生登錄角色的混淆。
第二,課程管理的建設。課程管理的建設是保證高校對教學更全面和更便捷管理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利用課程管理模塊迅速展開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教學方法的部署和教學效果的評估。在教學過程的調控過程中,各教師可以完成教學內容的填寫和調整,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地安排。學校可以根據教師必備的課件等上傳的內容對教師的教學過程質量進行管理。在教學方法的部署上教師可以利用該平臺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效果,從而對學習方法做出相應的部署和調整。同時,學校也可通過該平臺完成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匯集和管理,掌握學生的學習任務和課程選擇進度。在教學效果的評估上,學校可以通過該平臺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集中匯總和層次劃分,根據其考試結果掌握教師的授課情況,并以此為參考對教師進行合理的教學效果評估,督促教師不斷提升其教學質量。
第三,學籍管理的擴展。學習管理功能也是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籍管理內容包括入學與休學管理、畢業管理、在校期間獎懲信息以及成績管理等。學籍管理主要對學生的入學和休學情況、畢業情況和在校的獎懲情況和學習成績進行管理。高校學生在入學時,學校可以通過該系統完成對學生電子檔案的存儲等工作,為學校掌握入校學生的專業分布等學生信息提供了便捷條件,同時,在學生休學時,學校同樣可以通過該系統完成相應的管理工作。學生畢業時,學校可以通過該系統及時地將學生的檔案向其單位所在的人力資源部門進行轉移。高校還可以通過該系統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獲獎信息和懲戒信息以及學習成績進行錄入和統計,完成對學生學籍的管理。
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需要高校的領導層不斷提升對現代化教育管理的認知水平,樹立信息化建設促學校發展的意識,從基礎設備和現代化的思想認識兩個層面形成促進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局面。同時,高校教師在加強自身向現代化和信息化教學思維轉變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不斷適應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提升自身融入現代化教學和信息化學習的素養和能力,將教育信息化建設作為推動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新手段。
高校領導層要能夠不斷貫徹和落實國家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指示,緊緊圍繞教育資源的合理投入和多層次系統建設,制定相應的方案,實現教學管理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詳見圖2)。同時,相關方案的制定必須務實現狀而非好高騖遠盲目跟風,必須對資金的分配進行科學合理的把控,避免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只有這樣才能帶來了信息化教育建設的蓬勃和可持續發展。

圖2: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在對其進行科學評估和不斷創新改進中實現其動態的發展,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為保證學校教學管理良好發展的推動力,形成高校的全體師生在教學以及學習管理上無可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