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瑞芳,宋 娟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中心醫院兒保科,河南 鄭州 450004)
小兒濕疹是具有反復性、炎癥性、變態反應性的皮膚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反復發作的瘙癢以及對稱分布的皮膚損害,以紅斑、水泡、糜爛、滲出伴瘙癢為病情特點,可發于全身各個部分,如頭部、四肢等[1]。西醫治療多用抗組胺藥和(或)外用糖皮質激素,療效尚可但易復發;中醫治療主要用健脾祛濕法治本,但其起效緩慢[2]。本研究以中西藥合用治療小兒濕疹脾虛濕蘊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我院就診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12歲,平均(6.23± 1.42)歲;病程2~25個月,平均(12.95±5.15)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13歲,平均(6.30±1.51)歲;病程2~26個月,平均(13.02±5.0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張學軍《臨床皮膚性病學》[3],皮損呈多形性,如紅斑、丘疹、水泡、糜爛、滲出、痂皮、脫屑,常有數種同時并存,自覺灼熱,瘙癢劇烈,皮損常呈對稱分布,以頭面部、四肢遠端及陰囊等多處見,可泛發全身。②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主癥為皮膚潮紅,瘙癢,撓抓后糜爛滲出,可見鱗屑。次癥為納少,神疲,大便秘結,小便清長或微黃,舌質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以上主癥和次癥具備兩項即可診斷為脾虛濕蘊型濕疹。
納入標準:年齡小于等于14歲,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無心肝腎等重要器嚴重功能障礙,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近1周內口服或外用過抗組胺類藥物,近1個月內服用過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對所用藥物過敏,伴有嚴重細菌、病毒感染。
兩組均用枸地氯雷他片(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38)口服,12歲以上1次8.8mg,2~12歲體重小于等于30kg1次4.4mg,體重大于30kg1次8.8mg,均每天1次。
觀察組加用健脾除濕法治療。藥用金錢草15g,牛膝15g,薏苡仁30g,山藥15g,白術15g,茯苓15g,防風10g。日1劑,水煎400mL,分為兩份于早晚空腹溫服。
兩組均治療1個月,服藥期間注意作息規律,忌生冷油膩,禁止使用其他治療藥物及措施。
參考趙辨的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EASI)評分法[5]判定EASI積分,按照鄭筱萸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使用4級積分法判定瘙癢程度積分;納少,神疲,大便秘結,舌質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根據癥狀出現程度,即沒有=0分、輕度=1分、中度=2分、嚴重=3分,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總積分,總積分 = EASI 積分+瘙癢積分 +中醫全身證候積分。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標的水平。
用SPSS 21.0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痊愈:瘙癢完全消失,皮損完全消退,總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0%。顯效:瘙癢偶爾發生,皮損大部分消退,總積分減少70%~89%。有效:瘙癢較前改善,皮損部分消退,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69%。無效:瘙癢無改善,皮損消退不明顯,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EASI積分、瘙癢積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ASI積分、瘙癢積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EASI積分、瘙癢積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時間 EASI 積分 瘙癢積分 中醫全身證候積分對照組 46治療前 8.79±2.75 2.24±0.87 9.58±2.14治療后 4.23±2.40 0.96±0.91 4.75±1.16 P 0.000 0.000 0.000觀察組 46治療前 8.85±2.84 2.17±0.85 9.45±2.57治療后 2.29±1.97 0.54±0.61 2.85±1.60 P 0.000 0.000 0.000 P組治療后 0.025 0.008 0.037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時間 CD+4CD+8 CD+4 /CD+8對照組 46 治療前 28.45±5.7830.65±5.60 0.94±0.17治療后 35.52±5.7227.78±5.02 1.22±0.19 P 0.000 0.000 0.000觀察組 46 治療前 28.59±5.6331.15±5.49 0.96±0.20治療后 38.98±5.9525.79±4.77 1.59±0.18 P 0.000 0.000 0.000 P兩組治療后 0.015 0.038 0.024
中醫認為,濕疹是形于外、發于內的疾病[6]。外因主要與風、濕、熱有關,外為風濕所襲,濕熱相搏發病。內有乳食積滯,脾不足以運化食積而致脾生濕熱,肝生內風,內外之風、內之濕熱相搏郁于肌膚而致。以健脾除濕法為治療原則,健脾消食、化濕清熱、祛風止癢。枸地氯雷他定是第3代抗組胺藥,是常用的非鎮靜性的長效三環類組胺拮抗劑,具有作用強、特異性高等特點,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作用于炎癥初期及進展期各個環節。中西藥合用治療小兒濕疹脾虛濕蘊型臨床效果良好,較單用西藥效果更顯著。