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燕,馮曉敏,譚淑文
(廣東省茂名市中醫院兒科,廣東 茂名 525000)
小兒腹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小兒消化道疾病之一,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其中感染性小兒腹瀉以細菌和病毒兩個病原最為常見[1]。小兒腹瀉全年均有發病,尤以秋冬季節發病為主。臨床上表現為小兒大便次數增多,可達十余次甚至二十余次,大便性狀改變,排便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嘔吐、發熱、便血,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影響嬰幼兒健康發育,甚至危及生命。據WHO統計,每年大約有500多萬的嬰幼兒死于該病,已成為全球衛生熱點之一[2]。目前對于小兒腹瀉西醫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及并發癥處理,應用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促進腸黏膜修復、調節腸道菌群等,但是臨床治療效果卻不甚理想[3-6]。小兒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襲、飲食不當、脾胃虛弱等因素所致。神闕首見于《內經》,《針灸甲乙經》稱“臍中”,在《針灸銅人》名“氣合”,《針灸大成》名“氣舍”[7]。本研究用神闕穴貼敷及捏脊治療小兒腹瀉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個月~7歲,平均(3.38±2.06)歲。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3個月~7歲,平均(3.48±1.8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腹瀉診斷標準,即臨床癥狀表現為大便性狀改變、次數增多,伴腹痛、嘔吐、發熱、腸鳴音亢進等,且腸道內感染病原學診斷為陽性;②病例資料完整;③年齡3個月~7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病史、急性腦梗塞、腦出血、肝腎臟疾病;②排除有精神疾病、伴有意識障礙不能配合。
兩組均予枯草桿菌顆粒、腸球菌二聯活菌顆粒,≤2歲1g,1日2次;>2歲2g,1日2次。3天為一療程,治療1~2個療程。
實驗組加用神闕穴貼敷聯合捏脊治療。①神闕穴貼敷:“總理人體諸經百脈,聯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膜”[8]。將藥膏涂于貼敷片,再置于神闕穴處,即神闕穴。每日1次,每次4~6h,3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②捏脊療法:患兒取俯臥位,醫生用拇指、食指、中指操作,從下向上進行捏脊,時間為2min,1日1次。3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中醫證候積分: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標準[11],評估大便質地、腹脹、腹痛、口干、發熱、乏力,得分分別為2、4、6分,得分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比。
顯效:大便次數與大便性狀恢復如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大便次數減少,大便性狀好轉,全身癥狀有所改善。無效:大便次數、大便性狀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恢復正常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類別 例 實驗組 對照組排便次數恢復正常 60 2.24±1.53△ 4.82±1.35大便性狀恢復正常 60 2.89±1.64△ 3.98±1.59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實驗組(60例) 對照組(60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15.23±2.01 3.45±1.07*△ 15.30±1.99 7.64±1.20*中醫證候積分總和
小兒腹瀉是臨床上常見的小兒消化系統疾病,若治療不及時,遷延不愈,會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及生命安全。針對于小兒腹瀉這一疾病,西醫治療方面主要是針對病因及并發癥進行處理,應用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促進腸黏膜修復、調節腸道菌群等治療,但是臨床治療效果卻不甚理想。
嬰幼兒為純陽之體,臟腑嬌嫩,陽氣未充,且脾常不足。誠如《景岳全書·泄瀉》所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利作矣”。
神闕穴貼敷聯合捏脊治療可調理氣血陰陽,使陰平陽秘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