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甜
(江蘇省東??h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江蘇 東海 222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腰椎間盤中髓核、軟骨板及纖維環各部分發生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受外力作用,使椎間盤發生髓核突出、纖維環破裂,進而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出現腰腿與下肢坐骨神經呈放射狀疼痛,其中腰4~5、腰5~骶1發病率高達95%,多以腰部疼痛、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癥狀為臨床表現[1-2]。本研究用身痛逐瘀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56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接受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33~71歲,平均(52.86±6.95)歲;病程1~3年,平均(23.27±6.74)個月。觀察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35~72歲,平均(53.25±7.43)歲;病程2~3.5年,平均(22.65±5.84)個月。兩組性別、病程、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X線片、CT等常規檢查,脊柱存在側彎情況,病變椎間盤存在變窄可能;②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貧血、甲亢及高血壓等疾?。虎谘芯壳伴L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及非甾體類藥物。
兩組均給予針刺治療?;颊吒┡P位,放松肌肉。取腎俞、大腸俞、關元及L3-5夾脊為主穴;足太陽膀胱經疼痛、麻木取飛揚、昆侖、委中及承山為配穴;足少陽膽經位置疼痛取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及丘墟。用型號為26~28號的毫針,留針20~30min,視耐受度為宜。以腰部、臀部及下肢循經為進針順序。腰部夾脊、腎俞向脊柱方向進行斜刺,針刺深度一般為2~3寸,環跳穴進行深刺,以下肢放電感為宜,其他穴位均進行直刺,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法,保持重度刺激量。急性期每日1次針刺,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好轉,每隔1天進行針刺。療程14天。
觀察組加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當歸、紅花、桃仁、川芎、沒藥各10g,赤芍、牛膝、五靈脂、羌活各15g,延胡索20g,香附、地龍各12g,桑枝30g,甘草6g。水煎取汁500mL,每日分早晚2次服用,日1劑。7天為一療程,總療程為14天。陰雨或寒冷天氣腰部冷痛或癥狀加重加獨活、木瓜,腰腿部有針刺痛感、舌質瘀斑加三棱、莪術。
腰椎功能及疼痛癥狀改善情況,中醫證候積分。
腰椎功能及疼痛癥狀改善情況用JOA腰腿疼評分、ODI生活質量評分及視覺(VAS)評分法對治療前后臨床疼痛癥狀、腰椎功能改善情況進行有效評估。JOA腰腿疼評分系統是由下腰痛、腿部疼痛、步態、感覺障礙、膀胱功能、直腿抬高等項構成,滿分29分,分值越低表示腰椎功能越差。ODI生活質量評分50分制,主要包括生活自理、坐立、站立、步行、疼痛強度、性生活、提物及社會生活等10項內容,各項目分部設有6個選項,每個選項各計0分、1分、2分、3分、4分及5分,分值越低表示功能障礙越輕。視覺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滿分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
中醫證候積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依據,按癥狀評估腰腿、下肢放射疼痛程度,滿分6分,無痛用0分表示,輕度疼痛用0~2分表示,中度疼痛用2~4分表示,重度疼痛用4~6分表示,分值越低表示腰痛、腿痛、下肢放射疼痛程度越低。
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治愈:經X線片檢查顯示恢復正常,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直腿高抬高于70°,可恢復正常水平。顯效:經X線片顯示明顯好轉,疼痛癥狀已消失,直腿抬高可達30~70°。好轉:經X線片顯示有所緩解,疼痛等臨床癥狀基本緩解,直腿抬高小于30°。無效:經X線片顯示未改善,疼痛等臨床癥狀并未緩解。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JOA評分 ODI評分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8 8.05±2.12 13.76±3.25 29.32±5.75 13.58±3.25 7.43±1.85 2.96±0.77觀察組 28 8.13±2.04 18.69±3.72 30.73±4.64 8.17±1.95 7.25±1.79 1.74±0.37 t 0.475 5.142 0.358 7.328 0.632 9.120 P 0.532 0.023 0.844 0.019 0.547 0.036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8 12.93±2.03 8.71±2.63觀察組 28 13.43±2.86 5.21±2.92 t 0.154 4.125 P>0.05 <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以腰部活動受限、腰痛、下肢麻木與放射性疼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骨科常見疾?。?]。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多是由腰椎間盤中纖維環與髓核等部分發生退行性改變,使纖維環發生斷裂、髓核發生突出,壓迫或刺激神經根而產生腰痛、下肢麻木及疼痛等癥狀[4]?,F代醫學多采用保守或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其中保守治療主要包括骨盆牽引、營養神經藥及非甾體抗炎藥等,對緩解局部癥狀效果顯著,但也僅能起到改善作用,難以達到根治效果[5]。手術手段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方式,一般針對病情較為嚴重患者,但術后易發生諸多并發癥,影響手術成功率與臨床預后。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痹證”“腰痛”范疇。中醫認為其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是由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引起的。外感風、寒、濕等邪氣、勞損外傷及邪氣乘肝腎虧虛浸入等因素是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誘因,當寒氣結于肌骨經脈之中,經久不散,當發生勞傷過度、扭、閃、挫、跌等情況,則易使筋脈受損,造成經絡阻滯,從而引發腰腿疼痛癥狀[6]。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以補益肝腎、活血行氣及通痹止痛作為原則。
針灸通過刺激相關穴位,借助中樞系統有效調節機體系統平衡,從而緩解腰腿疼痛等臨床癥狀[7]。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培補腎氣、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功效顯著。委中穴對腰背部經脈氣血具有疏通作用;腰陽關、大腸俞等穴位對疏通腰部經脈、經筋氣血疏通效果明顯,可起到通絡止痛作用;夾脊穴附近分布著脊神經后支,針刺夾脊穴,有助于阻滯神經中痛覺纖維傳導,通過刺激局部肌肉松解,改善肌肉應力,使脊柱小關節正常位置得以恢復,從而緩解疼痛。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通過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緩解機體疼痛癥狀,實現抑制炎性反應及神經根水腫效果。身痛逐瘀湯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及活血化瘀功效[8]。方中紅花、桃仁通經止痛、活血祛瘀,川芎止痛、行氣、開郁活血化瘀;五靈脂、牛膝行血舒絡、通痹止痛,羌活、秦艽祛風除濕,香附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祛風除濕,通絡化瘀、補腎強筋功效。藥理研究證實,身痛逐瘀湯對髓核細胞內p-p38、TGF-β1、NF-kB蛋白表達具有調節與控制作用,對p38MAPK信號通路激活具有抑制作用,對炎癥因子釋放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從而延緩腰椎間盤變性進程。
綜上所述,身痛逐瘀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較好,可改善臨床癥狀及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